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原河南的多重地域語言元素形成對文化的輻射影響

2018-12-31 00:00:00陳連喜
南腔北調 2018年7期

提要:浩瀚燦爛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永遠是中華民族值得自豪驕傲的一張名片。在社會進步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承載體,漢文字和漢語言兩條文化元素主線,都爆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衍生出了無窮的藝術內涵,為世界文化前進作出了無可替代的獨特貢獻。中原河南地區,長期居于歷史朝代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地域語言呈現出多樣性、獨立性和穩固性的基本特征,文化輻射的能力和影響都十分顯著。由于歷史的延續過程中缺乏語言傳承的記錄工具,對一些重要突出的語言問題的認識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各抒己見,觀點不一。本文就朝代地域語系形成提出了“主韻歸流”的文化脈絡,詳細分析汴京語言分布的形成過程及文化影響,具有重要學術見解和重大的文化意義,可供同行愛好者參考和斧正。

關鍵詞:文化;中原河南;語言研究;探源;影響

研究認識地域語言應重視的社會現象

“識得廬山真面目,方覺語言妙無窮”。對整個中原河南地區,因朝代變遷,曾經產生多種方言的不同地域,語言分布就目前東西南北中的廣泛區域來說,呈現出“語音語系”極其多樣性和多彩性的明顯特征。一個很重大的難題,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或者很難找到歷史形成的痕跡了。但只有一點是清楚的,我們的語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家庭的傳承性與社會的覆蓋面。地域語言的特征和語言的變化發展,也有其規律性特點可循,深入研究至少可以找到一個或幾個清晰的脈絡去認識區域性語言的形成過程。比如我們通常說的河南話,也就是以開封為主的汴京語言,它是北宋時期中國語言在都城開封一次大的重新整合。它第一次使中國語言真正全面實現口語韻腳明朗化,使語言的表達更加委婉動聽,瑯瑯上口。所以,我認為這就是元代周德清在歸納總結汴京語言后成書《中原音韻》的內在原因。那么北京語言的生成則是在滿人進入北京后中國語言又一次大的再整合,它的意義在于為建國后普通話的規范推廣奠定了重要基礎。這兩次歷史上重大的都城語言變革是中國語言文化的飛躍,最為突出和明顯。我們今天研究漢語言學,不能只停留在文化表象、古籍遺存和局限于相關資料,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化上的徘徊和推進。要善于在現代社會與現實生活中不斷發現問題和認識特征,尋找規律,探究原因,真正達到認識語言規律和掌握語言變化的新途徑以及新方法。

有生活經驗的人都清楚,一些從解放前生活過來的老年人,很多講得很土的口語的字根本無法用漢語拼音表達。我們說粵語難懂,如果這些老人講起話來,不是本地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么,不亞于粵語難懂的程度,極為生澀別扭,那就是大多數人在語言認知上的不習慣。但是過去大家在社會生活中都這樣去交流溝通,實際上就是長期的約定成俗,一定范圍的區域內居住人群的認知認可。現在的孩子們講的地方口語已經明顯有了變化,也是地方語言不斷進步的具體表現。當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啟,一個新的社會格局的形成,必然對當地的語言產生新的影響和變化,推進語言文化在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不斷進步。

要想知道1千年前的汴京語言和河南其他區域性的語言肯定是不容易的。然而,我們卻可以從現在周圍城市的語言演變的形成規律找到一種研究的方法。我想通過對周邊的鄭州、開封、洛陽、新鄉和焦作 5個不同城市的語言特征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先說焦作和新鄉,這兩個都是建國以后新成立的城市,焦作因產煤而興,于1956年才正式建市,比新鄉建市時間更晚一些,新鄉建國后還曾短暫地作過平原省的省會城市。它們在城市語言上有一個共同點:人們講帶有明顯地域特點的地方話,有講國家推廣的普通話,更重要的一點,有講自己新生的城市語言。可以這樣去理解這兩個城市的語言形成過程,普通話固然好聽易懂但缺乏靈活性,而感情成分遜色于地方語言,有時往往一本正經,交流起來顯得古板生硬,沒有自己的口語表達自然流暢,更能夠表現出自身感情色彩的自然流露。可見當用完全的普通話去表達難以符合人們的交流習慣時,而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都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就會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本地話、外來話和國家推廣的普通話并存的情況下,逐步打破原來共同的語言體系,多種語言重新整合形成自己的城市語言并被區域覆蓋和一脈相傳,也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的第三種語言。一個地域性第三種語言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應該引起重視和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

洛陽和開封眾所周知都是歷史文化名城,從語言的角度講,兩個地方更具相似性,這兩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語言,而且特點都十分明顯。現在在這兩個城市出生的人講話,要么是本地語言,要么是普通話,沒有第三種語言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完全可以證明,洛陽和開封的語言就是中國現代語言的母語。在汴京語言形成之前,洛陽話是比較流行的通用語言。對洛陽話和開封話,一種普遍認識是:北宋汴京話和洛陽話比較接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之為“中原雅音”。宋朝南遷定都到了杭州以后,中原雅音隨之在杭州擴大了傳播影響。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話和中原官話還有許多相似之處。陸游言:“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言最正”。需要說明一點,其實陸游錯把“開封”比“洛陽”了。陸游生于北宋末年,浙江紹興人,詩文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但他的一生大都活動在江南,所寫詩篇中也沒有顯現過他在開封的活動跡象。因此說他本人對語言文化及汴京語言的體會感受并不深,他的“洛陽語音最正”在文化認識上是有一定偏差的,也并不客觀。

