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臣 張銘華 蔣電明(通訊作者)
(1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骨科 重慶 402160)
(2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骨科 重慶 400000)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重要手段。而手術過程中植入假體不匹配與安放位置不合理,會造成術中植入困難,術后假體易脫位、松動及磨損等一系列問題,最終導致手術失敗。CT三維重建的出現,使影像質量及精度越來越高,可以立體的觀察髖臼、股骨頭及周圍毗鄰情況,提供多平面多角度的測量數據,對于植入假體的選擇及安放位置提供更可靠的依據。本文通過回顧性研究,對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2例THA患者進行分析,討論CT三維重建在THA中的應用價值,現總結如下。
納入標準:(1)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RCO分期Ⅳ期;(2)年齡>65周歲,GardenⅢ、Ⅳ型股骨頸骨折。
排除標準:(1)髖關節置換術后翻修病人;(2)各因素導致的骨盆傾斜、畸形或股骨近端畸形者。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各類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共82例。男32例,女50例;年齡52~78歲(平均67歲);左髖38例,右髖44例 ;其中股骨頸骨折病人27例(GardenⅢ型16例,Ⅳ型11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人55例,ARCO分期均為Ⅳ期。所有病人術前均行髖關節三維重建。
術前常規測量患者髖臼杯大小、患肢長短、峽部直徑、髖臼外展角及前傾角等數據,并進一步觀察患者股骨髓腔形態及髖關節周圍毗鄰情況,根據參數指導假體選擇及假體安放位置和角度。
患者采用健側臥位,選擇后外側入路,以大轉子為中心取長約10cm切口,充分暴露股骨頭及髖臼,截斷股骨頸后取出股骨頭。清理髖臼內軟組織,用髖臼銼打磨,植入髖臼杯,透視滿意后完成壓配和內襯植入。然后處理股骨側,開槽后擴大髓腔,植入股骨柄,完成壓配后安放人工股骨頭,復位髖關節,依次活動試驗各角度,確保無脫位及松動,固定股骨近端外旋肌群、徹底止血,留置引流,關閉切口。
術后傷口負壓引流48小時,記錄引流量。術后第三天行髖關節X線檢查,確定假體位置,并在醫生輔助下站立。術后2周內逐步開始在助行器輔助下行走。術后2周拆線,術后1、3、6、12、18及24月復診,并根據患者情況指導功能鍛煉。
手術時間平均103min(90~120min),術中出血平均360ml(200~500ml),術后平均住院日16.3天(10~23天),術后測量肢體長度差異平均0.6cm(0.4~1.0cm)。所有病人隨訪時間12~20個月,平均16個月。所有病人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關節內感染等并發癥。術后僅有1例病人在第3周活動時出現假體后脫位,行手法復位后,恢復良好。術后Harris評分,其中:優66例,良12例,中3例,差1例,優良率95.1%。
THA作為解決髖關節疾病的終極治療手段,植入假體是否良好匹配,以及假體安放位置的精確性,直接影響手術質量及術后康復。CT三維重建,使我們從不同方向及角度對髖關節進行測量,提高測量精度[1]。易里力[2]等利用三維CT測量數據進行髖臼假體準確定位,有效減少了假體脫位及骨溶解和假體撞擊的發生。何金鵬[3]等學者利用CT三位重建構建髖臼3D模型,并通過球體擬合分析模擬髖臼假體,預測最佳匹配假體型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T三維重建技術具有測量精度高、對髖關節周圍成像清晰等特點。在我們的治療經驗中,通過三維重建技術,術前精確測量髖臼杯大小、峽部直徑、髖臼外展角及前傾角,同時更直觀的觀察髖關節毗鄰情況及股骨髓腔形態,對于假體選擇及假體固定角度的調整有重要作用。不僅可以有效縮短手術時間,也減少了因假體不匹配、安裝位置偏差造成的術后髖關節活動障礙、關節脫位等一系列并發癥。我院基于CT三維重建下進行的THA手術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見CT三維重建在THA術前準備及術中假體安置過程均有重要指導價值,應當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