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教與學跟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觀察的能力,最終養成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培養 ?學生 ?適應 ?實際需要 ?語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06-02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作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論斷,主張給予孩子以廣闊的空間,充分而自由地活動,在“勞力上勞心”,使他們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李吉林老師在她的情境教育理論體系中也強調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孩子感受語言的魅力,促進兒童全面和諧地發展。這些都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把教與學跟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觀察的能力,最終養成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那么,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有效的培養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呢?
一、要集思廣益,改革現有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1.課前開放。結合學生預習,重在讓學生課前自己去探索知識,梳理自己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課前預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擅于預習的孩子可以提高聽課的效率。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可以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了解老師課堂講述的內容。同時,還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明確自己本節課急需教師幫助解決的問題有哪些,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目標明確,做到有的放矢。長期堅持有效預習的孩子,能夠在課堂上更好的聽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進一步提升自己語文學習的能力。
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在課前搜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補充資料。可以是與課文內容無關但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如文章創作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傳奇,也可以是有關的圖畫、書法作品,甚至古詩文以及相關的時事政治等。在上課前的幾分鐘時間里讓孩子們共同交流,提升學習的興趣與學習面的廣度。有一次的教學任務是進行廣告語的設計。為了讓孩子們充分了解廣告的特點,降低學習的難度,課前我讓學生多留心街上、商場、電視媒體中的一些廣告,然后集中交流,對自己收集的廣告進行歸納、整理、分類,進而匯報總結收集的廣告中印象最深的一條,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它們的特點并進行總結歸納。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自己摸到了廣告的竅門,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創作廣告的熱情。我趁機給出相關的資料,并讓他們根據蘭州市、城關區、本學校的特色設計出瑯瑯上口的廣告詞。課堂氣氛熱烈,孩子的思維被充分打開,學習任務迎刃而解。學生設計的廣告詞,符合實際,完全可以成為商家和城市的宣傳手段進行使用。
2.課中開放。主要是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主,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及學生的個體體驗的權利。提倡微笑、陽光、民主教學。像陽光一樣,讓溫暖照到每個孩子的身上,特別是要把人文素養的縷縷陽光照到學困生、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身上,使他們樹立充分的信心,重找做人的尊嚴使他們積極向上,樂觀進取,拼搏自信。
在教學新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0課《楊氏之子》這篇課文時,因為這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我課前的教學設計以朗讀感悟加方法理解為主。主要是抓住人物對話感受“楊氏子甚聰慧”。結果在課堂交流環節,有一個孩子就提出,楊氏子的聰慧還體現在他的待人接物之中。對于孩子的回答,我并不十分理解,但我還是請孩子說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認為,楊氏子九歲就能在父親不在的情況下招呼客人,還能拿出楊梅來招呼客人,落落大方,不正是他聰慧的表現嗎?他還活靈活現的模擬了楊氏子招待客人的場景,加深了大家對文本的理解。我靈機一動,讓孩子們使用文言文的方式來模擬對話,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3.課后開放。在新課將要結束或下課之后布置開放性的作業。既是課前開放的鋪墊,又是課中開放的延續。例如:三月份的一天,上午天氣異常悶熱,穿了2件毛線衣的同學們紛紛埋怨天氣的不正常。下午第二節課后天空突然烏云密布,黑沉沉的,一會兒又昏黃一片。過了一會兒,沙塵暴鋪天蓋地而來,持續了半小時。在布置家庭作業時,不少同學紛紛要求寫當天下午的沙塵暴。由于班里平時布置家庭作業也常由學生自己來確定,從同學們的表現來看,他們對突變的天氣有了切身的感受,對不期而至的沙塵暴也已經進行了細心觀察,對這一素材都比較感興趣,于是我將這一內容定為當天作業。果真,第二天一早,同學們充滿真情實感的練筆全都交上來了。有同學說:“下沙塵暴前,那天色很嚇人,天地間渾黃一體,就像世界末日到了,地球要爆炸了。”“沙塵暴大得不得了,天地間像掛了巨大的黃色窗簾;塑料袋在空中飛揚,像在跳舞。”“下課時幾個男生硬要打開窗戶,說要和沙塵暴親密接觸。女生有的在怪叫,有的用手帕捂住口鼻”……一份份有感而發的作業寫出了學生最真實的感受。
二、通過語文課堂的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1.安排了許多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班級誦讀。誦讀內容可以選擇詩經、論語、唐詩、宋詞、元曲及古代散文,及《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經典篇目。在大聲誦讀的過程中,既是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又鍛煉了學生口、耳、眼、腦的配合,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對學生進行了文化的熏陶和語言的積累,逐漸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閱讀活動。除了安排許多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還可以開展語文閱讀活動,在同一時間段內師生共讀一本書,或者交流自己喜歡的一本書的精彩片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營造一種深厚的班級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閱讀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還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開設人文科學講座,讓學生能有機會深切感受祖國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所執教的班級在一年級時就已經開始了古詩的誦讀。我要求學生一周背誦一至三首古詩,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選擇背誦一首或多首,教師指定一定的主題,比如同一詩人、或同一季節、或同一類別。一年的時間,差不多有一百二十幾首詩就能背得滾瓜爛熟了。接下來,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古詩大比拼》的活動。在活動中采用搶答、智力陷阱、漫游古詩園等形式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活動中學生熱情高漲,效果不錯。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
3.通過班級文化環境的建設來提高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學校要讓人的心情激蕩,走進學校,應當讓人能夠感受到一種詩意、神圣和無窮的魅力。”這句話告訴我們,學校環境建設的方方面面都是語文教學的資源,語文教育無處不在。創建人文校園,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也可以作為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途徑。
比如,我在教室的顯眼位置開辟語文園地,有名言警句、古詩文、優秀名篇經典等。每一個學期都非常注重學生抄格言、警句。同時組織全班學生每天早讀前輪流給同學抄格言在黑板的顯眼處。把學習目的、立志和勤奮聯系起來,以此來激勵學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格言有的是千古傳誦的,曾激勵過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有的是學術界公認的志理名言,曾成為千千萬萬做學問的人的座右銘。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滋潤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在一段時間的熏陶下,孩子們不由自主的在生活、學習中開始使用這些資自己積累的名言警句,你聽,他們的對話中多了“×××說過……”這樣的句子,你看,他們的習作練習中時常出現名言的身影,這都是平日里耳濡目染造成的結果。
總之,語文課堂是文化的載體,是與人、與人的社會歷史文化、與人的具體的生命活動緊緊相連的。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又要偏重于人文性的培養,讓學生產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將學生的學習與他的終身發展聯系起來,為學生的成長鋪路搭橋,為學生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功效——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