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如何實現“非營利性”——以防范非公平關聯方交易保證“非營利性”的制度設計
李立國、鞠光宇、王春雩在《教育發展研究》2018年第23期撰文指出,在合理回報的模糊規定下,民辦高校通過各種方式實現營利:以學生規模支撐學校經費運轉、以市場化運營方式支撐學校的長期發展、圍繞收入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和以家族式治理維持學校的管理與運行?!俺鲑Y人控制”模式強化了民辦高校的營利性色彩,為其非公平關聯方交易提供了組織條件。除繼續用于辦學的投入之外,轉移利潤是許多民辦高校保持賬務“無結余”的常用手段。其中,非公平關聯方交易是重要手段之一,損害了國家公共利益、學校利益和學生利益?;诖耍岢龇婪斗菭I利性民辦高校非公平關聯方交易的制度設計:完善民辦高校的財務制度,建立防止非公平交易的程序和制度,強制信息披露,創新辦學模式,建立監管體系等。
改革開放40年我國民辦教育發展歷程與展望
闕明坤、王華、王慧英在《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1期撰文指出,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民辦教育走過了復蘇期、成長期、法制建設期和新法新政期四個階段。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呈現不同態勢和特點:民辦學前教育緩解了“入園難”問題,民辦中小學提供了選擇性教育服務,民辦高校助力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民辦培訓機構促進了學習型社會建設。民辦教育40年來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黨和政府的支持是基本前提,恪守教育公益性是價值遵循,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是持久動力,堅持依法治教是根本保障。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民辦教育將在建設教育強國中擔當重任,呈現國家主導與地方創新并舉的基本格局,政策基調上支持與規范并存。
教育的功利性及其超越
閻鳳橋在《教育與經濟》2018年第6期撰文指出,西方社會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政教合一到政教分離、從重視個體義務到重視個體權利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基于個人權利的自由主義逐漸變成社會發展的基調,功利性彰顯,道德約束力式微。我國民辦教育是在公共財政資源不足和辦學者功利主義行為驅動下產生的,而西方國家的私立教育是在宗教和慈善背景下產生的,對于功利主義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我國允許營利性教育機構存在,增強了教育系統的自由度,使教育生態朝功利性的方向發展;同時,非營利性辦學意愿和行為也有發展的跡象。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從功利、自由和德行三個維度來審視我國的教育活動,可以發現教育功利性的根源以及道德在功利性超越方面的作用。
民辦高校內部治理的變革特征、基本模式和未來走向
施文妹、周海濤在《現代教育科學》2019年第1期撰文指出,我國民辦高校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復蘇,其法人治理結構從多樣走向統一,內部治理也經歷了從“任性”到理性、從粗放到精細、從管理到治理的變革。在借鑒明茨伯格的5種組織結構原型理論,根據民辦高校內部治理多維權力的分配比例、位序、生成和演進過程,探究民辦高校發展進程中內部治理的5種基本模式,比較這些模式的存在時間階段、舉辦者特點、內部治理特征、優勢和局限,剖析民辦高校內部治理尚不同程度存在的董(理)事會組建及運行隨意化、基層黨組織邊緣化、學術權力異化、內部監督虛化、利益相關者參與弱化等治理偏差的基礎上,指出構建辦學自主、決策科學、權力制衡、方式先進、多方參與的治理模式是其未來優化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