秦海燕
摘 要:古時候,作文章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寫作的性質在慢慢地改變,從而也被人忽略了它的重要地位。就當今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敘述類作文的起步教學存在的三大問題進行簡單討論,并著重提出三大應對措施。
關鍵詞:小學作文;問題;策略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學習寫作成為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重要內容。敘述類作文是小學生習作的基礎,也是學好寫作的關鍵。可是現在的小學生一上作文課就頭疼,覺得無話可說,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就成為老師的一大難題。
一、當今農村小學生在寫作方面存在的三大問題
1.缺少寫作素材,內容空洞乏味
許多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寫著寫著就感到無話可說了,想寫點什么出來,可是又寫不出來什么內容了,黔驢技窮。造成這一現象的最直接原因是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觀察較少,或是觀察不夠仔細,缺少寫作的素材。觀察在寫作活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善于觀察,就不會在寫作過程中覺得無話可說、無例子可舉、無感觸可談了。再者,造成學生作文缺少素材、內容空洞乏味的原因是學生積累的字、詞、句有限,他想表達內心的某種想法或感受,只會用那么幾個詞語或句子,反反復復,寫出的文章不僅內容短少,而且不夠生動。
2.缺少寫作興趣,毫無寫作激情
很多小學生對作文缺乏積極性。從他們的作文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在寫作過程中只抱著為了完成作業和任務的心態,并沒有用心去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表達出來,寫出來的作文缺少感情。他們大多想方設法湊字數,寫的內容連自己也說不清楚,作文如流水賬一般索然無味。總之,由于缺少寫作興趣,導致學生的寫作主動性不高,從而直接影響到作文的質量。
3.缺少寫作技巧,結構平淡無奇
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還在于缺少寫作技巧,結構平淡無奇。許多老師沒有引導學生的寫作興趣,加強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在教學上方式比較單一,基本都是通過分析學生例文、布置作業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這些方式非但沒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使學生對作文產生了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之沒有創新和主見。
二、解決對策
1.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小學生的思想、觀點、感受及一切材料都來自于現實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的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開闊,感受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如家長可以在周末帶孩子出去玩玩,把所見所感寫下來。
如果說生活中的材料靠的是父母的提點,那么語文教學中的材料就需要老師好好地為學生挖掘。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語言優美,典范性強,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佳范文。比如,在《“番茄太陽”》一文中,對明明有這樣的外貌描寫:烏黑的頭發,象牙色的皮膚,精致的眉毛,笑起來像個天使……老師可引導學生留意句子,在敘述人物外貌時可以適當運用。
2.培養寫作興趣,激發寫作激情
都說“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一舉登科”。那么如果學生積累了很多的寫作素材,而沒有寫作興趣的話,就像是一名戰士擁有了一把寶刀卻不上戰場——毫無用武之地。所以,作為老師,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因為“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可現在的小學生,只要一說到寫作文,就會談“文”變色。學生厭惡寫作,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要寫什么、該如何寫。那么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從他們感興趣的事做起。敘述類作文主要是讓學生記敘某一件事情,把這件事情的經過和感受寫出來,老師在寫作前,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活動。比如一次學校組織外出游玩,在游玩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一些像老鷹捉小雞、丟手絹的游戲,回來后,我讓學生先口頭說說這一天的經歷,讓其他同學、老師幫忙完善之后,我給出作文題目《我難忘的一天》,學生有了親身經歷,有了切身體驗,不再是無話可寫了,寫出的文章也不會是記“流水賬”了。
3.提高寫作技巧
培養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就必須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用心去發現,這樣才能把課文知識引入生活。小學生多以寫事的記敘文為主,要注意給學生交代清楚記敘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在寫作的順序方面,可以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也可以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或者倒敘順序,但要跟學生說清楚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選擇。寫人為主的敘述類文章要遵循寫人的表達方式,注意人物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寫景類的敘述文章,要指導學生注意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除此之外,還要提醒學生按照或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或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等的空間位置來觀察。
參考文獻:
[1]任燕芳.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改革的創新路徑分析[J].吉林教育(高等),2011(10).
[2]俞冠慧.談中高段小學生仔作文策略性知識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1(5).
[3]張雅珍.小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黑河教育,2004(2).
[4]魏興芳.小學作文教學新探[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2(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