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外閱讀的豐富與否不僅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思維和眼界,還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在深刻認識到小學語文課外閱讀重要性的基礎上為小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并在強化課外閱讀興趣的同時給予他們恰到好處的閱讀指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外閱讀 "語文素養 "具體策略
聽說能力與讀寫能力是小學生最應該得到發展的四項重要能力。因此,課外閱讀對小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究竟有哪些具體的作用呢?如何才能將課外閱讀的這些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呢?經過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積累,筆者僅從以下幾點來談談自己的認識與理解。
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作用
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們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這種好奇心與探索欲望的驅使下,他們往往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各種各樣的事物上。正在此時,課外閱讀作為一種有效的吸引方式進入孩子們的視野,對其語文能力的提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1)豐富詞匯積累。
眾所周知,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基礎知識的缺乏,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是極為有限的。在大多時候,他們所掌握的詞匯往往不能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
然而,在課外閱讀的影響下,他們的見識和詞匯掌握量必將得到極大的提升。比如,在閱讀一篇文章時,他們往往能夠接觸、或者熟練掌握許多的陌生詞匯。當在生活或學習中,這些詞匯被需要時,他們必然能夠信口拈來,得心應手。
(2)增強邏輯思維能力。
那些可供小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都有著嚴謹的邏輯思維與簡潔、明白的語言。因此,通過對這些文章、書籍的閱讀,小學生不僅能夠開闊眼界,還能夠在故事的梳理中形成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所聞所見進行更加全面而準確的綜合與分析。比如,《陶罐和鐵罐》便以鐵罐對陶罐的奚落為開篇。緊接著,劇情在鐵罐的洋洋得意中和陶罐的謙虛友好中逐漸走向了故事的高潮:在鐵罐氧化成灰土時,陶罐依舊光鮮亮麗,宛如珍寶。整個故事就是圍繞時間線索展開的。通過對這個故事的閱讀,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到事情的起源、發展和結果,還能從中領悟到尊重他人、謙虛待人的重要性,從而在生活與學習當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精神品質。
(3)提高寫作能力。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豐富的課外閱讀積累不僅有利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能在無形中鍛煉其寫作思維,培養其想象力和聯想力。在科學、嚴謹思維能力與豐富想象力與聯想力的雙重影響下,小學生必然能夠在文字表達上實現實質性的飛躍。
二、加強課外閱讀,提高語文素養的策略
由于語文課本上的內容有限,閱讀的深度、廣度都有著很大的局限性,這對小學生基礎知識和人生閱歷的積累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加強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便成為了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那么,我們應該著重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1)創設良好閱讀環境,鼓勵學生建立閱讀自信
良好的閱讀環境既是小學生能夠順利展開課外閱讀活動的前提,也是小學生能夠順利展開課外閱讀活動的重要保障。因此,想要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首先就要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使之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外閱讀的氛圍當中。如此,小學生方能在課外閱讀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在閱讀理解和語文學習方面越來越有自信,邁入一個良好的循環中。
(2)強化課外閱讀興趣,引到學生強烈探索欲望
由于生長環境和受教育經歷的不同,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也是千姿百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然后,用一種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或者方式引導其閱讀活動的展開。如此,這些孩子才能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對課外閱讀產生耳目一新的認知,對課外閱讀產生一種強烈的探索興趣和好奇心。在這種強烈探索欲望的驅使下,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定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3)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顧名思義就是課程時間之外的閱讀,也正是因為在課程之外,這種閱讀形式才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且不容易為我們所掌握。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們必須要教會他們自主閱讀的方法與技巧,使他們能夠在課內閱讀中養成專心致志、勤記筆記、善于反思等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將這種良好習慣延伸到課外閱讀之中。在良好閱讀習慣得以養成的基礎上,這些小學生才能在課余時間展開有效的閱讀活動,從而在真正意義上促進自己的進步與成長。
總之,課外閱讀不僅能夠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還對小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對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更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江斌.小學生課外閱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6(24).
[2]劉明均.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質量的策略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4).
[3]杜婷.采取多途徑,對學生課外閱讀效果進行評價,調動學生課外閱讀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