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羅平超
摘要:本文通過對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手機黨建現狀和研究意義進行論證,全面剖析學校黨建工作在互聯網時代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索以手機終端為載體的黨建工作體系,建立手機媒體移動教育平臺,更加有效、快捷地進行黨的建設的實踐活動。
關鍵字:互聯網+;手機黨建;模式
一、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手機黨建現狀和研究意義
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計劃以來,互聯網已與多行業領域進行深度融合而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互聯網+”時代,與黨建工作的巧妙融合與深度發展必然成為大趨勢,而隨著新媒體中手機技術的日新月異,利用手機實現“互聯網+”與黨建工作的完美接洽將會成為大趨勢,而屆時相關的學術研究也會隨之興起。通過深入探究手機黨建的現狀與未來趨勢,明確手機黨建的重要性,從而為學校黨建工作發展提供一種嶄新的模式。
提升學校教師黨性素養。通過探究和推進手機黨建模式,能夠實現更加方便簡捷的黨的相關知識學習方式和黨建活動的參與,這對提升學校教師的黨性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學校學生黨員工作的推進提供重要借鑒。學校黨建工作的開展與推進不僅包括教師,還應該包括學生,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而通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手機黨建工作模式的探究,能夠為進一步實現學校學生運用手機進行黨建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隨著學校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低頭族”現象,手機的運用已成為他們生活與學習的重要一部分,而量身定做的“手機黨建”模式能夠更容易推進。
二、互聯網時代手機+黨建模式的SWOT分析
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給學校黨建工作也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我們從學校教師真正訴求出發,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努力開創學校黨建工作的新局面。運用SWOT分析法對信息化時代手機黨建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對比較常用的手機終端(微信、QQ、公眾號、微博、APP)進行對比分析,既要發揮手機媒體這一新載體和平臺優勢,又要正視其不足,尋找適合學校教師黨建工作的適用途徑。
三、學校手機黨建模式路徑探討
基于上述調研分析結果,了解和掌握師生黨員熟知的媒介形式,確定學校黨建模式的設計思路,具體如下:
(一)在學校建設層面,建立教師黨員掌上交流互動平臺,利用微博、微信、個人空間、公眾號、APP等即時通信工具為黨建工作者與教師黨員“點對點”交流提供了更為直接的平臺。建立學校黨建理論信息共享網。充分發揮手機網絡理論宣傳功能,利用手機網絡建立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學校黨建基礎理論研究等網絡資源庫,讓廣大教師和學生黨員掌握黨的基本理論。建立符合學校黨建特征的網絡傳播平臺,把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上級一般性文件、工作動態在黨建網站上及時發布,把學校黨建相關信息托管在云端,讓廣大高校師生黨員隨時可看、可讀、可享。
(二)在教師黨建層面,以教師個人訴求需要為核心,構建個人移動教育客戶端,滿足教師個性化需求。構建全天候開放化黨員教育網。推動手機網絡和黨員教育學習深度融合,利用手機網絡建立網上黨校、黨員網上學習室、數字圖書館,設置網絡課堂、遠程學習、網上考核考評等模塊,形成閉合可循環的網絡教育模式,通過網絡加強對黨員教師的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教育。
(三)在學生黨建層面,打造“手機黨建”工作直通車。依托“手機+黨建”直通用戶、平等參與、互動共享的平臺,學校學生黨建工作可以拓展交流渠道、聽取廣泛意見、改進工作方法,取得教育實效。同時創新黨務公開形式,通過設置“書記信箱”或網上在線交流等,打通黨內外交流屏障,架起黨組織與學生黨員之間、學生黨員與學生黨員之間、學生黨員與廣大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
總之,充分發揮手機這一載體對黨建工作的宣傳推動作用,構建構建出符合學校教師特點的黨建工作體系有效解決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傳達貫徹不同步、學習教育不同步、監督管理不同步、互動交流不同步等問題,將黨建工作陣地不斷推向前沿,推進黨建工作的科學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