鄭州1952年成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地處隴海、京廣鐵路大動脈的交匯處,交通和地理位置極為顯著。它介于洛陽和開封兩地之間,建國后一些國家大型重點企業先后落戶鄭州,發展速度相對較快。更重要一點,這個城市的人員流動無論在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在改革開放年代都最為頻繁。這個城市的語言特點是,和開封話接近,和普通話接近,和市郊本地人說話有明顯不同的口語特征,有第三種語言的形成過程。

從以上河南現在歷史文化背景5個不同城市的社會語言情況分析,不難得出以下帶有規律性的結論:一是語言是社會環境中人們表達情感和溝通交流的重要載體;二是社會經濟發展必然帶動地方語言的進步;三是地方語言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穩定性和傳承性;四是地方新語言的產生需要通過一定的媒質傳遞過程,語音相同、語調不同或者語調相同、語音不同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都有可能產生新的語系;五是國家推廣的標準語言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1955年起國家開始推廣普通話,在這之前人們講的口語基本是地方土語。即便我們通常說的北京話,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土語的成分。普通話在北京語言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煉和規范,逐步融入到各地語言之中,為地方語言新的覆蓋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國家主導的普通話是文化制度的推動和升華,實現了上升到體制層面的文化帶動和文明推動。

地域語系形成的特征與演變規律

進入21世紀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人類自身文化的發展推進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標。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中國的昆曲藝術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從中可以看出,與戲曲文化息息相關的語言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世界非物質文化內容。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對要具備世界性的非物質文化,至少還可以得出幾點啟示:一是該國家申報的民族文化項目,一定要具有重要的個性化的文化傳承價值;二是有廣泛深遠的社會和地域影響;三是文化背景的歷史沿革必須準確明白;四是采取積極有效的保護措施;五是對文化項目要有認真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六是從事文化研究工作要與國際社會逐步進行接軌。這一點,我認為是帶有學術研究方向性的重大課題。

語言學無論哪個語種,不管其大小都是一門生活實踐性很強的學問,也是人類在漫長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經過演變進化而成為重要的文化門類。從全國主流語言學的角度看,自歷史朝代開啟“文字韻”研究以來,大多以《說文解字》《切韻》和漢字聲韻的“反切學”為線索重點,整個脈絡也基本上沿襲著古音考證和聲韻歸類兩個方面,由此帶動了漢語語言學和音韻學的縱深開展。但是,由于學院研究普遍存在著概念化的問題,對多地語言流變和承襲的過程缺乏有效的規律探究,在語言客觀問題的研究方法上也有不足的地方。這就是《中原音韻》自民國起“入聲三派”的問題困擾,直至目前也沒有明確清晰的輪廓論述,而它的學術意義仍有很大的探討空間。還比如全國語言區的劃分也過于籠統,很難給出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這些方面,申報世界“非遺”的指導思想和給出的方式方法就更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

方言學也就是地域語言研究,對于帶有規律性的語言學特征的文化分析,正是我們今天要重點明確的任務。它最直接的作用在于以點帶面,以小見大,產生相應的文化影響力和輻射面。地域語言體系最主要的特征為帶有標志性的韻腳流變形成的語音和語調方式,決定了新的聲韻變化,是地域語言在新的一個或多重語境下的文化演變,其生成規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地域小的語系的分解模式與生成過程的剖析,反映出社會語言屬性的交流和推動方式。雖然不能說明全部,但從中也可以多少窺探出有益的啟示和結論。對深刻理解語言學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特別是自己身邊的小范圍語境帶有明顯標志性的語言特點認識,更是自己長期感受地方語言和學習語言的一種理性表達。

有一點需要進一步明確,國際音標對漢字的拼音化處理不能完全反映出字音聲韻的文化意義,不能體現出應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內涵,有其自身上的讀音缺陷和文化局限。這僅代表個人觀點。

比如筆者居住的修武縣,其方言形成就大有文章。老修武方言鄉土氣息濃郁,屬于典型的南北語系的交叉融合,極具地方特點。建國前修武縣的疆域包括現在的修武縣和焦作市的絕大部分城區,歷來有“薛半縣范滿城”之說,就是說這兩大姓氏在整個修武人口分布的影響力。通過修武方言的語音語調分析,可以說“范氏對修武方言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一大批蘇州“吳語”范氏在修武明代的遷移居住,至少“沒有普通話語境下的老修武話”不會是現在這樣的方言表達方式。修武范氏自稱范仲淹后人,而范氏家譜卻沒有完整的文字材料佐證修武范氏后人就是范仲淹的后人,不像很早時間我曾看過的薛姓家譜清楚記載修武的薛氏在南宋時期來自山西的陽泉。薛氏后人元代薛澍“娶的是當朝皇后的妹妹”,薛澍并不是本地人普遍傳說的“薛駙馬”的身份,而是大家通常說的皇親國戚。但“范滿城”之說印證范氏的一脈相承確信無疑。就修武方言的形成和傳播還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這些重要的文化積淀以及包含蘊含的內涵也還不被發現,本文想從現代漢語的簡單分析就能知曉一二。還要強調,我們目前通行采用的國際音標的標注字音方法,只具備讀音功能,一定程度上根本無法去體現出漢字的文化風貌。因此在文化研究上應該加以有效區分。

