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忠泰 王蓮萍
【摘要】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中,班主任居于絕對的領導地位,但他們按照自己的管理經驗和內心想法所制定出來的管理策略都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反而忽略了小學生自身的需求。本文筆者基于此,提出了以生為本的創新管理模式,并圍繞班級思想建設、班風建設和管理建設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旨在為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班主任管理 ?小學 ?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191-01
班級管理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意味著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小學生的管理工作中,傳統鎮壓式的管理策略雖然可以降服對教師絕對崇拜的小學生,但卻會給他們的心靈帶來無法傷害。因此小學班主任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對自己的管理方法進行創新,并對創新的結果進行不斷地實踐。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自身需求,促使他們茁壯成長。
一、舉辦多彩班會——班級思想建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沒有事業的大發展。因而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生的思想建設工作,積極的思想會讓學生在通往光明未來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但如何進行思想建設才能夠讓小學生快速地接受呢?這就需要班主任為小學生舉辦豐富多彩的班會活動。該活動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和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特點,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就會定期舉辦以“最美班集體”為主題的班會活動,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在班會的一開始,小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展現他們心中最美的班集體,如小品表演、唱歌跳舞、相聲表演等。接下來筆者就會和學生一起評判出最佳節目,并對表演者進行獎勵。然后筆者就“如何達到你心目中的最美班集體”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當學生每總結出一點之后,筆者就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他們展示與之相關的案例,生動鮮明的畫面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波動,并因此將之牢牢地記在心中。這樣一來,筆者的思想建設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
二、成立合作小組——班級班風建設
在班級班風的建設中,班主任需要從學生的外在學習環境和內在學習動力兩方面來進行建設。前者對學生學習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中體會出來;后者則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但不管是外在學習環境和內在學習動力的建設,班主任都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例如:筆者會按照學生的基礎情況將他們分為4人一組的小組,并結合他們的優點為其分配任務。如領導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小組的一切活動,學習水平高的學生擔任副組長,負責解決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而對于教室環境的布置,筆者也會遵循學生的意見。筆者首先會讓每個小組都策劃出一個教室布置的方案,如教室周圍的墻壁是懸掛名人名言的條幅還是勵志人物的圖片;窗戶旁邊是放仙人掌還是鮮花等。接下來筆者會通過投票選擇出最優秀的方案,并據此對教室進行布置。學生在自己親手布置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他們的學習狀態是十分積極的。為了讓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更加充足,筆者讓小組之間保持著互相競爭的關系。這樣一來,好勝心強的小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這時整個班集體就會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使得班級班風十分健康向上。
三、制定嚴格制度——班級管理建設
在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建設中,離不開決策、監督和反饋三個環節。但支撐這三個環節正常運轉的則是規章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處于混亂。因而班主任必須從這三個環節出發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例如:筆者在決策這一環節中建立起了小行政體,其中設置了學習部、衛生部、紀律部等各種各樣的部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加入,他們有權利否決其他部門制定的決策,但不能直接參與該部門決策的制定;對于監督這一環節,筆者則給予了每個學生監督權,給了每個小組組長決定權。每名學生都能夠對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監督,但他們需要將監督結果稟告給組長,組長有權決定是否記錄。然后筆者就會根據監督結果對學生進行獎勵或者懲罰;對于反饋這一環節,筆者建立起了班級信箱,學生可以對班級的規章制度提出建議,也可以對班主任或其他任課教師提出建議。他們將信匿名投到信箱中,筆者會以周為單位來對反饋的信息進行處理,并及時作出改變。除此之外,筆者還制定了嚴格的獎懲制度,進而對班級的各項制度進行有效的落實。
總而言之,管理是一門大學問,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對這門學問進行深入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班主任還需要將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貫徹落實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并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管理策略進行不斷地創新與實踐。這樣一來,每一名學生都會在班主任的管理過程中獲得參與感和滿足感,班主任也會取得很好的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郭金燕.提高小學班主任管理質量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6):88.
[2]藍艷.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及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3):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