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對于學生的心智成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他們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拓展自身的知識儲備,還可以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初中階段是學生提升其語文基礎與文化素養的關鍵時期,廣大語文教師更應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從被動、消極、無序的低效閱讀環節解放出來,最大化地提升語文閱讀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方法 "閱讀策略 "教學實踐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閱讀在語文學科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這對于部分學生而言是一個難點。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首先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明確掌握閱讀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就需要閱讀者能夠更加透徹地理解文章,此外,各種方五花八門的閱讀問題也時常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語文閱讀的難度。學生雖然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閱讀,但教師大多以教授學生簡單的語言知識以及文字內容為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大多數學生現有的文學層次較低。
一、借助預習方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預習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對于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同樣適用。教師應重視預習環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過積極地引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在教學中會先打好開局的第一炮,增強預習指導,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預習方法,在科學的訓練過程中,逐漸掌握閱讀技能。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應先引導學生明確預習部分包括了哪些內容,通過預習我們又可以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在指導學生進行泛讀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通過大體閱讀對文章中的人、事、物等相關要素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通過閱讀可以將作品中的梗概有一個粗略地認識,把握好不同體裁的文章要素;其次,在泛讀的基礎上要求他們更精確地了解文章。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在安排預習作業時,我要求學生先通過泛讀找到文章中分別介紹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兩大部分,請學生思考作者在寫“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時,是帶著怎樣的情緒與角度進行描寫的。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學生進行精讀,找到作者描寫百草園景物時的思路與句式特點,如“不心說……也不心說……單是”等句式特點,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對全文展開預習與分析。通過這樣的預習方式以及相關問題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將一個龐大的閱讀內容轉換成幾個不同的小部分加以分解消化,這樣既可以提升他們的預習效果,也有效提升了閱讀效果。
二、通過比較與總結掌握閱讀技巧
隨著學生閱讀內容的不斷深入,知識點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強,如果能夠使他們學會在比較中閱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文學眼界,使他們在比較中更好地分析文章的結構與表達手法,使自身的閱讀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教師要做的不是在課上有限的時間將知識盡可能地灌輸給學生,而應打破原先的教學思想,為學生創設勤于思考、善于比較的閱讀氛圍,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閱讀的錯誤思想,讓他們學會在比較中閱讀,學會自主、自發地從不同的學習視角與文章層面去分析閱讀內容,最大化地提升語文學習能力。比較的方法也是較為多樣的,學生較為熟悉的類比、正比、反比等都是不錯的比較方法。在教學古詩時,我們就可以運用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吸收。例如教師可以將《木蘭詩》與《石壕吏》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式閱讀教學,請學生思考兩部作品中的哪幾句話可以體現主人公關心家人、關心戰事而急切想要從軍的崇高品行,兩首詩的主人公分別是誰?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找到了“木蘭”與“老嫗”,通過兩首詩的比較對于二者的異同有了更深入地理解。由此可見,運用比較與總結的閱讀方法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聯想分析能力,從根本上促進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
三、通過課外閱讀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課外閱讀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這一方法不僅可以促進語文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的有效進行,還可以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提升他們的閱讀潛力。當前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考試以及作文考試的比重不斷增大,如果單純依靠課上有限的時間不能較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自身豐富的教學儲備與閱讀教學方法協助學生制定詳細的閱讀計劃,提升其閱讀能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方式較為多樣,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時機在講解完一篇課內文章,當學生感到意猶未盡時,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供一些關聯性較強的課外讀物,以此來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與閱讀思路。也可以鼓勵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多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作家的各類書籍進行閱讀,使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效結合起來。此外,教師應重視課外閱讀評價過程,圍繞不同的閱讀主題開展全面的讀書筆記以及相互評價機制,還可以在閱讀測試中融入課外閱讀,以此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升課外閱讀的實效性。
總而言之,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應轉變教學策略,從教學的多個環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培養他們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技巧,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韓智.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方法初探[J].中國高新區,2018(14):116.
[2]張小平.試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探究式方法的運用——以《背影》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0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