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慶
【摘要】小學生有著大人所不能比擬的激情,既是活躍課堂的催化分子,又是擾亂課堂的“罪魁禍首”,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如何長久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成了教師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要求與挑戰,需要教師貼近學生的這一特點展開教學,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多彩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78-02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道德責任與社會運行規則的一門基礎學科,影響著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建立,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第一道門卡。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將目光投放到黑板上,跟隨教師的腳步進行學習,掌握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相關學習內容。接下來,本文就圍繞小學品德與社會展開多樣化教學,以期為學生打造五彩的課堂生活。
一、走進實際生活,去感悟品德與社會
除了課上的學習,教師的生活化教學還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即教學空間要延伸到學校和課堂之外,通過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讓學生真正參與社會實踐,從而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獲得經驗,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設條件,我讓他們參加貼近生活、反應需要的實踐活動,爭取學生在每一次社會實踐中加深自身社會感悟,從而提升自身實踐能力。
如,在《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教學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熟悉家鄉的風景名勝、特產,進而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到社會中去調查,通過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了解家鄉有哪些風景名勝、傳說故事以及特產,并在調查中收集一些資料如照片、旅游方案等,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心靈親身體驗,親近家鄉,獲得認識。之后在課堂組織學生整理資料,交流討論,展示在調查中發現的家鄉的美,從而使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加深對家鄉的熱愛,從而獲得感性認識。
二、注重教學效果,提倡學生知行合一
傳統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上,教師主要是針對課文來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對課文中的理論進行死記硬背,達到教學目的。可是,這種方式是非常片面和不科學的,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不能深刻理解課文中蘊含的道理,并且不能將這些道理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所以,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和知識的結合,通過一些社會實踐和團體活動,讓學生將學到的道理和做人標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如,在《花錢的學問》教學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作業,讓學生將一個月內的個人花費和家庭花費進行記錄和統計,讓學生通過這幾節課的學習,講一下自己的花費和家庭的花費在哪些方面是應該花的,哪些地方是不必要的花費,同時,讓學生在下個月時,試著能不能將不必要的花費省下來,做更有意義的事,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心得。可見,通過這些途徑的引導教育,學生不僅能夠意識到節約的重要性,同時將課本的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還有助于學生懂得了學習并不是只要把考試要考的東西畫下來,背下來就可以了,而是要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堅持按照課本中好的東西去做,養成良好的習慣,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三、深挖教材資源,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愛國情懷是存在于我們每一個內心深處的一個情節,也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凝聚的強大動力源泉。小學時期的學生內心世界逐漸變得豐富多彩,對于愛國情懷的培養只是欠課堂教學引導的這一陣“東風”便能倏忽醒來。在上述我們提到,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材當中收錄著大量與愛國教育相關的資源內容,這些資源內容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有著良好的引導作用,故此,我們在對相關知識的教學之余,應當在過程中適當的對其進行深入挖掘,以達到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目的。
如,在《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教學時,我便借助“我們都是中華兒女”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挖掘,從而向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如在什么處境之下我們最需要“我們都是中華兒女”的吶喊?此時,我以我國數次的海外撤僑行動為例對學生進行了引導。譬如2010年吉爾吉斯國家發生嚴重騷亂,我國政府立即指派9架撤僑包機飛抵當地進行撤僑,有效保護了1299名在吉中國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等。學生在這些撤僑案例的了解下,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兒女”對于每一個公民的重要性,加深了對“我們都是中華兒女”的情感體悟,由此,愛國情懷得到了有效的激發。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小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以及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對他們未來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除了上述三種策略,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更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
參考文獻:
[1]張振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提高策略探析[J].才智,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