北方方言沒有入聲,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所以沒有入聲的聲調。古入聲字的覆蓋面有江淮官話、吳語、粵語、湘、閩、客家、贛六大方言區,均保留入聲。修武方言大量的入聲字存在基本上都來自吳語,不受或少受晉方言的影響。一個北邊的“北”字,普通話念“bei”,修武話念短促的“be”,下濁重音四聲,就這一個簡單的“北”字也可說明語音的生成變化。

再有例子,蘇州評彈《林沖發配》有句唱詞叫“可恨高俅用毒謀,害得我發配到滄州”。這兩句的字音為典型的吳語讀音,都在上清音送出;修武方言都在下濁重音,屬于吳音在修武形成的復合音韻。其中的“可”為急促發音的入聲字,而“恨”“高”帶有明顯的修武方言重濁音。平時我們平常說的“高興”和地名“郜屯”最能證明問題,地域特點也最為獨特。

越劇《紅樓夢》中賈寶玉有句大家熟悉的唱詞“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簡直給出修武方言形成的直接答案了。“天”“上”“掉”三個字只要會說修武話的,想都不用想就可以把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羅列出來。“林妹妹”還原到生活中更有趣,修武縣喊人比如別人叫自己“連喜”,“連”字直接送出,第二個“喜”字非要把“i”音拖半個音不可。這在整個焦作地區包括原來的濟源,只有修武和濟源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其他的幾個縣都沒有這樣的喊人叫人方式。這都是和南方人的遷移群居有很深切的淵源關系的,都是南方語系在北方長期演變形成的結果,是一種地域語言文化的特殊情況。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河南話為“yi”“er”“san”“si”“wu”“liu”“qi”“ba”“jiu”“shi”,和普通話沒什么區別,就是語調多少有點不同。那么我們再來看修武話,這十個數字分別讀為“yue”“lia”“sa”“se”“wo”“luo”“qie”“ba”“jue”“she”,明顯屬于南方吳語字音;濟源話中的“一”讀“ye”外,其他的九個數字讀音和普通話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其他幾個縣這十個數字音都為北方字的讀音,和修武、濟源有明顯讀音差異,屬于北方字音。這十個字音的讀法的小流域分布,也可折射出局部區域的歷史人口遷移變化。

另外,“一字雙音”也是修武方言中非常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其他地方有沒有我們沒做過調查還不清楚。如“營”字,小營村的營字讀“ying”,朱營村、烈杠營村的營字讀“yan”;“梁”字,姓梁讀“liang”,村名大梁莊、小梁莊的梁字讀“liyang”,多了個“y”音;“李”字,李村的李字讀“li”,李屯村的李字讀“lie”音。形成“一字雙音”情況究竟是哪部分人群在起作用,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搞懂,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搞明白。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小流域的方言變化,有時候都真相難辨,錯綜復雜,不能不令人由衷感嘆身邊的歷史社會文化的形成也如此之厚重。

修武方言形成后的輻射覆蓋范圍除了縣城北部的中間一帶的大部區域,還包括目前的獲嘉縣與修武接壤的西部的一部分村莊,城南的區域在發音上多少有點區別。包括從焦作馬村區的張弓、待王一直到現在的焦作市區的于村和王褚,只要是沒有經過普通話語境下熏陶的60歲以上的本土老年人,男女一律地道純正的修武方言口音。這就是蘇州范氏人口來到修武這片土地后,經過了五六百年的融合后形成了最為直觀和最為明顯的地域社會文化現象。范氏人口的遷入是決定修武方言顯著特征的的關鍵性人口因素。

不同地域語言的文化特征都只指語言多樣性的問題。歷朝歷代因人口分布造成的社會變遷,是形成地域語言的主要因素。而重新產生的多語言特征方式如疊置式、覆蓋式、混合式和蛻變式等,我們在此不多作解釋說明,這些也是語言學家們調查歸納后的系統總結,關鍵是它無法體現實際意義中的文化成因。在地域語言演變規律的文化脈絡上,我把它定義為“主韻歸流”的概念則是一種新的見解。類似于修武這樣地域的情況,由于一定歷史時期、多個群體的不同語系在一個地方社會的共同生活,因為交流交往的需要打破了原來的地域語系形成共識同知而被固化下來,就產生了地域語言的相關特征。至于說,地域語言的文化屬性與內涵則另當別論,這里我們也不作探討。

“主韻歸流”,“主韻”就是該地域語言中具有鮮明特征的韻腳。“歸流”,打個形象比喻,就是像幾條小河都匯入一條大河之中。它主要包括有四個方面的內容,一個為主流,原來的主韻沒有變化,無論為何種語系,最后主韻都沒有發生變化;一個為從流,就是無論幾種語系,最后都指向一個主韻,這個主韻在多種語系中一直存在著,是自身的兼并還是融合都不受其它因素影響;一個為變流,就是主韻發生明顯變化,沒有了原來的主韻痕跡,成為帶有新特征的地域聲韻;一個為合流,和變流不同的,還有主韻痕跡但發生變化,形成和原來主韻不同特征的新聲韻。分析地域語言規律性問題的一個出發點,就在于由聲韻變化導致的語音語調特點,不僅影響到地域口語的美聲上的音樂能力,也是產生戲曲劇種藝術根基的文化意義的重要基礎。

