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戲分享時間,我像往常一樣問道:“今天誰有高興的事情和大家一起分享嗎?”眼見著一直是這幾個孩子舉手,我說道:“我知道幾棵小樹直起來了,怎么找不到小樹林呀?”孩子們猶猶豫豫,我有補充道:“小腦子動起來了喲!我要請不舉手的人啦!”
關鍵詞:“舉手”""思考
相信大家經常聽到有家長這樣對孩子說:“記住,多舉手!”“你這孩子,真笨,上課老是不舉手!”“老師提問題了,要馬上舉手!”“我明天要問老師的,你有沒有舉手?”可能有絕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積極舉手發言,認為只要孩子積極舉手發言,這表示他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動腦,學習成績一定會不錯。
當然,一直以來,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但經過一次事件,我想是不是我錯了?接著上面游戲分享時的故事,當我邀請一名孩子回答時,一個女孩子寶儀插嘴說道:“我不是不動腦筋,只是在考慮說哪一件事情好。”我當時愣住了。
的確,積極舉手發言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表現,孩子能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和孩子們交流,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而且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有較大的幫助。但不舉手的孩子就表示他就不動腦筋了,就不聰明了?我覺得這絕對不能劃上等號。通常膽小內向的孩子不太舉手,不愛表現自己的孩子不太舉手,情緒不佳的孩子不太舉手。這些孩子你能說他不動腦筋、不聰明了?不!絕對不是!只是由于他的個性或某些因素改變了他們的表現,這些孩子往往知道問題的答案,卻不敢回答或不想回答,他們有的怕答錯了被別人笑,有的覺得不舉手挺好的,反正自己也知道答案是什么。確實,有時,老師把不舉手的孩子叫起來,他也能把問題回答的相當精彩,可見,不舉手不等于是不動腦筋。
有些家長和老師一味的要求孩子多舉手,只要老師一提問題,他條件反射似的舉手,但每次都答非所問,或目瞪口呆,不知要答什么,這樣的孩子也很多,其實他不知道到底為了答什么,只是因為記住了老師和家長的叮囑 ——“要舉手!”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存在著個體差異,那么如何鼓勵孩子真正“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呢?有一些建議給與老師和家長:
(1)對于膽小的孩子,老師關注了解該孩子的興趣和擅長的地方,一旦當該孩子舉手回答時,可以提議其他孩子為他鼓掌、喝彩,逐步建立其信心。
(2)對于有惰性的孩子,老師可以逐步加以引導,一邊回答一邊幫助他將回答表達完整,逐步養成愛思考,主動發言的好習慣。
(3)對于思維不敏捷的孩子,可以將一些簡單的問題拋給他,循序漸進地提高他的思維能力。
(4)家長的適度關注:家長不要對“舉手”存在太多的關注,也不要對孩子在園表現“不聞不問”,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引導孩子說說幼兒園今天發生的有趣事情。比如“今天,你在游戲中扮演了誰?”或者“你和好朋友發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
(5)家長進行角色扮演,比如:“今天你是小老師,媽媽來做小朋友,你來教我們學本領!”這樣的形式能夠激發孩子回憶幼兒園的快樂生活,也能夠模仿老師的進行表達表現。
教育孩子離不開幼兒園與家長的溝通和配合,只有家長與老師們矛頭一致,有的放矢,才能使孩子有更好的發展。教育引導孩子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怎樣才能做到“活而不亂,管而不死”是我們每位父母和老師所共同思考的,共同努力的!
參考文獻
[1]楊媛媛.舉手引發對幼兒自信心培養的思考[J].長三角(教育),2012(01):33-34.
[2]沈梅.幼兒教師的“舉手投足之間”[J].當代學前教育,2008(05):1.
[3]葉小紅.幼兒自控能力發展與培養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4]王海英.“舉手”:從幼兒的視角出發[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