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摘要:藝術設計工作室制教學法最早源于德國的包豪斯,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設計實踐操作能力,直接對接企業和社會對于創新人才的需求,以促進經濟的發展。目前,中國各藝術院校都建有相對完備的藝術設計工作室,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績。本文立足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教學實踐,對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室共享機制與優化策略進行一些探討,以期能更好的服務于高校教學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創新人才培養;藝術設計工作室;共享機制;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J50-4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培養創新人才是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已經成為國家、社會、學校及學生本人對人才培養的共同追求和價值共識。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機構,肩負著人才貯備、通過專業定位和課程特色對接地方產業的重任,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藝術設計工作室制教學方法從西方引進至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比較成熟,但將各藝術設計工作室作為一個大系統進行橫向資源共享的整合研究并不多,這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二、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工作室概況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坐落于湘中婁底地區,是一所省屬綜合性公辦地方本科院校,其美術與設計學院的辦學歷史有近20余年,現有美術學、書法學、環境設計、視覺傳達、數字媒體藝術5個本科專業,分別設有攝影、包裝、印刷、陶藝、美術創作、書法創作、裝裱、雕塑、計算機圖形、環境設計(景觀、室內、園林等)、影視、廣告設計類等10多個工作室。各工作室所對應的專業課程主要有書法、篆刻、版畫、雕塑、陶藝、國畫、書畫裝裱、雕刻、室內設計與實訓、景觀設計與實訓、室內軟裝設計、文創產品設計、攝影等。各藝術設計工作室根據其專業類型和對應的實訓課程歸屬于不同專業教研室,由專業教師負責管理和維護。
三、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室管理制度的不規范
學院對于藝術設計工作室的管理制度不夠科學,作為綜合性大學,簡單的把藝術設計工作室的管理制度等同于理科院系的實驗室管理制度,缺乏對于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特點的考量,存在“一刀切”現象,靈活性不足,管理刻板,不利于發揮各藝術設計工作室的實踐教學優勢。在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上略顯復雜。我院各藝術設計工作室所涉及到的管理機構和人員主要有學校的實驗室管理機構、各專業教研室、實驗室主任、工作室負責人、任課教師等。大到工作室設備的申報,小到各種耗材的采購和器材的維修等都要按照學校章程層層審批,程序繁雜,效率低下。
此外,各藝術設計工作室主要由工作室負責人管理維護,但也涉及到其他在工作室上課的任課教師,由于管理權限的模糊,導致工作室的日常維護工作不能落到實處,很多時候連基本的衛生要求都不能達標,更不用說對工作室設備的專業維護了。
學校刻板的規章制度、重復的管理、復雜的審核審批程序、管理權限的模糊等都造成了各藝術設計工作室不能很好的應對平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降低了各藝術工作室的使用效率,無形中增加其運行成本,從而出現了很多不作為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各藝術工作室的教學效果。
(二)工作室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
各藝術工作室的實踐課程較為單一,基本都是針對特定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缺少專業與專業之間、工作室與工作室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跨界合作與交流。現代藝術的多元性,導致藝術與設計都朝著大融合的方向發展,鼓勵各種跨學科、跨專業、跨材料的結合。藝術院校對于設計藝術人才的培養也要符合這一大趨勢,設置更為合理的工作室教學模式,培養出更為綜合全面的創新設計藝術人才。
四、藝術設計工作室共享機制與優化策略
針對我校藝術設計工作室在管理和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問題,提出具體的優化策略如下。
首先,在學校層面的管理機制上要實現各藝術設計工作室的自主精細化管理。打破機械的規章制度、簡化管理流程、明確管理責任,激發出工作室負責人和任課教師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弱化主管部門對于各藝術設計工作室的行政干預,減少工作室設備采購和維護中的各項審批環節,完善工作室監管和評估體系,給予各藝術設計工作室更多的自主管理權利,充分發揮各藝術設計工作室在實踐教學中和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構建藝術設計工作室共享機制。在教學體系上,立足本校的實際情況,構建跨專業、合作型、系統性的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研究模式。在教學方法上,注重藝術設計工作室實踐教學對接專業課程和具體項目,以應用導向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為突破口。在教學內容上,分別從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機制、跨專業合作模式和資源整合優化策略等方面深入挖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最終將創意產品進行實踐轉化。在課程設計上,采用專業課程與工作室培養相結合模式,依托專題項目訓練板塊,形成學生與教師的雙向選擇,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專業課教師與工作室教師共同輔導,將學生在課堂所學的單一和零散的理論知識加以深化理解和實踐轉化,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生就業提供保障。只有這樣,才能使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在藝術設計工作室實踐教學中落到實處。
五、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通過對本院藝術設計工作室的資源整合與優化,在教學和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具體的成效。在教學方面,已經實現了部分課程的跨專業、跨工作室合作教學模式,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包裝設計與制作》課程中關于陶瓷器皿的設計,書法專業的《篆刻臨摹》課程中關于陶印、瓷印的制作等,都由陶瓷工作室負責人協助任課教師完成相關實踐教學任務,直接將設計轉化為產品,大大提升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湖南省大學生挑戰杯項目《長沙傳統年俗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中,學生利用包裝、陶藝、攝影等藝術設計工作室,完成了比賽項目中實物產品的制作,并進入了復賽。以上,教學成果都進一步驗證了藝術設計工作室共享機制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需要我們不斷的優化,以便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創新性設計人才。
六、結語
在強調產學研結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理念下,充分發揮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室的實踐教學作用,構建跨學科、跨專業的共享機制教學模式,完善管理機制,優化課程設置,結合項目實訓和各類競賽,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地方高校的轉型和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基金項目:湖南人文科技學院2018重點教改項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室共享機制與優化策略”,項目編號:RKJGZ1806。
參考文獻:
[1]王力強.產教融合視角下藝術設計類工作室制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美術教育,2019(05).
[2]江岸飛,孫晉博.有關實驗室和工作室相結合的本科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06).
[3]邱杰,張敬婕.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路徑初探[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9.
[4]張亞軍,余雪蓮.愛爾蘭與中國高校陶藝工作室管理模式的比較和思考[J].保山學院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