河南主流語言一個應該重點澄清的問題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先生不僅史學堪稱大師還在漢語言學方面也有較高造詣,在《切韻學》中也有很深刻獨到的見解。然而他對北宋時期開封產生形成汴京語言,以至于對整個河南主流語言的歷史過程和文化影響卻鮮有認識和相關的論述。

河南話的主流語言是以開封話為基礎和為重點的。對開封話的認識,必須認真研究它的基礎性語言汴京語言的來龍去脈,必須搞明白它的形成是哪幾種語言體系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個人的觀點,在北宋都城開封大約用了50年左右的時間,河南的洛陽語言包括開封當地當時的語言融入山西語言形成了比較成熟和比較完整的汴京語言。筆者也想通過重點闡述汴京語言這樣一個具有全域代表性的特定的例證,來充分認識語言學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內涵。

說到山西語言對汴京語言的貢獻,首先應該重點澄清一下趙匡胤的籍貫問題,否則筆者提出的觀點就缺乏足夠的依據。《宋史》記載趙匡胤籍貫河北涿郡,生于洛陽夾馬營;《水滸傳》開篇引首也說趙匡胤是甲馬營人,按照這種說法趙匡胤和山西籍貫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如果沒有相當數量的山西人生活在開封這個地方的話,汴京語言的形成是根本不可能或者在理論上也是不成立的。

孟繁仁先生在揭開“宋太祖趙匡胤籍貫”之謎一文,對趙匡胤的身世進行重新論證,指出“趙匡胤系山西趙城縣羅云村人”。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和根據的,這對研究汴京語言形成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佐證。對此提出的一些論斷還需要歷史學家進一步去作考證。隱瞞出身和篡改自己的籍貫在帝王將相家屢見不鮮,但趙匡胤和太原人鄭恩“賣油路”以及《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在山西一帶流傳甚廣,在民間影響極深,而河北涿郡(今天河北的清苑一帶)卻鮮有趙匡胤青年時期活動的有關傳說。《千里送京娘》還收入在《警世通言》卷二十一《宋元話本》,列舉他在故鄉山西奔波活動的一個側面,表現了趙匡胤大丈夫的光明磊落、不近女色的英雄氣概。并且《宋史》還記載了慕容延釗、羅彥環、高懷德、郭從義、武行德、侯章等宋朝開國的眾多山西太原人物,也從一個方面揭示了趙匡胤和山西的淵源關系。以后的山西名人楊家將和寇準的記載和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當然肯定還有更多的不知名的山西人都生活在汴京開封。

可見在當時的都城內,構成了由山西皇族、官僚和親屬以及河南當地士紳、百姓組成的龐大的社會群體。特別是北宋時代開啟重文風氣的盛行,大量外來的文人墨客齊聚開封,城內經濟繁榮發達,也在不斷地對北宋以前的語言形式進行整合和完善,都為汴京語言形成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文化氛圍。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生動細致描繪了汴京開封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對我們認識理解汴京語言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幫助。

歷史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以家天下為主導的專制社會,一個朝代的社會格局往往以龐大群體的血緣關系為紐帶,維持其生存和發展,這是歷史朝代延續的重要基石。在隋唐文化大發展的朝代為什么沒有產生新的語系,我們看看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的出身就會明白了。楊堅于581年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陜西華陰人,出生地和建朝地都在一個地方;李淵籍貫河北趙縣,他雖不是陜西人,而他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是皇親國戚,后定都也在長安。因此說在這兩個朝代,特別在唐代雖然詩歌文化處于鼎盛時期,也沒有能夠產生新的語言體系,原因就在于缺乏足夠的社會環境和重要的人文基礎。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大家的口音都基本一樣,區別不是十分明顯,日常不存在交流方面的障礙,也就無所謂有新的語言形式產生存在了。

可以斷言,汴京語言的形成實質上還是一種文化形式之間的大整合。它是在公元1千年前后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杰作和非凡成就,是語言文化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和突出貢獻。

隨著北宋王朝歷史的終結和全國政治中心的南遷,開封真正開始失落了,徹底失去了往日都城的風韻。當她從此脫離中國政治中心的時候,當她不再擁有實現文化能力機會的時候,當短暫的北宋王朝成為過眼云煙的時候,開封永遠是十分遺憾和難過的,也永遠是值得記憶和留戀的。北宋開封建都的168年時間里,曾創造了燦爛鼎盛的宋代文化,見證了中國文化的繁榮輝煌,更孕育產生了獨一無二和無與倫比的汴京語言。時間可以沖淡洗刷一切,但時間也終將證明北宋在中國文化上的歷史功績。

