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申杰 蘇云艷 熊劍秋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 江蘇 南京 210008)
自發性食管破裂(spontaneous esophageal rupture,SER)指非外傷引起的食管壁全層的破裂,較為少見的急性胸部疾患[1],本病最先由荷蘭醫師Hermann Boerhaave在1724年報道,又稱布爾哈夫綜合征(Boerhaave syndrome)。該病多由嘔吐引起, 當嘔吐時,環咽肌沒有及時松弛,導致食管內壓迅速升高,可以達到200mmHg以上,導致食管破裂的發生[2]。我科收治一名左肺葉結節患者,完善術前檢查后在全麻下行“胸腔鏡左肺上葉楔形切除術”,術后12h患者在劇烈嘔吐后發生自發性食管破裂。患者因感染嚴重采取保守治療,在經過完善的呼吸道的護理、感染的控制、管道的護理、營養支持、心理干預后,患者康復出院,先將該病例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61歲,因“體檢發現左肺結節1年”入院,CT提示左肺上葉膜玻璃結節,大小約0.6cm。完善檢查后在全麻下行胸腔鏡下左肺上葉楔形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術中快速診斷左上肺原位腺癌。術后予抗感染、止痛、護胃、營養支持治療。患者于術后12小時出現劇烈嘔吐伴胸悶癥狀,行胸腔穿刺置管術,引出大量渾濁液體,氣體,伴食物殘渣,診斷為自發性食管破裂,立即禁食禁水。患者因胸悶、氣喘、血氧飽和度維持在85~92%,轉入監護室行無創通氣,兩日后癥狀緩解轉回普通病房。醫生在內鏡下放置鼻胃腸三腔管、經鼻瘺口引流管,在局麻下放置縱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進行沖洗與引流,每日腸內營養進行營養支持,在醫護精心的治療與護理下患者在發生自發性食管破裂后第53日行消化道造影示破裂口愈合,于第55日康復出院。
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護士每班聽診呼吸音,監測血氧飽和度,觀察有無缺氧。協助患者取半臥位,Q2H予患者拍背體療,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指導患者進行吹氣球訓練。遵醫囑予患者霧化吸入BID。患者在發生自發性食管破裂后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儲氧面罩8L/分持續吸入,經拍背體療及有效咳嗽后,癥狀未緩解,血氧飽和度維持在85%-92%,轉入心胸外科監護室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后,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6~99%。
患者胸腔及縱隔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及時處理則會出現感染性中毒、休克,甚至導致死亡。患者發生食管破裂后一周內血白細胞由11.2×109/L升高至17.3×109/L,抗生素由五水頭孢唑林鈉2g bid升級為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1g bid與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3g bid聯用。在使用藥物外,醫護人員接觸患者前后嚴格執行手衛生;護士更換胸腔引流瓶內生理鹽水、更換胸腔引流瓶、引流袋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每日開窗通風兩次;限制探陪人員;在兩周后患者血白細胞降至6.3×109/L,感染控制有效。
2.3.1 經鼻瘺口引流管的護理 食管破裂后食物殘渣經破口流入胸腔,形成膿腔,此管的主要作用是對膿腔內的膿液及消化液進行沖洗、引流,讓膿腔變為竇道,使周圍組織貼附, 纖維組織增生閉合破口[3]。妥善固定引流管,使用蝶翼膠布固定于患者的鼻尖與面頰,加用透明敷料外貼加固,指導患者在睡覺時佩戴乒乓球手套,預防非計劃拔管。遵醫囑每日兩次予生理鹽水250ml進行沖洗。經過連續的沖洗,引流液由灰暗的渾濁液體變清,每3d退管1cm,直至引流管完全退入食管腔內, 引流液顯著增加為消化液時,即拔除瘺口引流管。
2.3.2 三腔喂養管護理 患者因胃腸減壓及營養支持需要,醫生在內鏡下為其經鼻放置了三腔喂養管。三腔喂養管結構包括喂養腔、吸引腔和壓力調節腔,每腔貼上醒目標識,每班交接。喂養腔末端至空腸,內管徑1.9mm,較一般胃管細,容易阻塞,為了避免堵管:(1)在使用腸內營養的過程中;(2)2009年美國腸外腸內營養學會(ASPEN)的指南推薦,使用營養液前后用30ml溫開水沖管。輸注過程中每4h使用可樂20ml進行脈沖式沖管[4];(3)喂養管是實施腸內營養的重要途徑,一般不作為常規給藥途徑[5];(4)禁止在營養液中加入任何藥物。吸引腔進行胃腸減壓時,保持管道通暢,減少消化液對食管破口的刺激。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量,做好記錄。并且密切觀察管道與皮膚接觸的地方,防止壓瘡形成。每日用濕棉簽清潔患者鼻腔,促進舒適感。
2.3.3 胸腔引流管 嚴格檢查胸腔引流管各銜接處是否密封,以免漏氣及滑脫。保持引流通暢,協助取半坐臥位以利于引流,觀察胸腔引流管周圍有無漏氣、皮下氣腫。鼓勵患者咳嗽及深呼吸,使胸腔內的食物殘渣、膿液排出,促進肺復張。
2.3.4 縱隔引流管的護理 因嚴重的縱隔感染,醫生在局麻下為患者放置了縱隔引流管,連接負壓吸引球。保持管道通暢,維持有效的負壓。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量、氣味,做好記錄,出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
自發性食管破裂患者禁食時間長,加之感染、高熱、能量消耗大、蛋白質分解代謝紊亂、負氮平衡嚴重等需營養支持。腸內營養(EN)在病人尚有腸功能時應是首選[6],其更符合生理狀態, 可以維持腸黏膜細胞的正常結構, 保護腸道屏障功能, 并且無嚴重代謝并發癥。該患者第一天經三腔喂養管的喂養腔輸注5%葡萄糖氯化鈉500ml,次日起給予腸內營養液進行輸注(腸內營養混懸液 康全力1500kcal),使用腸內營養泵進行勻速輸注,速度從20ml/h起,逐漸增加到100~120ml/h,使用加熱器使營養液溫度維持在38~40℃。使用腸內營養過程中,指導患者取半臥位,滴入停止后30min仍保持床頭抬高,預防返流與誤吸[7]。觀察患者有無腹脹、腹瀉等并發癥。
患者行肺楔形切除術,原本數日即可出院,突發自發性食管破裂,病情重,病程長,花費大,患者及家屬都承受了非常大的精神壓力。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預作為一種非藥物治療的重要護理手段,可以有效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幫助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8]。護士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多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溝通,以同理心去感受患者,有助于增強患者的信心,也可提高患者對于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
自發性食管破裂是一種臨床罕見、病情危重的疾病,發病后早期發現、早診斷是治療的關鍵。經過對該患者的護理,我們認識到了常規手術后的護胃止吐也不容忽視。對于保守治療患者,我們在護理中加強呼吸道的管理、合理有效的控制感染、做好各管道的護理和營養支持、保持良好心態、精心施護, 可以明顯的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