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摘要】在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中,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教育行業的發展,這就對高校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高校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推動著高校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問題。基于此,文章闡述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價值,研究了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社會熱點問題 ?高校思政教育 ?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G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81-01
引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文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質量。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社會熱點問題,以此為基礎開展實際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使得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1.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青年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其健康發展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需要針對青年學生積極開展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這樣學生還能夠養成良好的共產主義信念和理想,使其成為新時期建設中的中堅力量。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越來越重視思政教育工作,但很多高校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不同,導致大學生思政教育取得的預期成果十分有限,很多高校面臨著思政教育問題。除此之外,在新時期的發展中,受社會發展形勢的影響,大學生面臨著嚴重的思想壓力和心理壓力,這就需要教師提高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水平。
2.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價值
2.1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在新時期的發展中,互聯網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電腦和智能手機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夠及時地接收各項信息,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利影響。社會熱點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社會生活和社會道德等內容,其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在社會熱點問題的基礎上,掌握社會制度的變化,并了解社會道德問題,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2.2實現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與生活脫節問題,這種教育方式比較單一,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掌握理論知識。同時,思政教學的理論性比較強,無法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就使得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產生與社會存在很大距離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無法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需要積極引進社會熱點問題,幫助學生了解先進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使學生掌握價值觀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中吸取更多生活經驗,激發學生關心時事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社會熱點問題在思政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3.1實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中實行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教師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的重點是傳播課本內容,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即使教師不斷創新并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仍存在很多問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難以很好地反饋學習到的內容,這就會對思政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帶來不利影響,教師需要積極引進網絡技術,使學生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應用網絡技術獲取更多網絡資源,將這些網絡信息更好的應用到實踐中。
3.2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評價體系
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積極引進社會熱點問題,這樣課堂教學內容會更加豐富,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充分了解學生發展和學習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評價,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思想動態,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教師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評價體系,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反映出學生的想法,評價過程不僅僅是在課堂中,教師還應該建立網絡評價和討論平臺,拓展評價渠道,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與學生相關的問題,以此為基礎更好地進行教學安排,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社會熱點問題,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這樣高校就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洞察社會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同時,高校及社會還需要將實際課堂教學和社會熱點問題融合起來,應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創新學習平臺,充分發揮出社會熱點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再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社會熱點問題的價值探討[J].智庫時代,2018(45):14+16.
[2]邢大海.高校思政教育中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與討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2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