需要指出,北宋以后朝代的人口變化情況也應重點說明清楚。特別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人口情況,以此斷定汴京語言在歷史階段的延續傳承性問題。據載,北宋開封府十六縣在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總戶數為261,117;而金海陵王天德四年(公元1152年),整個開封減少到十四縣,總戶數為235,890;到金章宗“泰和末”(公元1207年),總戶數為1,746,210。據《元史》卷59《地理志》,在壬子年(公元1252年),汴梁路下轄鄭、許、陳、鈞、睢五州之地,總戶數30,018,人口184,367。《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載: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一千人。到了洪武十五年,名城開封以戶糧數少,由上府降為下府。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持續了四年“靖難之役”,但“靖難之役”對開封府幾乎沒有什么影響,人口規模變化不大。明初移民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約有16萬移民從山西遷至開封府。從洪武二十四年至成化十八年(公元1391—1482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6%,此后人口規模一直不斷在增長。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河南開封形成并延續的汴京語言是中國文化最大的一筆寶貴財富,非常值得去探索和研究。

關于汴京語言的口語特點及文化比較

我們知道,人的聲音在口腔里是最蒼白無力的,只有變成共鳴音,才會具有語言表達上的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汴京語言的最大特點是字音在口腔里的幅度變化大,有利于充分調動口腔內的發聲器官形成共鳴語言,聽覺效果為韻腳分明和清楚易懂。“韻腳分明”體現的是語言文化內涵的層面,“清楚易懂”則屬于發聲位置上的能力表現。汴京語言的形成屬于典型的“主韻歸流”的例子,它屬于朝代京都大文化環境下語言群居融合的范例。

一個地方的語言形成特點與其所處地域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們的國家幅員遼闊,地域廣袤,東西南北語言差異極大,即使在一個小區域也有“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語”之說。藏族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據她回憶,當初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時,聲樂老師在鋼琴上竟然找不到她的高音區,因地制宜地讓她保留藏族民歌的演唱風格;指導她通過科學方法把自然狀態發揮到極致,使她練就了優美圓潤、清亮委婉,具有濃厚藏歌韻味的好音質;把她打造成了上海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正是全國各地語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才形成了今天我們的民族音樂如此的與眾不同和豐富多彩。

我們把現在的開封話和山西話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相似點:基本上是語音不同而語調相同,說話字的調式大都在同一位置,并且在問候語中多夾帶有兒話音。記得一次,我們到山西五臺山旅游,在一家飯店吃飯,最后當地的老板問我們要主食時說,“你們吃幾碗兒(wanr)?”開封話也是“碗兒”(wanr),并且兒話音很明顯,洛陽說“碗”(wan)是(wo),不帶兒話音。山西平遙有兩位非常著名的歌唱家郭蘭英和閻維文,平遙人說這兩位歌唱家的名字和開封話感到明顯的調式相同,但閻維文的“文”平遙人不說“wen”而說成“weng”。現在是這樣,過去也是這樣。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九州之內,擇其鄉音最勁、舌本最強而言,則莫過于秦晉二地。不知秦晉之音,皆有一定不移之成格,秦音無東鐘,晉音無真文;秦音呼東鐘為真文,晉音呼真文為東鐘”。鑒于汴京語言和山西語言的淵源關系,這就是今天的開封話口腔吐字變化力度相對河南其他地方語言較大的主要原因。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關于《中原音韻》音系無入聲的爭論就開始了,學者們分別從韻書的體例、序言、起例、作詞十法、戲曲押韻等方面研究;之所以爭論延綿達半個世紀之久,都只是在紙質書籍中尋找和破解答案,其實都忽略了汴京語言的形成過程,都沒有從生活哲學中去研究和發現規律,概念說一萬遍還是概念。如果我們認真研究一下山西語言的特點,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認識研究,就不難理解《中原音韻》音系無入聲的學術爭論問題了。

我們說鄭州話是從開封話派生出來的,和開封話非常接近,語音語調都很相似。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口腔內字的變化幅度不一樣,鄭州話較開封話力度相對稍弱一些。但不是十分明顯,如果不仔細分辨,感覺區別不大,實際是不一樣的。有過一段時間流行的河南版《貓和老鼠》就是典型的鄭州話。現在人們有一種感覺,豫劇的味道不濃了,那就是演員語言的訓練過程中缺乏對戲曲語言的訓練和把握,改用了和多用鄭州話,而離開封話遠了。我們說字是戲曲聲腔的根,吐字變了,字音稍作變化字韻也就跟著變了,“戲味”就肯定不一樣,藝術內涵的表達都會發生偏差。

和北京語言相比,北京話因為是滿語的漢化,相對汴京語言形成的時間要稍長一些。滿語漢化后土語成分占據了很大的比例,況且有些話說起來根本不押韻。普通話則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經過漢語拼音的人工規范后才成為全國的通用語言,是一種人造語言,不是社會的自然語言,由此可見強勢語言的擴張能力。汴京語言在口語的表達上一聲自然平聲;二聲偏于下滑;三聲由高向下滑,起點比二聲高;四聲則緩緩上揚。說起話來就顯得重音多,少拖泥帶水,干脆明了,更加貼近生活。比如豫劇現代戲《朝陽溝》中的人物語言表達,就十分注重劇情人物的生活氣息,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和淋漓盡致。再如早在清代后期,京劇還被稱為皮黃腔的時候,在唱腔上就是“咿咿呀呀”了老半天,人們也沒有聽明白唱的是啥字。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演員在演唱時,因為劇種在磨合形成期并不太注意吐字歸韻的方法,老話上叫做“不吐字”。后來的皮黃腔在舞臺實踐過程更多借鑒了豫劇“先吐字、后行腔”的演唱方法,使京劇在戲曲語言的運用表現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汴京語言屬于北方語系,和南方語言可比性不大,在這里就不贅述了。不過有一點,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港臺的一些歌星一開口都是滿嘴的港臺腔,可唱起歌來吐字一旦變成普通話,盡管不是太標準,但是大家還都可以聽得懂的。港臺語言形成的通俗流行音樂的歌唱風格,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時尚,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成長。本土的語言文化越來越不被認可,離我們的戲曲文化也更加遙遠,這種文化現象存在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

