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有效推進,各個學校對高效課堂建設的重視程度也在水漲船高,引發了教師探索教學用法、優化教學流程的熱潮,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極大地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這是值得我們欣慰的一件事情。本文將就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進行探究,希望給同行教師的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維啟迪。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策略
高效小學數學課堂是指運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花費獲取較高教學效益的教學。隨著新課改的有效推進,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優化,這固然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事情,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弊端和漏洞,需要每個數學教師齊心協力的去改進和完善,以促進學生更為高效的掌握數學知識技能,形成數學綜合素養。
一、打造高效課堂,要全面做好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無疑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也是教師談論的熱門話題,全面、精細化的教學準備有助于提升數學教師課堂的駕馭能力和知識的教授效能,促進數學課堂向優向好發展。
進行精細化的教學準備,首先,教師要全面分析自己班級的學情和所用教材,對于學情,教師要通過摸底測試、問卷調查等方式較為準確的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個人學習狀態,對于教材,教師要了解其編寫理念、結構組成、每個模塊的具體章節,為合理教學目標的設定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教師要對每個小節的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剖析該章節的教學基本內容組成、教學重難點、易混淆點內容,根據以上對學情和教材的分析,設置較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小數除法》章節內容時,其教學目標可設置為:①全面掌握小數除法的具體計算方法,可以較為熟練地進行計算;②能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數的近似值;③能初步了解循環小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特點;④能簡單解決有關小數除法的一些實際問題,深入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等等,對教學目標的明確,有助于教師全面把握教學的基本方向。最后,教師要合理選擇能高效展現數學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借鑒名師經驗,不斷優化教學流程,提升備課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為數學課堂的高效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打造高效課堂,要綜合運用多種教法
教學方法歷來是教師要重點關注的一部分,教學方法多樣化有助于提升數學課堂的形象性、具體性和趣味性,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給學生一種久違的新鮮感。
例如,在學習《折線統計圖》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實施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形象具體的展示折線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場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活力,讓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和理解。其次,教師利用PPT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需要解決的主要數學問題,如①折線統計圖的具體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②如何設置折線統計圖中橫軸項目間的間距?③根據折線統計圖,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或合理推測的具體方法有哪些?④生活情景中各類折線統計圖的統計含義等等,引導學生全面思考這些問題的提問方法,并帶著問題走進對《折線統計圖》章節內容的學習,全面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熱情,帶動課堂的學習氛圍。最后,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對探究的問題進行解決,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利用計算機隨機數生成軟件對學生進行隨機提問,帶動學生的參與性。
三、打造高效課堂,要全面提升課堂互動
課堂不是教師或者學生一方的課堂,良好的課堂教學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進行高頻率有效的互動的。因而,如何提高課堂的互動效果、帶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是數學教師必須要考慮的一件事情。
首先,教師要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只有課堂互動氛圍濃厚,學生才會放下包袱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大膽的來發言。如教師可以積極地對學生進行提問,如果被提問的學生沒有回答上來,教師可以讓他同桌代替,這樣依次輪流的提問有助于提升互動的頻率。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的發言創造機會,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問題教學法、提問法等實施教學,可以大幅度提升和學生互動的次數。再次,教師要建立互動規則、維持互動秩序,如先舉手,教師同意后再回答問題;在別人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打斷;互動時要聲音洪亮,條理清晰等等,對互動規則的明確有助于提升課堂的互動效果。最后,教師要將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次數和效果納入到對學生的整體評價之中,以大幅度提升學生在課堂的互動熱情和互動積極性。
綜上所述,教師要深刻意識到打造小數學高效課堂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全面投入到對數學課堂有效教法和學法的探索之中,積極優化教學流程,用心進行最為精細化的教學準備,綜合運用多種教法,全面提升課堂的互動程度和效果,促進數學課堂教學向優向好發展,為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全面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馮月香.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128-129.
[2]黃玲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高效課堂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