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初中學生逃學現象普遍,從家庭原因入手,分析學生逃學的原因,探求防治措施。
關鍵詞:初中學生""逃學 "家庭原因 "對策
初中學生厭學逃學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普遍現象。筆者所在學校為西北某欠發達地區一所農村完全中學。根據我們前期多次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有相當比例的初中學生存在厭學情緒,進而發展到逃學。這些學生年齡12~15歲,多數學習差,成績不理想,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個時期的初中學生處在青春發育期,正經歷著一個充滿危機的階段。
初中學生厭學逃課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社會因素、學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內部原因主要是學生本人處在生理發育的高峰期,身體和生理機能、心理、思想認識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本文擬從外部原因的家庭因素切入,探求當地農村初中學生逃學的原因及其對策。
一、逃學的原因剖析
初中學生逃學常直接起因于家庭。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有的家長忽視自身作為孩子“第一任教師”的角色,教育方法欠缺,家庭環境無法滿足孩子的期望。
(1)父母的期望要求過高。
一些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期望過高、要求過嚴,一廂情愿地向孩子提出種種要求,根據經驗,慣于拿自己的過往作參照,順利成章地認為孩子是生活在蜜糖中,想把自己以前失去的在孩子身上得到補償。有的學生在校已對學習負擔、心理壓力難以承受,回家后父母還要在學習上施壓。由于父母對孩子要求太高,不少學生因難以實現,害怕考試失敗,害怕受罰,產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有的家長在孩子學習上的嘮嘮叨叨,孩子心煩意亂,進家門就有抵觸情緒,不愿學習,以逃學來對抗、報復。父母這些偏激的做法,其結果只能是害了的孩子。
(2)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一些家庭父母管教子女兩極分化,要么苛求過嚴,要么溺愛放縱。有的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呈極端化,什么都依著孩子,嬌寵溺愛,放縱袒護,承諾許愿,有求必應,對子女用錢不予監督,要多少給多少,這就為學生逃學提供了物質條件,家庭成了學生逃學的“縱容者”。另一類家長慣用簡單粗暴或命令式的教育方法,當孩子的學業成績上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動輒批評,言語諷刺,甚至棍棒,不斷地否定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這些都給孩子心理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又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宣泄時,會導致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做出不正確的歸因,再加上對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滿,學生會更為消極對待自己的學習,從而導致厭學情緒的不斷增長,最后便不愿意主動地接受學習,得過且過,最終放棄學業,曠課逃學。
(3)特殊環境家庭教育脫節。
有的單親或再婚家庭,或缺少呵護,或家長常常吵鬧打架,甚至草率離異,孩子缺乏家庭溫暖,在心靈上投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無心學習。有的家庭成員往往無意中將對前夫(妻)的怨恨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虐待,教育態度不一致,或根本不照管,孩子不堪忍受,便轉向團伙尋求認同和溫暖,以結伙離家逃學來求暫時的解脫。有的學生因的父母離異后,父母都不愿意自己被孩子拖累,而把孩子推給了爺爺奶奶或公公婆婆,而爺爺奶奶或公公婆婆又因溺愛孫子而疏于管教,導致學生過分貪玩或者沾染上一些諸如喝酒、抽煙、逃學、撒謊等壞習氣,最后逃學。
(4)父母觀念偏差誤導子女。
有的家長因自己的經濟實力優越或者較為拮據而對孩子產生誤導。經濟闊綽的認為孩子在學校能學多少算多少反正不愁錢花,初中畢業后隨便找什么事干干就行了;經濟拮據的則整天疲于找錢,對孩子無暇管教,認為孩子成不成才是自己的事,反正讀了書也沒多大用處。這兩種情況都導致學生胸無大志,成天推日下山,最后逃學。
(5)家長外出打工疏于管理。
有的家長因常年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者。父母雖然很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因工作過于繁忙加之在外,只好寄希望于學校;也還有一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缺少管教,漠不關心,放任自流,等孩子犯了錯誤又給孩子一頓拚命的打。這些也是造成學生學不懂,成績差,最后逃學。
二、逃學的應對措施
學生逃學并不僅是一個由學校紀律來處理的問題,更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和關心,而不是指責和施壓。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厭學情緒的重要保證,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重要補充。
(1)培養孩子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增強其責任感。父母要多發現子女的優點,不用增加作業量來懲罰他們,不武斷地宣告子女“不是學習的料”,培養學習興趣,對孩子微小的進步都給予肯定表揚,防止曠課逃學。
(2)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孩子逃學與家庭教育環境有一定關系。逃學的孩子不是在學習時間逗留在家庭,而是游離于家庭之外,不愿把實情告訴父母,這既有懼怕父母批評的原因,也有缺乏有效溝通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家庭對子女應有吸引力,父母對孩子要有親和力。父母增加親子感情,便于溝通,可以有效地預防逃學現象。
(3)及時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逃學的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和行為征兆。孩子愛和什么樣的伙伴交往,喜歡談論什么樣的話題,對學習有無興趣驟減現象,行為是否詭秘,接聽電話是否有意回避父母,回家是否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等,這些都是值得父母警覺的信息。
(4)使中學生感到讀書有用,不讀書吃虧。家庭成員應遠離重名利輕學識觀念,避免對教育價值的判斷采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5)形成強大的家庭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在幫助學生糾正厭學心理的過程中,家庭成員應以高度負責的態度起表率作用,形成合力,理性引導,既不溺愛放任,又不粗暴獨斷。
總之,解決逃學現象的最好方法,應該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要急于求成,對子女要求要切合實際,使孩子能從可實現的成功之中獲得滿足。
參考文獻
[1]蔡澄,邰啟揚,吳承紅.農村“留守初中生”學業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對策[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05).
[2]余益兵.初中生逃學行為:基于學生心理學視角的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01).
[3]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04).
[4]彭長生.留守對農村兒童學習成績的影響——來自安徽農村的調查證據[J].統計教育,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