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具人文性的學科,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聾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倘若教師能發揮語文教學的特點,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的同時獲得健康心理品質的發展,不僅可以提升語文教學質量,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在本文中,我主要立足聾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談一談如何對聾啞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 "聾啞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對策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對聾啞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使聾啞學生在基礎的語文知識獲得過程中實現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語文教育人文性的發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對聾啞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轉變課堂教學觀念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衡量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標準不再是學生是否扎實地掌握了基礎的語文知識,或者掌握了哪些語文知識,而是在學生是否能達到所要求的能力、情感等目標,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人格品質等。對于聾啞學校的教育而言,小學語文教育活動的開展更要實現這一標準。對此,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實現由知識技能講授向關注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該層面的轉變,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著重對聾啞學生的表達能力、交往技能等進行培養,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幫助聾啞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其能積極地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之中。
二、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
在傳統的聾啞學校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有些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的驅使下沒有分清楚聾啞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差別,其往往采取普通學校語文教學方式,借助填鴨式的方式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非但無法使聾啞學生掌握有價值的語文知識,甚至在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中使學生喪失了語文學習興趣。對此,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聾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語文教學特點,借助多樣化的方式為學生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的熏陶下產生積極的情感,借此自主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之中。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往往會把握課堂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音樂等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的課堂氛圍,同時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以“書包"鉛筆”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導入活動開展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了一則超市購物場景。直觀形象的場景一經呈現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新知教學活動開展中,我會按照所展現的場景,引導學生學習鉛筆、書包、蠟筆等詞匯。在這樣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中,聾啞學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積極的情感,有利于其健康心理的養成。
三、依據教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載體,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縱觀我們所使用的小學語文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其中收錄了大量的愛自己、愛科學、愛自然等的優秀文章。這些文章借助生動的文字描述展現出了濃郁的情感。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教學活動開展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對此,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依據,深挖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進而樹立起健康心理。以《春蠶》該內容為例,這篇文章的教學精神是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感知到父母平凡中所蘊含的偉大的愛,引導學生樹立感恩意識。為了加深學生對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我利用網絡渠道搜集了一個殘疾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畫面。在直觀的畫面觀看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這個殘疾小朋友的媽媽無論是刮風下雨都會按時接送他上下學,并在教室門在靜靜地作者,等待自己的孩子。盡管小朋友因為某些小事對媽媽發脾氣,甚至出手打媽媽。但是,媽媽還是耐心地對他進行教導,幫助他解決問題……深刻而直觀的畫面有效地點燃了聾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其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在生活中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所做的點點滴滴事情。由此親身地感知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如此教學不僅可以使聾啞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同時也會在體會自己父母對自己關愛的過程中樹立感恩意識,豐富其內心的情感。在閱讀教學活動結束之后,我會在讀寫結合的原則指導下,引導學生立足這篇文章的主題,就自己與父母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進行描述,并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同時將自己的心里話寫出來。如此在語言輸出中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進一步加深其對父愛、母愛的理解。父母根據學生所書寫的內容也可以發現自己孩子的看法、觀點等,以此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指導。
總之,在聾啞學校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聾啞學生的特殊性,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幫助聾啞學生樹立自信心,激活課堂氛圍,點燃聾啞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運用多樣方式豐富聾啞學生的情感,以此使其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徐波.如何在聾啞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15(19):68-69.
[2]張毛寧,馮海英.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31(08):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