汴京語言影響中國文化的重要表現

語言和文字都是重要的文化符號,語言的成熟和發展又為漢字文化水平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汴京語言在公元1千年后逐步擔當領銜文化發展主演,把中國文化推向多個領域的延伸,并得到重大推進和突破。這一點幾乎所有的國學大家們都沒有去涉及研究,成為學術憾事。

一是說唱藝術的興起為汴京語言奠定了重要基礎。北宋時期的說唱藝術方式在我國曲藝發展史上有著重大的作用和影響,整個開封城在汴京語言的推廣普及下,繼承發展了唐代小說(不是供閱讀的文字著作,是說話表演藝術,也就是后來的評話、評書的前身)、俗講變文等單向藝術,并由市民文化的迅速崛起、奠基構筑成繁盛的說唱藝壇,從整體上確立了更加成熟的曲藝文化。史書資料顯示的“游棚”就是當時開封城里說唱活動的重要場所;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除有街頭說唱場景外,還有藝人在勾欄中表演、觀眾圍聽的形象場面;《水滸傳》第72回“李逵元夜鬧東京”寫開封城,也用了“黎庶盡歌豐稔曲,嬌娥齊唱太平詞”來反映當時的汴京盛況。據有關資料記載,開封的說唱場所瓦子勾欄,說唱藝術不僅有小說、講史、商謎、合生、說諢話、嘌唱、諸宮調、唱耍令、說經、鼓子詞等多種形式,并且講史的有“史書”可依,小說有“話本”可說,出現有職業專業分工的說唱藝人:講史的藝人有孫寬、曾無黨等5人;專說《五代史》的藝人尹常賣;評說漢末魏、吳、蜀三國三分天下的霍四究;說小說的有楊中立、趙世亨等6人。北宋汴京說唱專業隊伍的形成,在中國的曲藝史上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是汴京語言走向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

二是汴京語言為宋元雜劇新言體的形成創造了語言環境。經過兩宋朝代在汴京語言基礎上的錘煉發展,經歷了生活藝術化的實踐運用,到了元朝雜劇作家時代,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作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這些作品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的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元朝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專制社會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和沖突為副線,時張時弛,時動時靜,時喜時悲,時聚時散,揮灑自如,色彩斑斕。從“驚艷”“聯吟”到“賴婚”,充分表現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由于受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又有“鬧簡”、“賴簡”的曲折和反復。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之后,崔鶯鶯終于走上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劇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和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語言的一個作用在于真實反映現實生活,它是元雜劇創作成功的重要生活基礎。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宋元戲曲史》“元劇之文章”中對元雜劇高度評價: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于元曲。又說: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

三是汴京語言開辟了明清時代從口頭故事向文字小說體裁轉化媒介作用的新天地。應該看到,朝代語言的變遷和文學主流體裁緊密相關,漢賦和漢文章把漢文字從篆體向隸書與楷書的轉變中,將文化內涵升華到了很高的層次;唐詩、宋詞和元曲由于語言的進步成為朝代文學的標向桿;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和《紅樓夢》為古典小說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文學經典,流傳廣泛,影響深遠。需要指出,這四部宏偉巨著,只有《紅樓夢》屬于原創作品,其他三部都是在民間故事傳說、藝人說唱和文字流傳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其思想性和文學性明顯帶有時代特征的痕跡,但它仍屬于歷史階段的超越、突破和基礎積淀,因而才使得到了清代打造出了《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代表中國文學的扛鼎極品。這其中的“三國”故事,魏晉時期在民間就有流傳,有關的人物故事便在人們口頭上講述。當時已有曹操、袁紹、諸葛亮、司馬懿等人的傳說,晉人陳壽將“三國”大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傳記寫于《三國志》中。后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又收集補充很多有關三國人物的傳說故事,很顯然在民間早有“口頭文學”的流傳。至宋仁宗有“談三國事者”和北宋后期的霍四究“評說漢末魏、吳、蜀三國三分天下”,更為深入人心,婦孺盡知。蘇軾《東坡志林》卷六載:“王彭嘗云:涂巷中小兒薄劣,為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古話,至說三國事。聞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可見當時褒劉貶曹意向,已成為平民百姓的心理定勢。至于北宋廣為流傳講說的社會根源,魯迅先生在《中國小史略》中指出:“說《三國志》者,在宋已甚盛,蓋當時多英雄,武勇智術,瑰偉動人。而事狀無楚漢之簡,又無春秋列國之繁,故尤宜于講說”。這里魯迅先生“宜于講說”就有汴京語言表達更加動聽和吸引人的意思。《西游記》和《水滸傳》也莫不過如此,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舉。作為口語表達的明顯進步變化,汴京語言形成之后便開啟了新的歷史文化長河,在漢語言的推進中舉足輕重,對整個文學的影響尤為突出,非同尋常。

