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晨:黑龍江省體育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現任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克利鎮四里五中心學校體育教師。2014年和2018年,被聘為“全國體育教師教育教學敘事評委會委員”;2018年,被評為“大國良師”;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報刊發表文章300多篇;2015年出版教育專著《教師“天大”的事》,被評為“全國優秀著作”;2018年出版新著《風沒有顏色,卻留下一片綠意》。
面對體育教學的困境,他躬身反思,努力找到體育教學的著力點,一舉扭轉學生對體育教師的刻板印象;面對自身成長困境,他不悲不棄,開啟“從用‘腳’走路到用‘腦袋’走路”的教育之旅;面對不讀書的老師,他另辟蹊徑,搭建立交橋式的教師成長方案,讓教師找到“我要成長”的感覺……他就是黑龍江第一個體育特級教師——徐永晨,一個自己喚醒自己、自己培養自己,同時喚醒和培養他人的鄉村體育教師。
學生在哪里,教師的教就應在哪里
“你有多大腳,我就有多大的鞋,學生想怎么學,我就怎么教。教與學就像鞋和腳之間的關系。鞋穿得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鞋大或小都妨礙走路,只有合適的鞋穿起來才舒服。教就像鞋一樣,應遵循‘腳’的成長規律,量‘腳’定做,并留有一定成長的空間,這才能適合學生的‘學’”。這是徐永晨在某教育報上發表的一段感言,闡釋他對體育教學的理解。從中,不難發現徐永晨對體育教學的認識已經躍升到了一個高度。然而,這之前,徐永晨的體育教學路并不順暢。
1993年大學畢業后,帶著“越是偏遠地區越需要老師,更會有作為”的認識,徐永晨不顧父母親朋的反對,毅然決然地回到農村當了一名體育老師。
剛參加工作時間不久,學校就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評選“學生最喜歡的教師”。徐永晨天真地認為自己能夠評選上。因為那時候的徐永晨,是個“敬業型”體育教師。學生可以不上其他課,卻唯獨不能不上體育課。如果有教師敢“霸占”體育課,學生輕則會鬧情緒,重則會“罷課”。
有了這些優勢,徐永晨認為自己評上“學生最喜歡的教師”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結果卻給了徐永晨“一記耳光”。他不僅榜上無名,名次甚至還在全校墊底。這對徐永晨來說不啻一大打擊。
學生為什么喜歡上體育課,卻不喜歡體育教師呢?帶著這個疑問,徐永晨進行了調查問卷。原來,學生喜歡體育課的原因是“玩”,不喜歡體育老師的原因是“訓練”。
也正是這個時候,徐永晨才真正地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于是,他開始著力改變課堂教學內容。而在徐永成看了來,“為什么教?”這個問題弄不清楚,就會導致體育教學工作跑偏。“為什么教?就是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明白這些后,剩下的就是工作理念的更新和方向的調整。在以后的課堂上,徐永晨堅持“規定動作”加“自選動作”的做法。“規定動作”是體育課堂常規、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普及;“自選動作”是每周拿出1課時時間,讓學生分組進行練習,要求是保證安全、全員活動,不追求活動內容,但必須人人參與。
第二年,在評選“學生最喜歡的教師”活動中,徐永晨榜上有名!
