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
摘要: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幼兒愛勞動的習慣是十分必要的。幼兒園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注意實施的全面性,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幼兒的勞動素質教育,進行幼兒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探索,為進一步在幼兒園里實施素質教育推向全面與深入做鋪墊。
關鍵詞:等待;素質;成因;勞動習慣
在農村幼兒園農忙季節的時候,早上7點不到,值班教室里早就有一部分的孩子已經到園,這些孩子的家長需要很早就去干農活了。試想:這些孩子需要多早起床?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動手能力較差,總是等著別人的幫忙。在與這些家長的交流中發現農活依舊是他們的勞動習慣,早出晚歸。而孩子則成為了他們的“附帶品”。為了農活,他們不愿等孩子慢吞吞穿衣服,慢條斯理的洗漱,細嚼慢咽的吃早飯,家長總會嫌孩子慢,不及動手幫助他的快。從而養成了孩子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時候要做什么,該做什么,等你來幫我這些不愛勞動的習慣。
近些年來,作為一名一線的農村幼兒教育工作者,天天和小朋友在一起,我發現一個很普遍存在的現象:本地幼兒越來越不如外來幼兒“能干”。同是三周歲小班的幼兒,外來幼兒早上自己走路進幼兒園,中午自己吃飯,午睡時自己穿衣穿鞋,自己的事情做得井井有條;而作為本地幼兒早上要父母抱著進幼兒園,父母幫著找好凳子,才會離開,中午吃飯時總是飯粒掉滿桌,好多小朋友還要老師喂飯吃,更別說自己穿衣穿鞋了……我不禁產生了許多的困惑:本地孩子的生活條件比外來幼兒條件優越的多,為什么他們自我勞動能力的意識反而缺失了呢?
一、幼兒不愛勞動的原因分析
筆者根據調查發現:由于現在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里的大人把孩子當成心頭肉,手中寶,什么事都給孩子承包下來,孩子在家就是一個甩手大王,什么事情都用不著做。家長的寵愛使孩子覺得不勞動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外地人大多數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而且年齡相差又不大。本地幼兒缺乏嚴重的勞動意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社會上鄙視體力勞動,好逸惡勞的思想對現在的幼兒有相當大的影響。孩子們越來越追求舒適、愜意的生活。在社會上,一種重知識、輕勞動的現象存在十分普遍。孩子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而作為生存最基本的自我服務能力卻被社會、新一代所淡忘。就像大鳥只給了小鳥食物而忘了教小鳥捉蟲的本領,小鳥最終是會餓死的。
(二)家庭原因。就目前來看,由于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兒的勞動意識越來越差。有的家長只注重讓孩子認字、學英語,夢想將來如何如何,卻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性健全的人,應該學會的一些基本生存技能。家長的包辦使平常一些幼兒力所能及的事都被父母代替著。隔代教養更加促使幼兒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使一些本應該幼兒自己得到鍛煉的機會,在無形中被奪走了。據筆者在園調查發現:有百分之八十的幼兒在家全是家長包辦制,不用做任何事,包括自己的;有百分之十五的幼兒是家長幫著做,自己也會做一些;有百分之五的幼兒不需要家長的幫忙。這種情況的出現在城里幼兒園表現的更為突出。幼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愛勞動、懶惰、依賴性強成為了現今孩子的通病。
(三)學校原因。有些幼兒園為了在竟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無視幼兒的生長發展規律,對幼兒進行小學化的教育。什么上課、寫字、計算、背書成了幼兒學習的全部內容。有些孩子幼兒園讀完都可以勝任小學二年級的功課了。而對于動手能力,自我服務勞動方面成了一片空白,連鞋帶都要家長幫著系好!而孩子的玩耍卻被視作是一種野孩子、不上進、調皮的表現。
(四)幼兒自身原因
有些幼兒的動手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之間的差異性。加上性格原因和家長沒有耐心或包辦孩子的一切事務,錯過了孩子學習敏感期,孩子的主動性就沒有了。
二、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策略
這種現象的發生并非偶然,有句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靠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保持一致,才能得到有用的效果。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要學會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欲望和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如何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呢?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一)更新觀念,通過了解、觀察,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
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改變家長的一些不當思想。我們要強化幼兒自覺勞動的意識性,利用周圍環境激發幼兒腦海里的勞動意識。創造讓幼兒動手的機會。比如說幼兒吃飯最基本的勞動問題,現在家庭中幾乎所有孩子都是家長喂的,這并不是幼兒不喜歡自己動手,而問題都出在了家長那里。有的家長怕孩子自己吃不飽餓著了;有的是怕孩子動作慢,又把衣服弄臟了,還是直截了當的給孩子喂了來的省事。久而久之,這成了孩子不成文的規定。只是當孩子大了,什么事都不會做了,家長才來抱怨:孩子動手能力差了,不會照顧自己了,怎么會有這么懶的孩子了。往往沒有想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法。
當幼兒有好的表現時,家長要適時的進行肯定。如:當孩子自己整理了玩具柜時,家長應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贊賞。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言行要一致,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當孩子不愿意勞動時,家長一定要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進行教育,讓幼兒明白:勞動是一個人本身就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學會勞動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榜樣的作用要發揮,孩子越小,就越喜歡模仿大人的一些事。因此,大人在家應給予幼兒正面的榜樣作用。當孩子愿意動手的時候,家長要盡量提供給幼兒動手的機會與環境,使幼兒得到鍛煉。
(二)通過創設環境,進行幼兒勞動勞動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任何活動的原動力,幼兒抱著游戲的態度去參與勞動。讓幼兒對勞動產生興趣,讓幼兒嘗到勞動的喜悅,讓幼兒將勞動變成自覺地行動。
在集體活動中開展教育活動。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采用游戲、詩歌的形式,潛移默化的使幼兒認識到勞動是一種好的表現,知道是爸爸媽媽的勞動才有了我們的好生活。在適宜的季節中,教師帶領幼兒在自己的勞動區域中進行整理、然后把幼兒分組,通過挑種、翻土、播種、施肥、澆水等一系列的活動;想一想,是讓幼兒在勞動動手的過程中學會思考;畫一畫,是讓幼兒把自己想的、做的都在紙上表現出來,努力提高幼兒的想象能力。讓幼兒從中得到勞動的快樂與辛苦。養成勞動的一種習慣。懂得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尊重他人勞動。開展區域活動游戲時,激發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在各個活動區域盡量多投放一些能夠讓幼兒動手操作的材料。如在“娃娃家”讓幼兒做“爸爸、媽媽”學著給娃娃穿衣、梳頭、喂飯,并給幼兒提供多種用具(如:筷子、勺子、叉子等)讓幼兒能夠有多種方法操作。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一些日常的自我自理能力。在生活區,擺放爸爸媽媽工作時的照片,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
利用環境布置,讓幼兒有視覺上的感觀。在教室張貼一些關于小朋友愛勞動的圖片,介紹一些簡單勞動的過程,讓幼兒進行模仿游戲。教師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關注幼兒的一些表現,如玩具玩好以后讓幼兒自己整理,中午讓幼兒獨立進食,起床自己整理。還讓幼兒試著照顧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學會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幼兒在平常的的生活中養成一種良好的勞動習慣。
參考文獻:
[1]陳幸軍主編:《幼兒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3]教育部主編:《幼兒園指導綱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