四是汴京語言實現從文學劇本向戲曲肢體藝術轉化過程的人的個性展示和文化提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特征展示了中國戲曲的無窮魅力。汴京語言把生活藝術化體現到人的肢體身上,把文學劇本的故事情節轉變到舞臺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人物特征從紙質層面變成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是中國文化一次劃時代性的質的飛躍。它加深并提升了人們對文學劇情的理解、人物的刻畫把握,實現人的個性藝術展現,形成文藝百花齊放的新格局,是歷史朝代在文化進程中的意義重大的突破。對戲曲的語言要求,李漁在《閑情偶寄》“恪守詞韻”中講:“既有《中原音韻》一書,則猶畛域畫定,寸步不容越矣”。意思是既然有了《中原音韻》一書,就好比劃定了疆界,不能越雷池半步。李漁講的實際上是戲曲語言的規范問題,地方語言可能不一樣,但舞臺藝術的語言表達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程式化的規范要求。可見,當時的戲曲藝術從自然口語走向規范成熟、和諧美感的過程中,汴京語言作為全國性的語言規范引導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世界文化的范圍看,中國戲曲是較為成熟完整并有別于西方戲劇的表演體系。全國各地語言的差異性、多彩性和音樂性,都使得中國戲曲唱念合一的舞臺特征,不像西方的話劇和歌劇是兩種分離的表演形式。站在語言文化的角度上去認識中國的戲曲問題,過去有學者認為梅蘭芳表演體系不代表中國戲曲的觀點是片面的,需要學術上的重新認識。應該認為,中國戲曲的成熟、完整和規范只能說是近百年的歷史,話劇藝術是舶來品,不能代表中國的本土文化。梅蘭芳時代的京劇藝術真正成為中國最規范的戲劇表演體系,一個關鍵的標志,就在于語言文化的演變成熟和完全承擔了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五是汴京語言為規范形成全國的語言新體系積累了重要的語言經驗。我們現在推廣的通用語言普通話,“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功不可沒,必將永載史冊。從語言本身來講,全國的語系成千上萬,不計其數,而在歷史上就一直有語言規范的問題。《中原音韻》就是規范語言的重要標準,古人在本地講自己的土語,但是通過學習《中原音韻》就會知道全國推行的共同語,有助于各地的交流和溝通。延續至今語言隨著時代文化的變遷是必然的,正由于歷史的文化積淀才有了我們今天更加規范標準的普通話,這一點我們必須清楚。現在的普通話四聲分明,抑揚頓挫,自然平緩,讀音通順而基本無造作,特別是朗讀詩文會展現出更大的情感空間。人與人之間用普通話交流,相互溝通會更明白,不會產生意思表達上的歧義,這屬于社會文化進步的一個很重要表現。

汴京語言是歷史時期特定地域社會環境的產物。我們常講人說話和唱戲要注意分清尖團字,即普通話的舌前音和舌后音。在開封話中的j、q、x讀音和普通話是不一樣的,被稱為半尖音,普通話則為平聲讀出;開封話讀音在聲帶上的位置明顯靠上,在尖音之下,這樣表達的詞義可能在語氣上略微飽滿一些,其他的讀音和普通話區別不是很大。這也是開封話和普通話接近,開封難以產生第三種語言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一種觀點是應該糾正的,一些專家學者由于對語言研究缺乏歷史性的認識、文化上的理解和生活中的體驗,一直認為方言是在社會封閉、經濟文化落后、交通不便、地域隔絕的結果;把開放流動的現代社會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與推廣普通話和方言傳播對立起來,認為方言不利于社會發展和人們的交流溝通,應逐步淘汰。此說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要忘了,正是在封閉的社會中產生的語言特色才形成了色彩絢麗的民族文化,才顯得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特征上的與眾不同和根源問題。建國已經快70年了,普通話也推廣了60多年。除了社會生活交流方便外,在此語言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內涵又有多少呢?產生了多少個性文化呢?沒有個性的文化特征又怎么去體現民族的精神狀態呢?這一點更值得我們去深思,去認真看待我們的民族語言文化。

中原文化中多語言元素最具活性最有生命力

因為習以為常,司空見慣,耳熟能詳,才沒有太多的人去關注中原文化的多語言因素,很少人去認識它,研究它和弘揚它。也因此把它在中原文化的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給忽略了,并且淡忘了。中原河南地域多語言的分布和形成,是自明代以后河南范圍內60多個大小不同地方劇種最顯著的重要文化標志。河南地方戲曲繁榮昌盛的豐碩成果,成為多年來河南豐厚戲曲文化的研究資源。

