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麗 王巖宏 韓衛東
(淄博市臨淄區環境監測站 山東淄博 255400)
本文選擇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的檉柳林場作為研究區域,該區域的具體位置為 37°45′N~38°10′N,118°39′E~119°7′E,該地區為典型的溫帶季風性大陸性氣候,夏季天氣炎熱,降水頻繁,冬季氣溫會在零下,比較寒冷,并且降水較少,比較干燥。該地區的年平均氣溫是12.1℃,年平均降水量為552 mm,大部分降水都集中在7、8月份。這里的土壤主要是鹽土,因此生長有大量的檉柳、堿蓬等耐鹽性植物。本文將從該地區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進行研究。

表1 分析項目及方法

表2 土壤pH、電導率、全鹽在剖面上的分布結果
從表2中,可以看出黃河三角洲檉柳—堿蓬群落下各層土壤的pH的范圍在7.74~8.26之間,各層土壤的pH均大于7,各層土壤pH的平均值為7.996,依據表3土壤酸堿度的劃分標準我們可以知道,研究區域的土壤屬于典型的堿性土壤。從表2,pH在剖面上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在0~10cm的深度,pH是隨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并且在5~10cm土層pH最大,從10cm往下,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pH保持下降的趨勢。但總體上來看,pH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也只有0.5,所以pH在剖面上是比較穩定的,變化不大。總體來說,研究區域的土壤屬于堿性土壤并且pH在剖面上是比較穩定的,所以該區域適合耐堿性的檉柳、堿蓬等植物的生長。

表3 土壤酸堿度劃分標準
從表2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電導率和全鹽在土壤剖面上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用相關性系數函數計算得到這兩項的相關性系數接近1,進而充分證明了電導率和全鹽在剖面上的變化趨勢的一致性,它們具有極大的相關性。這主要是因為土壤的含鹽量越高,土壤溶液的滲透壓就越大,從而所測得的電導率就越大。
通常認為,土壤的含鹽量在0.6%及以上時就為鹽土,根據表2可以看出各層土壤的全鹽都在1.09%以上,平均值為1.52%,說明研究區域土壤為典型的鹽土,鹽漬化特征顯著。該區域只能種植耐鹽植物的,大量研究表明種植耐鹽植物有利于改善鹽漬化土壤,因此,該區域檉柳、堿蓬群落的生長對改善土壤的鹽漬化有良好的作用。
從表2可以看出,0~5cm的土層土壤的全鹽是最高的,5~10cm的土層全鹽含量最低,0~10cm土壤的全鹽量變化較大,10cm向下土壤的全鹽含量變化不超過0.5%,總體上看,表層土壤的全鹽量大于下層土壤。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海水浸漬使土壤表層積聚大量的鹽分,再有水分蒸發,下層土壤中的可溶性鹽離子隨著毛細水上升到土壤表層,在土壤表層積聚造成表層土壤的含鹽量較大。而造成5~10cm土層土壤的含鹽量較低的原因應該是檉柳、堿蓬這些群落的根系吸收了這些土層中的營養鹽離子導致這個層面土壤鹽分的下降。這也再一次證明了檉柳堿蓬群落可以改善土壤的鹽漬化。因為含鹽量和電導率的相關性系數接近1,土壤電導率是隨全鹽量變化而變化的,所以以上也解釋了電導率的剖面分布特征。
通過對pH、電導率和全鹽的分析得出,黃河三角洲濕地檉柳堿蓬群落下土壤屬于鹽堿地。pH在剖面上的變化幅度不大,每層土壤的pH均大于7。全鹽的含量主要分布在表層土壤,隨著土壤深度增加而減小。電導率的分布與全鹽的分布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其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因此,該地區適合耐鹽堿的植物生長,而且種植耐鹽堿的植物可以起到改善該地區土壤的作用,筆者認為除了檉柳堿蓬之外,可以引進更多的耐鹽堿植物,選擇根系較淺的植物更能改善表層土的鹽堿度,并且可以防止更深層次的土壤鹽堿度,從而逐漸改善該地區土壤的理化性質,并進一步保護并改善該地區濕地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