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梅
(1.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0318;2.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衛生學校,上海 200237)
醫學人文關懷教育是醫學教育中的永恒主題,醫學生誓言中就要求每一位醫務工作者“恪守醫德”“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通過醫學教育培養的醫務工作者,不僅需要具有相當的醫學技能,還應具備相應的人文關懷素養。理論上講,醫生救死扶傷,病患應心存感激,但目前社會上關于醫患矛盾的新聞卻屢見不鮮,甚至還出現傷醫殺醫的嚴重事件。中華醫院管理學會曾對全國326所醫院進行調查,發現人為引發的醫療糾紛高達98.4%,其中因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引發的糾紛占49.8%,可見約一半的醫療糾紛源于醫患溝通的欠缺或醫務工作者人文關懷素養的缺失[1]。筆者隨機開展的95份問卷調查顯示,68%的受訪者認為醫務人員的人文關懷素養缺失,20%認為嚴重缺失(見表1)。因此,為提高醫務工作者的人文關懷素養,在醫學教育中大力加強人文關懷教育勢在必行。
醫學人文關懷教育的強化必須先了解醫學人文關懷的內容及患者對醫學人文關懷感受的影響因素,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醫療服務中的人文關懷有兩大要點:一是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二是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心理、生理需求[2]。因此,開展醫學人文關懷教育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醫療服務中與患者心理、生理需求相關的人文關懷因素。針對我國國情,韓鵬等[3-5]基于德爾菲及層次分析等方法,開展了我國醫院門診及住院醫學人文關懷指標體系研究,探討了醫療服務中各種因素在醫學人文關懷體現中的權重系數,結果表明環境、溝通、服務、人文素養四大方面影響了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對醫學人文關懷的感受,而這四大方面又可逐一細化到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可見,要讓醫學生了解并熟知在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中如何增強患者的人文關懷體驗,僅依靠傳統意義上人文課程的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從醫學教育的各個角度(尤其是專業教學的角度)加強醫學生對人文關懷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其醫學人文關懷素養。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從環境、溝通、服務、人文素養四大醫學人文關懷指標出發,在藥理學課程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文關懷教育。
實際上,我國的醫學教育中從未忽視過醫學人文關懷教育,相關課程體系中還專門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醫學心理學、哲學、法律等課程。然而,在現實的醫學教育中,由于醫學專業課程多、壓力大,學生對普遍以純理論為主的人文課程興趣不大,聽課積極性不高。如相關學校統計發現,醫學生必修課《醫學倫理學》到課率不到40%[6]。相對人文科學課程,在醫學專業課程中加強人文關懷教育,將人文關懷素養的培養滲透在醫學案例、藥物應用、健康教育等具體的專業知識中,使專業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緊密聯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更多的共鳴及更強的職業體驗感,更為學生所接受,從而更深入、直接、持久地影響學生。95份問卷調查顯示,僅4%的人認為在校期間醫藥學專業課程不可以有效提高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見表1)。可見,在醫學專業課程中融入醫學人文關懷教育,可以成為提高醫學生人文關懷素養的重要培養途徑。

表1 醫學人文關懷體驗影響指標調查結果(n=95)
藥理學是醫藥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緊密聯系藥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學科。藥理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指導臨床正確使用藥物,而如何正確使用和研究藥物往往與人類健康及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因此,在藥理學教學過程中培養醫學生的醫學人文關懷精神不僅僅是醫學問題,也是重要的社會問題,更是使學生成長為技能及醫德兼具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韓鵬等[3-5]的研究發現,醫療環境是影響醫學人文關懷體現的重要因素。環境因素又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衛生:要求整潔、干凈、寬敞,垃圾箱放置合理,污物處理有序,衛生間干凈無異味;(2)候診條件:要求等候條件良好、座椅充足、布局合理、環境衛生;(3)就診流程:簡單、標識清晰;(4)人文環境:醫務人員著裝適宜得當。藥理學是一門為臨床合理用藥、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論的醫學課程,主要以活體動物為對象開展藥物的藥效及機制研究的實驗教學是藥理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藥理學實驗需在指定的實驗室中開展,為強化醫學人文關懷指標中的環境教育提供了特定的環境。首先,就著裝而言,我們稱醫務人員為“白衣天使”,白大褂作為標志性的職業著裝,體現了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潔白與純真精神。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必須有標準的著裝,包括干凈并穿戴整齊的白大褂、打理得當的頭發等,使學生從著裝上體驗職業,增強職業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以此加強對醫學人文關懷中人文環境的教育。其次,在藥理學實驗中,研究對象是小鼠、家兔等活體動物,我們請學生思考,如果將這些動物模擬成患者,它需要什么樣的就醫環境?學生以此及彼,很容易聯想到需要一個干凈、整潔、有序的環境,因此可采取小組制,將實驗室及各小組的實驗環境(包括實驗室整理、打掃、實驗器材的合理擺放及使用、實驗垃圾的清理等)進行合理分工并評分,對教室不同功能區域及儀器的使用進行簡單明確的標識,加強對學生人文關懷中環境衛生、條件、流程的教育,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及有序、嚴謹的工作態度。