兩千年以來,河南掀起了中原文化熱,而且還在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就是要摸清家底,弄清到底有多少中原文化的資源需要普查和挖掘。我想中原多重語言的挖掘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是中原文化17個組成部分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組成部分。因為它是最有活力的,是人們必需的口傳文化,它肯定不會消失,一定會世代延綿。在21世紀的今天一定會折射出無比的光芒,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地域語言與音樂元素結合的演唱方式產生的多劇種為中國戲曲的一大景觀。一些地方劇種歷經千錘百煉形成的藝術積淀,為中國文化中具有鮮明藝術內涵和文化特征的形式之一。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于當地群眾的語言屬性、文化基礎和欣賞習慣以及審美情趣。在今天娛樂化的大形勢背景下,盡管它不再作為主流文化受到追捧和擁戴,卻也還有一定的受眾群體和市場潛力,還是活躍在民間文化娛樂陣地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在中原河南大地更為壯觀,生命力之旺盛讓人嘆服和不可思議。

作為河南標志性的語言,汴京語言最活性的直接體現就是在豫劇表演藝術上的成功實踐和運用了。建國后,全國性的文化推進政策、新文藝工作者的介入和藝術家自身的創造,全面提升了豫劇藝術的文化內涵,音樂元素的豐富充分展示了汴京語言的表現能力和拓展能力,使豫劇在不長的時間內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在傳統戲和現代戲的舞臺實踐中,都把汴京語言的能力表現發揮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一大批的優秀劇目展現了豫劇藝術的輝煌和鼎盛,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豫劇演出熱潮,也推動了中國戲曲藝術的不斷發展。

豫劇的名老藝術家的聲腔特征表明,凡是以開封話為基礎的,即汴京語言為戲曲聲腔語言的,都表現出一個共性的舞臺藝術特征:在語言藝術的表達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就是語言標準、吐字清晰、韻味深長。這些藝術家大多長期生活在開封這個孕育汴京語言的地方,在艱苦的社會環境和變革中,經過多年的舞臺實踐和藝術磨練,都樹立了自己叫得響的代表劇目,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這一點上,他們都稱得上名符其實的河南語言大師。豫劇大師陳素真先生的《宇宙鋒》《三上轎》《春秋配》;閻立品先生的《秦雪梅》《藏舟》;桑振君先生的《白蓮花》《打金枝》《對繡鞋》;宋桂玲先生的《抬花轎》;唐喜成先生的《血濺烏紗》;牛得草先生的《唐知縣審誥命》等已經成為豫劇藝術的經典劇目,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把汴京語言的特點表現到了極致。這些藝術家們雖已作古,但她們的聲腔藝術為我們今天研究汴京語言提供了難得的珍貴資料。現在仍健在的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王素君先生更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戲曲語言大師,她塑造的《陳妙常》中的潘必正、《紅娘》中的張君瑞、《抬花轎》中的張志誠、《梁祝》中的梁山伯等舞臺形象把汴京語言演繹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她的聲腔妙處真可謂“繞梁三日、不絕于耳”,其醇厚聲腔藝術對認識研究汴京語言的文化意義,也給人以很大的啟發性。

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浪潮的沖擊對戲曲適應時代審美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課題。在堅守傳統和劇種創新的爭議中,戲曲的發展從行內到受眾都以獨自的視野進行探索和嘗試,有受贊譽的一面,也有飽受非議與詬病的另一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本劇種最富吸引力的面目,決不能脫離本劇種的特色,改成讓觀眾不能接受的“面孔”,成為戲曲上的“非驢非象”現象。

懷梆為焦作地區包括現在濟源東部一帶非常受喜歡的一大劇種,形成的時間跨度長,流行范圍廣,為河南地域重要的劇種之一,也是全國的“非遺”項目。沁陽懷梆劇團號稱本劇種的“天下第一團”,多年來,該團為適應戲曲發展對表演方式進行多方探索和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念白直接改為“中州韻”;唱腔越來越靠近豫劇;“懷腔懷調”的特色越來越不明顯;滋生土壤淘汰的“謳調”還被重新拾了起來。可笑也可悲。和該團一演員交流看法時,理由是“參加全省展演評委們一聽都起身走了”,因此評委的喜好成了“沁陽懷梆”改革的出發點。地方性是藝術的靈魂,地方語言就是劇種的根基,觀眾才是劇種生存的終極力量。有朝一日,如果演員比觀眾還多,劇種就自然流失掉了。大家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悲觀場面,只可惜這種情況在現行的“劇團”體制下,已經不是苗頭和少數,而是很值得研究的戲曲文化現象了。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河南區域的多重語言是地道的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內涵之一,在今天乃至將來的社會生活中仍然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影響力。把河南多重語言放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認識和討論,還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們今天之所以研究中原河南的區域語言,是為了進一步理清漢語言的來龍去脈,認識和把握漢語言的演變規律。還需要我們不斷去挖掘中原河南多語言在中國文化層面的深刻內涵,積極探索中華民族在自身文化建設中的變革與創新。更需要進一步增強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文化和熱愛家鄉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為中原崛起和中國文化交流發展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把國家提出“文化自信”在中原大地變成最廣闊的生動現實和燦爛風光,努力推動中國文化在21世紀的進步發展和弘揚廣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另类欧美日韩|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99成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99热精品久久|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欧美在线黄|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老色鬼欧美精品| www.精品国产|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伊人成色综合网|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亚洲第一色网站|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不卡二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欧美色视频在线|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网|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青青草91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国产精品成| 国产福利拍拍拍|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97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v在线|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亚洲床戏一区|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不卡无码网|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色噜噜久久| 91 九色视频丝袜|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