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兒童講文明、有禮貌等良好習慣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同時也是義務。基于此,筆者提出“應用多媒體開展游戲”“開展星級評比游戲活動”“比擬生活開展游戲活動”等對兒童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游戲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其他一線的教師提供幫助。
關鍵詞:留守兒童 "良好習慣 "游戲
3-6歲的留守兒童,其對世界的認知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教師在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中,應當創設合理的游戲,使兒童在提高興趣的前提下自主進行良好習慣的養成。
一、應用多媒體開展游戲
伴隨21世紀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游戲活動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對3-6歲的留守兒童進行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中,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展開游戲活動,促進兒童養成良好習慣。
例如,在引導兒童認識良好行為習慣表現狀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來構建課程教學的活動,提高兒童對良好行為習慣的認知。教師將利用多媒體開展游戲的活動命名為“打擂臺”,之后,教師將兒童在實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生活情境制作成圖片,并錄入多媒體當中,使每一張幻燈片都對應一個實際情境。緊接著,教師請兩名兒童到講臺上來,當教師說“開始”之后,在多媒體的熒屏當中開始滾動播放教師之前制作的情境圖片,兩名兒童對出現的圖片進行搶答,并回答當出現此情境時,兒童應當采取怎樣的行為或言語才是正確的,從而幫助兒童更好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搶答正確的兒童留在講臺上,而沒有搶答到話語權或者回答錯誤的兒童將下臺,請班級中的其他同學繼續應戰,直到班級當中全部的兒童都參與游戲,完成“打擂臺”的游戲活動。不難看出,在進行兒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來開展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促進兒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對良好習慣的認識,從而促進自身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開展星級評比游戲活動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依靠教師的言語說教就能夠促進兒童形成的。在對3-6歲的留守兒童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游戲的形式來促進兒童自主進行良好習慣的形成。
例如,在對兒童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教師組織兒童參與“星級評比”的游戲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先向兒童闡述該游戲活動的規則:班級當中開展“日查、周評、月結”的習慣養成評比活動。“日查”就是對兒童每日的行為習慣、言語習慣等內容進行考核;“周評”就是對兒童每周的行為習慣、言語習慣等內容進行評比;“月結”就是對兒童每月的行為習慣、言語習慣等內容進行評級;對于在“日查”“周評”以及“月結”當中表現都比較好的兒童,教師予以一定程度的獎勵。之后,教師根據班級當中兒童的實際情況和當前教學的狀況,向兒童設定“垃圾放進框”“見到老師要問好”“同學之間要尊重”等欄目來考察兒童的習慣,促進兒童按照上述欄目對自己進行嚴格要求,實現自己良好習慣的養成。顯而易見,在對3-6對的留守兒童進行習慣的培養中,教師能夠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以及學校的情況出發,設計合理的實踐游戲活動,促進兒童在參與實踐游戲的過程中,養成自身良好的習慣。
三、比擬生活開展游戲活動
生活與教學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對3-6歲的留守兒童進行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與習慣養成教學相融合,引導兒童從實際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到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同時認知到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況,兒童應當作出怎樣的反應,才是滿足良好習慣要求的。
例如,在對兒童進行“尊老愛幼”的行為習慣養成中,教師可以借由生活中“過馬路”的情境來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課堂中,教師先向兒童擬定生活情境:“有一天,麗麗要去上學,但是當他過馬路的時候,他看見一位老奶奶摔倒在馬路牙子上,這時,他應該怎樣做呢?請班級中的兒童按照小組的形式模擬上述情境,進行覺得扮演,并將你認為合理的行為做出來。”之后,教師按照兒童已經養成良好習慣水平的差異對兒童進行組員的劃分,使每個小組當中既有對良好習慣認知深刻,且養成一定良好習慣的兒童,也有對良好習慣認知淺顯,且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兒童。之后,教師引導兒童以小組的形式對上述生活情境進行角色的扮演,從而在扮演的過程中,深刻認知到“尊老愛幼”的正確實踐行為,從而規范自身的行為,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顯然,在對3-6歲的留守兒童進行良好習慣養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兒童對生活中的情境進行模擬,促進兒童在集體活動實際模擬的過程中,深化自身對良好習慣的認知,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總而言之,在對3-6歲的留守兒童進行良好飲食習慣、行為習慣以及言語習慣的培養培養中,教師應當從當前兒童的心理發育結構出發,進行合理的課堂游戲設計,在提高兒童參與課堂主動性的前提下,促進兒童形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實現對兒童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吳開慧.談農村留守兒童習慣養成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2):72.
[2]史玉丁.農村留守兒童道德行為養成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