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芳 王燕梅 李佩 韓虹(通訊作者)
(1 臨縣人民醫院 山西 呂梁 033200)
(2 山西省兒童醫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對山西省兒童醫院收治的12例兒童隱球菌性腦膜炎的臨床特征、治療及轉歸進行總結分析,旨在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收集2012年10月—2017年10月山西省兒童醫院確診的12例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發病年齡4~13歲,入院前病程5天~40天。所有患兒既往體健,均無其他基礎疾病,12名患兒中有1例有明確鴿子接觸史。
全部病例均有發熱、頭痛、嘔吐癥狀,其中以頭痛為首發癥狀的10例,均為陣發性頭痛漸加重,額頂部為著,其余2例分別以發熱、嘔吐為首發癥狀。病程中有意識不清2例,抽搐1例,聽力障礙1例,視力減弱1例。6例患兒腦膜刺激征均為陽性。
1.3.1 腦脊液檢查 所有患兒均在入院3天內行腦脊液檢查,12例患兒腦脊液外觀均清亮,壓力明顯升高,細胞數為(31~260)×106/L,葡萄糖(0.19~3.17)mmol/l,氯化物均明顯降低,且腦脊液墨汁染色均為陽性,可找到新型隱球菌。
1.3.2 影像學檢查 12例患兒均行頭顱MRI檢查,其中1例顯示顱內多發異常信號,2例顯示顱內多發異常信號影、腦室擴張、腦萎縮改變,5例顯示大腦半球各葉腦溝加深,其余4例未見明顯異常。12例患兒中有3例視頻腦電圖異常。
所有患兒經兩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或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療,9例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出院后口服抗真菌藥物維持治療,2例無好轉轉上級醫院,1例死亡。
隱球菌感染易發生于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基礎疾病的患者,本文12例患兒既往均體健,無特殊用藥史,僅有1例患兒有明確鴿子接觸史,考慮患兒致病可能與感染隱球菌病種有關,有研究報道,免疫力正常的患者感染的隱球菌以格特變種為主[1-2],因此對于無免疫缺陷、無感染誘因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患兒,也不應該忽視此病。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起病隱匿、遷延,早期臨床特征不典型,腦脊液無特異性,易被誤診為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從而延誤病情,導致預后不佳,遺留后遺癥[3]。多篇文獻報道隱球菌性腦膜炎呈亞急性或慢性起病[4-5],本組12例患兒就診前病程為5~40天,與文獻報道相符,符合隱球菌性腦膜炎的起病特點,同時也說明該病早期臨床癥狀隱匿不典型,易被延誤診治。12例患兒病程中均有頭痛、嘔吐、發熱癥狀,提示隱球菌腦膜炎患兒臨床癥狀以顱內壓增高及發熱為主,有報道指出隱球菌性腦膜炎的病死率與顱內壓顯著升高有關,降低顱內壓是早期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的關鍵[4]。隱球菌性腦膜炎同時會導致聽力及視力的損害[6-7],本組患兒合并聽力障礙、視力障礙的各1例,因此在疾病診治過程中,要重視聽力、視力方面的檢查,盡早進行相關干預。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一經確診,應立即抗真菌治療。抗真菌治療的用藥途徑及治療療程應個體化,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有兩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可選擇性地與細胞膜上的麥角甾醇結合,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使菌體內物質外滲而導致真菌死亡,其毒副作用大,血腦屏障透過率低,不利于早期病情的控制。氟康唑可通過抑制細胞膜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從而發揮殺菌作用,該藥易透過血腦屏障,毒副作用小,利用率高。5-氟胞嘧啶通過感染真菌DNA的合成起到治療效果,其容易透過血腦屏障,但單獨用藥易產生耐藥性[8]。研究指出,抗真菌藥物聯合使用可延緩耐藥性的產生、減少單藥劑量、降低毒性反應。有研究指出,兩性霉素B聯合5-氟胞嘧啶較單獨用藥,在腦脊液中的殺菌速度更快,為治療隱球菌性腦膜炎的首選方案[9]。2010年中國隱球菌感染專家共識推薦關于HIV陰性的隱球菌性腦膜炎患者的治療方案[10]:(1)誘導治療:兩性霉素B0.51mg/(kg·d)~1mg/(kg·d)聯合5-氟胞嘧啶100mg/(kg·d)至少8周;(2)鞏固治療:氟康唑200mg/d~400mg/d,至少12周,或伊曲康唑200mg/d~400mg/d,至少12周。但該指南中的治療方案針對成人,未提及兒童用法。另外,國內對于治療效果不好,腦脊液檢查持續陽性的患兒,多采用鞘內注射兩性霉素B,但尚無指南依據。對于持續顱內壓增高,頻繁抽搐的患兒,可采用腦室外引流術降低顱壓。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起病隱匿,病程長,致殘率及死亡率較高,因此早期識別診斷對患兒預后有積極作用,對于可疑感染患兒應盡早反復多次腰穿,以期早期找到隱球菌,明確診斷,提高檢出率,避免誤診、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