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浩
【摘要】部編本語文教材是基于時代和形式發展的需要,由教育部組織編寫。從當前已經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在古詩詞方面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傳統文化方面的比重,旨在增強小學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本文針對部編版小學語文古詩詞的選文特點展開詳細的剖析,結合實際教學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增強部編本教材在實際教學中的適應性。
【關鍵詞】部編本 ?小學語文 ?古詩詞 ?選文特點 ?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024-01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一張鮮亮的名片,承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在原有人教版教材的基礎上融合時代的需要進行豐富,有利于增強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另外,鑒于當前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只公開出版了一二年級的教材,因此本文通過分析4本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選文特點,分析其獨特之處,并結合自身在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部編本小學語文古詩詞的選文特點
(一)教材中古詩詞題材豐富
通過對教材中的古詩詞題材的分析發現,所有的詩詞篇目中涉及的古詩詞題材非常豐富,囊括所有符合小學心理發展的詩歌題材。從部編本教材中寫景詩的數量來看,共有10篇,詠物詩6篇,羈旅思鄉詩2篇,親友離別詩3篇,敘事抒情詩2篇。詠物詩、羈旅思鄉詩、親友離別詩、寫景抒情詩、敘事抒情詩在小學教材當中均有一定數量上的分布。豐富的古詩題材滿足小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需要,同時憑借本身凝練的語言、濃厚的感情濃縮、深遠的意境。例如楊萬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引導學生感受古詩塑造的畫面感;豐富的古詩詞題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開闊的寫作視野。古詩詞的內容能夠豐富小學生的寫作素材,增強其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讓低年級學生依托對古詩文的學習,大膽嘗試各種題材的寫話,可以較好的訓練學生的寫話能力,提升學生的古詩文賞析水平,同時培養寫話的自信,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好基礎。
(二)教材中古詩詞具有濃厚的美學韻味
中國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獨特的美學韻味,辭藻之間展現古代詩人的審美情操以及人生感悟。在小學一二年級古詩詞當中的蘊含古詩詞美學特點,借助古詩詞的美感能夠培養學生的美感意識,引導學生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萬物,具體展現中有如下幾點:(1)凝練美。古詩詞追求每一個字精雕細琢,對古詩詞中的每一字都錙銖必較,如部編本教材中的《江雪》煉字精絕到令人發指。僅有可改動的三個活字“絕”、“滅”、“釣”更是冰冷入三分,不敢有替代之意。(2)情感美。古詩詞當中寄托著詩人獨特的感情色彩,通過簡單的文字表達自己對親人、友人、家鄉的思念和不舍之情,同時也是對情感的宣泄。(3)意境美。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描寫景色的詩篇的比重是最大的,展現祖國大好河山。
(三)古詩詞選文的文體符合小學生心理規律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從部編本教材的古詩詞體裁來看,注重將每一個古詩詞的體裁最大程度的涉及其中。絕句在形式上內容偏短,理解難度較低,韻感較強,同時學生對于絕句的理解更容易掌握。其次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級,愛聽故事、愛大聲誦讀是低學段學生所特有的。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絕句,剛好可以滿足這個階段學生的需求。
二、古詩詞選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
古詩詞選文題材的豐富性使得學生能夠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古詩詞凝練的語言美感容易誤解為晦澀難懂的字眼,無法正確感知古詩詞的凝練美,對于這種現狀,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在實際教學中應當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展開教學,將古詩詞進行生活化,注重學生本位。如此一來古詩詞便不再是束之高閣,而是學生能夠從自身就能觸碰到的事物,發現古詩就是描述生活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其進行合理引導,便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古詩詞教學應當創新教學方式
針對古詩詞選文題材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豐富教學方式,結合五言、七言絕句朗朗上口和韻律感較強的特點對其進行適當的創新,改變以往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可以適當結合兒歌以及童謠的模式進行教學,同時可以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用小型話劇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穿越到古詩創作的時代,還原古詩當時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創新古詩詞的教學模式。真正的使學生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以及古詩的獨特美感。
總之,部編本古詩詞在選文內容上在原有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諸多完善。無論是題材、美學韻味還是在文體上都進行了很大程度上豐富和發展,目標更加明確,更加適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如此一來才能培養符合新生代背景下社會發展需要的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刁鳳.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創新價值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2]朱紹禹.語文教科書的價值和使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8(0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