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開學,從此便入江湖。”開學第一天,天津一位家長在朋友圈曬出孩子的背影,配上如此評論。
話中深意自現,學校無疑是大社會的小縮影,酸甜苦辣、人情世故,多多少少會映射其中。在孩子踏進社會的第一個腳印里,寫滿了家長的焦慮和不安。他們渴望孩子能像在家一樣被優待、受矚目;他們更擔心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怠慢”,而讓孩子受了委屈、待遇不如人。為了幫助孩子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家長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在老師那里博好感、求關注。
老師是孩子的引路人,能否獲得老師的關注,確實對孩子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長力求在老師那里博好感、求關注,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很多“關注”并不是“求”來的。
“人之相交,貴在知心”。老師和家長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更應該以誠相待。真誠溝通,老師自然會對孩子“青眼有加”,這才是“關注”之道。以利相交,難以持久。“求”來的“關注”,不僅效果有限,更會讓教育變味。
一言以蔽之,花式“求關注”太Low了。
這應當是獨特社會氛圍下的從眾心理所致:當看到或聽說有家長給教師送禮時,總會有不少家長擔心自己不送會導致孩子受到不平等對待,從而競相效仿。
其實,只要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便不難破解這一心理——教師從家長那里最需要得到的是精神鼓勵而絕非物質獎勵。
如果是一個見錢眼開的教師,即便是得到他(她)的格外關照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樣的教師,對孩子關照的越多就越容易將孩子引向歧路,還不如少受影響、自求多福,不僅毫無送禮的必要,送得多了相反還會進一步誘發教師的陰暗心理,導致惡性循環。
如果是一個追求精神鼓勵的教師,送禮更加沒有必要。因為,他(她)并不會以有沒有禮物而改變對孩子的施教方式。
相反,如果因卻之不恭而勉強收下禮物,還會讓他們內心頗為糾結,甚至會影響家長和學生心中的師道尊嚴,彼此之間從此失去了信任,進而不利于對孩子的正常教育,豈不是適得其反?
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不少家長的經濟意識非常強,甚至將原本純潔的教育也看作一種服務。有了這種觀念,家長心中自然會打起小九九,一人“始作俑”,旁人自然免不了跟風而上。
但倘若任其發展,最終大家都裹挾其中,全成了受害者,豈不哀哉!
教師是用心燃燒的人,尋求師生之間的心靈相通實乃教育的最高境界。由此而觸發的學生從內心流露出來的真摯話語,哪怕是片言只語或者只是一個眼神,便是對教師的無上褒獎,所謂“金碑銀碑不如學生的口碑”,即指此也。
一言以蔽之,打從心底里體諒、尊敬老師,認真配合老師的工作,發自內心地感謝老師,這比任何花式“求關注”都有效果。
正所謂:學校畢竟不是江湖,家長何以如此“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