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殷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和培養語文素養的過程中。近幾年來我國小學教師多數采用“師生共讀整本書”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帶領下有目的的閱讀高質量文學作品進行閱讀能力的練習。為保證閱讀教學的品質,要求教師對學生所讀書物進行恰當合理的選擇,對學生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小學生的愛好性格舉辦不同類型的閱讀活動,正確運用“師生共讀整本書”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功能。
【關鍵詞】“師生共讀整本書”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85-01
閱讀教學方式在小學生教育培養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年齡、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對事物認知能力的約束,使得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經常發生錯讀或是不會讀的現象,這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指導作用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一、讀物的選擇原則及對學生的重要性
1.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小學生通常心理上好奇心極強,喜歡表現自己,特別渴望神秘、驚險、刺激的片段,仰慕睿智、勇敢、英雄主義等。當今社會中,對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身為教師應該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尤其避免刻意引導學生閱讀某類書籍,了解片面內容從而形成知識盲區。教師應該特別注意高質量兒童讀物的相關出版資訊:留心媒體所推薦的讀書,但要進行合理篩選,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關注已獲獎的小學生圖書,但不可全盤采納,充分考慮專家與小學生之間的興趣差異。教師在選擇讀物時,必須聽取每一位學生的意見,可以與家長、學生三方組成讀書委員會,共同討論所要閱讀的書目,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參與的過程,培養民主意識。
2.能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
兒童正在經歷成長的初級階段,是身體與思想同時成長的人。學生在閱讀書籍過程中會不自主進行自我代入,將自己想象成故事主角,因此教師在篩選成長主題的讀物時,可以讓學生和故事中的主角共同經歷成長的喜悅與憂愁,感受其中的點點滴滴。例如,當閱讀《木偶奇遇記》《特別女生薩哈拉》《草房子》《我要做好孩子》等故事時,兒童可以從中找到“自我鏡像”,進行對自己的解讀,提升自身能力,豐富自我。
3.能迎合學生的時尚需求
近些年來,很多出版社選擇時尚類圖書作為主題,當我們走進書店時,各種各樣的漫畫、繪本隨處可見。幾年前,鄭淵潔的“皮皮魯”和“魯西西”深入人心,受到中國幾千萬孩子的瘋狂喜愛,鄭淵潔也因此成了“童話大王”。幾年后,英國作家 JK 羅琳的著作《哈利波特》席卷中國兒童圖書市場,孩子們個個“我為書狂”,每人都渴望自己能獨立擁有一套《哈利波特》系列的叢書,夢想擁有哈利波特般神奇的魔力。當然,事物總存在對立面,也有部分人對時尚類圖書置之不理,認為它是經典文學的對立產物。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不對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舊事物滅亡與新事物產生是自然規律,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與經典文學相比,時尚文學關注時事、與時俱進、滿足當代人閱讀心理,對時尚類圖書進行適當閱讀可以讓學生自在全面的發展,而不是一直生活在緊張壓抑的學習中。
4.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每個人生來都有著無限的想象力,一個缺乏想象力的人是單調枯燥的人,一個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落后死板的民族。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應在不同階段給予適時的刺激,防止學生的想象力萎縮乃至丟失。在學生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積極向上、五彩斑斕的,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可以加深學生們對世界的熱愛,增強社會責任感,陶冶情操,用充滿希望的眼光看待世界,開動大腦,為創造力的培養提供條件。因此,選擇如美國作家鮑姆的《綠野仙蹤》、英國作家卡羅爾的《愛麗絲漫游奇境》、意大利作家羅大里的《謊言國歷險記》《洋蔥頭歷險記》等,這類作品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風趣感、富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充分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二、如何運用師生共讀“讀整本書”
1.推薦導讀
推薦導讀不僅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還要培養學生渴望閱讀的學習態度。將書發給學生后,教師應帶領學生依次閱讀書名、副標題、目錄,然后瀏覽封面題圖、內頁插圖、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紹以及書后的評論等,還有出版社的宣傳文案,充分接收作者向讀者傳遞的信號,對所要閱讀的書籍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導讀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進行大致瀏覽,連讀一些段落但不能太多,進行一個淺層的閱讀,這種閱讀方式可以讓學生對讀物產生極大的興趣,充分激發閱讀渴望。
2.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的要求是通讀全書。師生共讀的書籍多為一些故事、小說。對于此類書籍,建議快讀。完美的閱讀是一口氣讀完一整篇,中間不要有間隔,但是對于長故事,這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在閱讀時必須要堅持集中注意力,避免遺漏細節內容,造成故事的不連貫。第二個要求是專心,把所有的關注投入到書中,隨著內容的跌宕起伏作出思考反應,盡量體會到身臨其境,全身心融入進去,接納書籍內容的一切。
3.分析閱讀
在對書籍進行整體的閱讀之后,學生需要對情節進行基本的回顧。這時的閱讀要帶有目的性,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關鍵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對問題做出合理的解答。對于故事、小說類書籍,文章的大意、主旨、情節、主角、畫面等都是很好的選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理解,感受作者的起伏波動。在閱讀完畢后,教師安排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可以寫成讀后感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可以開展讀書沙龍,讓每個人分享閱讀體驗,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提升每位學生的閱讀能力。
4.反芻閱讀
班級讀書交流會的結束,并不是意味著整本書閱讀的結束,教師可以進一步舉辦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充實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學生真正的愛上閱讀,主動閱讀。例如,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書籍相關電影,如《草房子》《夏洛的網》《城南舊事》等;進行優秀讀書筆記的評選激發學生的競爭力;可以排演話劇深刻體會書中人物的感受。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后,學生可以效仿書中作者的寫作方式,用假想收信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聲。讀了《昆蟲記》后,當個小法布爾,去觀察一種小動物,描繪出它的生活習性。
適當采用“師生共讀整本書”的閱讀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培養語文素養。其根本原因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形成良好雙方促進的師生關系,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江蘇教育研究.點亮閱讀之燈——吳江市廟港實驗小學“師生共讀整本書”項目介紹[J].2009(04)
[2]蔡云珠.激趣 品言 提質——“師生共讀一本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