用“腳”走路到用“腦袋”走路
在學校,徐永晨的勤奮是出了名的。除了擔任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徐永晨還擔任了教研組長、團委書記、政教主任等職務。身兼數職,讓徐永晨疲于奔命。但多次被校長公開表揚,也讓徐永晨常常引以為傲。
2009年,老校長調離。徐永晨本來眾望所歸,可由于種種原因,校長人選卻另有其人。徐永晨一下子從曾經最忙碌的人變成了“閑人”。
百無聊賴之際,徐永晨開始嘗試著走寫作之路,“我很想用寫文章成為別人羨慕的人,因為超過別人一點點,別人就會嫉妒你;而超過別人一大截,別人就會羨慕你”。沒曾想到,這一寫卻讓徐永晨一發不可收拾。2011年,20多篇文章見諸報端;2012年,發表62篇;2013年,發表68篇……徐永晨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教師作家”。
2012年9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徐永晨被調到一所村校當體育老師。同時,也開啟了徐永晨用“腦袋”走路的教育之旅。
曾經學校兩條磚甬路的中間是一排碗口粗的垂榆。這是孩子夏季玩耍的好地方,或許是孩子們玩的時候把樹下的土弄“流失”了,使得樹下的土越來越少,到后來便成了一條大溝。每逢大雨的時候,這條溝變成了一面“湖水”。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面對這樣的水面,他們開始了“瘋狂”舉動:有的摳起甬路上的磚頭,扔進水坑,欣賞著濺起的朵朵水花;有的孩子將磚鋪到水里,搭起臨時“橋”……可是,問題來了。孩子們把兩條甬路弄得面目全非,雨過天晴后,學校就要雇人進行修補。一次大雨,一次修補。
放在過去,徐永晨的處理一定是開班主任會時大講特講,利用廣播進行宣傳教育,出臺宣傳稿,甚至將學生這一行為納入到懲戒范疇,學校領導和學生會成員進行輪番看守……這樣做的結果,徐永晨自然知道結果:樹欲靜而風不止。
思量之后,徐永晨決定把坑填上!由于“湖”填平了,沒有存水的情況下,孩子自然而然地不會搞“破壞”了。考慮到“宜疏不宜堵”的教育思想,徐永晨又將這些水分流到墻外的淺溝內,在那里孩子們仍然可以進行玩水游戲。
教師發展是天大的事兒
“我這校長的活計是為老師發展‘搬凳子、倒茶水和搭梯子’……”。2012年,暑期過后,在第一次與新學校全體教師的見面會上,徐永晨如是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們先是一愣,繼而在臺下熱烈地鼓起了掌。教師們本以為徐永晨這個副校長會“新官上任三把火”“語不驚人死不休”,哪想到徐永晨的開場白竟會如此平實和樸素。
其時,在當年的暑假,四里五的教師們已經提前獲悉,泰來縣大興鎮中心學校的徐永晨要調到學校當副校長!而對這位即將上任的副校長,教師們也早有耳聞:善于教育寫作,時常有文章見諸于報端;注重教師的發展,在原來的學校培養了諸多名師,其中還有一位是特級教師……然而,對于這位新的副校長究竟要將四里五這所曾輝煌一時的學校帶向何方,老師們都在觀望中:聚攏人心、改善管理等諸多工作,僅僅靠“搬凳子、倒茶水和搭梯子”可是無法見效的啊。
延續第一次見面會的“出乎意料”。徐永晨組織的第一次周末會上,他沒有信誓旦旦的豪言壯語,也沒有宣布條條框框的規章制度,而是說出了一番看似很“出乎預料”的話:我當校長就干好兩件事,一是讓教師都讀書;另一個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而在四里五,教師不讀書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甚至不少老師沉迷麻將桌。如何將麻將桌變成讀書桌?徐永晨決定“親身示范”,自己首先用心讀書。奇怪的是,不到一個月時間,教師談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了。緊接著,徐永晨就組織了校園讀書節。每一屆必有“同讀一本書,做智慧教師”知識競賽,對獲獎的教師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獎勵,這無疑讓更多的老師“悅讀”。
對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徐永晨的工作思路可以說是另辟蹊徑。“教師專業發展最缺的不是知識、技能,不是方法、技術,甚至也不是理念,而是發展的意愿”。基于這樣的認識,徐永成不斷為教師搭建的“立交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此,徐永晨采用了“三步走”的策略。首先是“造勢”。采用和教師嘮家常的方式,征求教師自我的發展的良策,讓他們明白自我成長的必要性。其次是教師“認識自己”。徐永晨研制了一本《教師專業發展手冊》,幫助教師找尋教育教學優點,確立計劃發展強項;最后是學校“搭橋”,徐永晨結合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強項,動員教師自主申報加入工作室,學校做到給考核分、給制度、給展示的辦法,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
2016年,學校教師讀書工作室、養成教育工作室、課堂教學研究室、教育寫作工作室等建立起來并有效地開展了活動。以四個工作室為“引子”,動員其他教師積極參與或組建自己的工作室,“小話題工作室”“寫字教學研究室”等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如今,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期末的工作室匯報展示,讓更多的教師從興趣出發,體驗著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而“立交橋”式的教師培養方式,讓很多教師在不同教育領域有了長足的發展,他們都異常感激徐永晨,而徐永晨卻說:“教師崇拜校長,不值得炫耀,校長培養出的教師使自己崇拜,校長才值得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