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恒 查旭
【摘要】在眼科臨床教學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直是臨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作者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引入眼科臨床教學中,辯證思維的同時,提高了醫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了臨床思維的習慣,有助于實現醫學生從理論學習階段向臨床學習階段的轉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 ?眼科 ?臨床教學
【課題】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教研教改課題“眼科研究生臨床手術操作技能教學的方法探討”(2013JY-EY5)。
【中圖分類號】R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238-02
每個由醫學院進入臨床實習醫學生,都要經歷一個重大的轉換過程,他們由以書本理論學習為主,很快轉變為以臨床實踐操作為主,許多書本上的知識,在臨床應用中會出現諸多變化,甚至是完全不適用。如何讓醫學生完成這一重要轉化過程,是臨床帶教老師面臨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本文作者通過多年的臨床教學實踐,總結出適合眼科的臨床教學方法,借助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思想,以促進學生自主思考為核心,通過多方面的應用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如何提高臨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進入眼科臨床實習的醫學生,首先會遇到動手力差的問題和挫折,在校理論考試高低和動手能力強弱沒有必然關系。尤其在眼科,大部分是在顯微鏡下進行操作的,大部分學生都會出現手發抖的現象,這種情況很普遍。每開始學習一門新的技能,開端總是最難的,學生會有很強烈的挫折感。作者要求帶教老師將“量變與質變的理論”應用于帶教中,告誡學生,任何技能的學習,只有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才會發生質的飛躍,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個規律,任何人沒有天生就掌握了某種操作技能,所有的操作能力的獲得都是通過后天培養的,而且必須經過不斷練習(量變)的累積,才能熟練掌握某種能力(質變),尤其是眼科的精細操作,需要手眼協調操作,大量反復練習是唯一的方法。
在練習中,學生會發現,有的學得快,有的學得慢,這也是臨床帶教常見的問題。帶教老師需要開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個體之間必然是存在差異的,就像“十個手指伸出來也有長有短”,學習慢的學生不用急躁和擔心,根據量變必然促進和導致質變的理論,加大練習量,多次反復操作,就能趕上其他同學了。所謂“勤能補拙”、“熟能生巧”說的就是量變導致質變的道理的寫照。無論快慢早晚,所有學生結果終究都能學會,不用太注重過程快慢長短,達到同樣的結果就行,既不要認為學得快就驕傲,也不要因為學得慢就妄自菲薄。
在臨床教學中帶教老師還會發現,有的學生“悟性高”,只用少量的機會就能掌握某種手術操作,而有的學生,即使帶教老師給了很多次機會,他都不能很好地掌握。遇到這種學生,帶教老師需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量變促成質變的規律,要想達到質的飛躍,量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是,僅僅單純積累量是不夠的,也是低效的。學生悟性高低的體現就在于“勤于思考”的差異。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手的勤勞,更需要注重腦的勤勞,要積極主動地使用大腦,仔細地觀察和記錄所有操作過程,關注每一個細節,無論是成功的優點還是失敗的經驗,珍惜每一次操作機會,不是做完了就結束了,要讓學生理解到,只有不斷地總結成敗的經驗,越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反復思索、總結和改進,就越容易促成質的飛越,就能越快速地掌握某種專業操作技能。
2.如何培養臨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醫學生從學校理論學習轉換到臨床實踐學習,最大的不適應就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學校學習階段,主要以認識記憶為主;而在臨床學習階段,主要以理解應用為主。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出現不習慣,不適應的情況。帶教老師要充分理解這個過程,幫助學生完成理論到實踐的轉換過程。因為書本上的知識都是典型的、單純的、固定的,而臨床實際是不典型的、復雜的、變化的,所以學生經常會發現原來學習的書本上的知識在臨床上不適用,甚至完全不對;不同的醫生對同一種疾病會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案;不同的醫師對知識的解釋也會大相徑庭。所以我們要求帶教老師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基本理論應用于帶教中,告誡學生,不運用于實際的知識是死的知識,判斷治療方案的對還是錯,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判斷對錯。不要盲目聽從某個主任醫師的觀點,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臨床上找不到和書本上完全一樣的病人模板,書本上知識需要醫學生靈活地應用,不同的病情和環境,需要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帶教老師不需要直接教導學生該如何處置,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多問問“為什么”,每一個診斷依據,每一個治療方案,都需要問問背后的原因,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查閱,主動在書本中需求答案,又反復多次地在臨床實踐中去印證書本知識。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書本知識,讓知識活起來。在這個反復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就掌握了臨床思維的習慣。
臨床思維不僅僅應用于臨床實踐,在科研研究中也是同樣重要。運用“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平時的臨床帶教工作中,帶教老師同時也要注重醫學生的科研思維鍛煉,遇到臨床疑難問題,多問問為什么,多想想其他解決方案,不要盲從于某個上級醫師的經驗,要推陳出新,舉一反三,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觀點和假設,再用臨床實踐或動物實驗來驗證這些新想法,這樣反復多次訓練,學生的良好的臨床科研思維能力也就會相應提高了。
在臨床工作中,會遇到一些疾病種類不同,但是表現卻是一樣的患者。比如許多以眼睛癢,不舒適而來就診的患者,眼睛“癢”雖然是他們的共同的表現,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其實是不一樣的。帶教老師需要應用“現象與本質的理論”去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不能停留于現象,“癢為痛之漸,痛為癢之甚”,眼癢的背后是眼部刺激性疼痛的初步表現,比如,過敏、干眼癥、屈光不正、角膜炎、瞼板腺功能障礙等等這些都會是導致患者眼癢的背后的原因。不同的本質原因,所以其治療方案也是不盡相同的。不能凡是遇到眼癢的患者就開止癢的眼液給他,而不努力去查找本質病因。帶教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先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然后發散思維,羅列出各種可能原因和相應檢查,看看哪些病因可以排除,哪些病因需要進一步檢查,從而因病施治,個體化治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確定初步診斷和治療方案后,還要求讓患者定期復查隨訪,運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讓患者的療效說話,好的經驗就保留,不好的經驗更要總結改進。在這樣的反復臨床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3.結語
醫學生由書本理論學習階段轉變到臨床實踐學習階段,會面臨很多不習慣,困惑,甚至是沮喪,帶教老師需要充分理解學生的這種轉變過程,應用“量變與質變的理論、實踐與真理的理論、現象與本質的理論”等哲學思想,快速讓學生適應臨床學習過程,提高臨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臨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將固化死板的書本理論知識,轉化為靈活實用的臨床技能?!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作者通過改變以往帶教老師知識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以哲學理論指導下的引導式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深受學生的喜愛,值得參考。
參考文獻:
[1]衛興華,趙家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一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葛堅,趙家良,黎曉新.眼科學.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