醫學人文關懷教育應強調溝通的重要性。醫療過程中的有效溝通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面部表情:微笑、同情、眼神專注;(2)語言:真摯、鼓勵、溫和親切、通俗易懂、加入心理疏導;(3)診療動作:準確、輕柔;(4)溝通技巧:耐心傾聽、問候、熱情接待;(5)及時告知: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溝通和交流,解答疑問,建立信任[3-5]。藥理學作為一門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基本理論的醫學課程,課程學習中包含了藥物藥理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用藥指導、健康教育等多種臨床藥物應用的相關內容。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藥物要實現合理應用不能離開患者及其家屬的支持與配合,因此醫務人員需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進行有效溝通,以建立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使醫療活動有效有序地進行。但是,在校醫學生通常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同時遇事容易激動,如果不能熟知并掌握醫患溝通的技巧,將為未來工作中醫患矛盾的增加埋下隱患。藥理學案例分析及用藥練習等教學過程中,可采用模擬診療過程的角色扮演形式,在事先請學生熟知上述各種醫療過程中有效溝通注意事項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別扮演醫生、患者、患者家屬,使學生將所學的藥理學知識與診療過程、人際溝通結合起來,不僅加強了知識點的學習,還在具體的模擬實踐中熟知了醫患交流中的溝通特點和技巧;同時通過患者角色的扮演,使學生更能換位思考患者的痛苦,在醫患交流中更多地融入對患者的同情、熱情、真摯等人文情懷,從而讓學生學會主動去關懷、照顧患者,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調動患者內在的力量戰勝疾病。95份問卷調查中,85%認為教學過程中進行患者角色扮演可增加學生對患者身心痛苦的理解,在教學中加入臨床實踐,可增強學生對患者的同理心及同情心。
醫療行業是服務行業,醫學人文關懷教育中應注意提高醫學生的服務意識。就醫務人員而言,醫療過程中的有效服務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技術能力:技術能力過硬、治療有效、使用最優化的治療方案。(2)主動服務的意識[3-5]。醫務人員提供的是救死扶傷的醫療技術服務,與患者的健康、生命密切相關,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過硬的醫療技術能力。而醫療過程離不開藥物的使用,藥物作為醫生治療疾病的工具,既可以成為挽救生命的良藥,也可以成為損害健康的利器,因此熟練掌握各類藥物的臨床適應證、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等藥理學特性是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的技術能力。同時,在熟知藥理學知識的基礎上,過硬的技術能力將使學生具備更多的職業信心去開展主動服務,促進并培養其主動服務的意識。
醫學人文關懷教育必須開展人文素養教育。就醫務人員而言,醫療過程中的人文素養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人文知識:學習哲學、心理學、邏輯學、法律學、倫理學等人文知識;(2)人文心理:具備同理心;(3)人文精神:尊重他人的主權和價值觀;(4)人文信仰:理解苦難及苦難中人性的需求;(5)人文境界:人道主義、誠信、利他主義[3-5]。我國醫學教育課程體系中通過開設哲學、心理學、法律學、倫理學等相關課程來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知識和修養,但教授這些課程的教師由于醫學專業知識缺乏,在教學中容易出現人文教育與醫學生未來的職業環境割裂的現象。而在傳統的醫學專業課程教育中,由于受社會需求發展的限制,人們對科學技術、操作能力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人文素養。因此,人文課程中較少的醫學內涵的滲透及專業課程中對人文素養培養的忽視,最終導致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脫節,致使醫學生人文精神危機日益嚴重。在醫學專業課程尤其是與臨床醫療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如藥理學)中引入人文素養的教育,可有效改善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脫節的現象。在藥理學課程中,通過在理論教學中加入藥物發展史、重大醫藥學事件(如反應停事件)、藥物應用中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如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患者心理因素對疾病治療的影響等內容,并引入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可在學生掌握藥理學專業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對人類社會進展過程中藥物的誕生、應用、曲折及無數科研工作者艱辛的工作有宏觀的認識,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思想,啟發了他們的智慧,鼓舞了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勇氣,潛移默化地加強了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更加深刻地理解醫學以人為本、服務于人的價值所在[7]。同時,藥理學也是醫藥學專業課程中為數不多的以活體動物為研究對象開展實踐教學的學科,通過教授如何使用、操作和處理試劑、設備、動物這些實驗要素,強化動物倫理學與動物福利的教育,引導學生善待與人類相伴的實驗動物,使學生懂得尊重生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8]。
目前的醫學教育仍以應試教育為主,基礎醫學教育課程設置繁多,教師更關注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在日常專業課程教學中把醫學人文關懷精神內涵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大多數學生也只滿足專業知識的獲取,無暇拓展專業以外的興趣。醫學生進入臨床后,由于患者過多、醫生負荷過重、社會人文精神缺失、醫患信任缺失等多種原因,導致現實中醫患矛盾增加甚至惡化[9]。因此醫學教育中應對醫學生有效開展醫學人文關懷教育,使學生了解醫學人文關懷的內容、影響因素、實施方法等。醫學院校專門針對人文素養培養的科目不少,但多屬于純理論學習,學生興趣不大。將醫學人文關懷教育滲透到藥理學等醫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強化醫學人文關懷影響指標,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同時更深層次地認識到人文關懷的真正價值,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學生成長為醫德和醫術兼備的新時代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