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羽
(上海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20)
隨著現代化飲食結構與生活模式的變化,糖尿病的發生率也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健康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長、并發癥多且無法完成根治的疾病,主要是通過控制血糖水平來避免其他并發癥的出現。
據WHO報道糖尿病已成為全球第三位威脅人類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2007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把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改為“聯合國糖尿病日,要求各國政府對糖尿病的防治引起高度重視[1]。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1.144億 居全球第一,糖尿病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了解不足,不知如何進行自我管理,使得糖尿病病人的治療效果不理想,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足、腎衰竭等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高、發生早、發展嚴重。我們可以通過對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通過各種方法(五駕馬車)來控制病情的發展,所以說對社區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在進行健康教育時可以讓患者與家屬一起,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患者有時候會沒有自制力,這時候就需要家屬的監督,使患者進行自我管理,而達到自我管理的目標。
很多社區居民雖然目前的身體狀態還算比較健康,但很多時候都不太重視自己的身體,可以對他們進行健康教育,提醒他們進行自我管理,改變行為模式及飲食習慣,從而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
針對患者的文化水平和個體差異,選擇適當方法介紹糖尿病基礎知識,包括糖尿病的定義、病因、臨床表現、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原因、治療方法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講解,讓患者掌握該病的防治方法,提高自我血糖控制和調節能力。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合理的飲食可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教育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將體重控制在理想范圍,改善血糖、血脂代謝。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藥物治療。良好的用藥依從性是有效控制血糖、減少或延緩并發癥發生的關鍵。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有關口服藥的種類、作用特點、服藥方法及不良反應,指導患者遵醫囑、定時定量用藥,配合飲食和運動治療。正確指導胰島素的注射方法,包括胰島素的注射部位、方法以及胰島素的保存方法等。并告知患者常用降糖藥的不良反應,如出現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及緊急處理措施。強調按時、按量、堅持長期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和隨意停藥的危害。
運動可以加強骨骼的堅韌性、增加體力,可以降低血脂、減輕血管硬化及降低膽石癥的發生率,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有效防治糖尿病。但是不宜在飽餐后或饑餓時進行運動,以免出現低血糖反應或胃腸系統不適。自我管理教育增加了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學會根據自己的年齡、病情、體力、個人喜好安排每日的運動內容、運動量。
糖尿病患者易產生過分緊張、抑郁、恐懼、擔憂、失望等不良心理行為。心理因素容易對血糖及病情變化產生不利影響。要通過細致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樂觀面對生活,最終有利于病情控制。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患者達到治療目標的關鍵。指導社區糖尿病患者依據血糖濃度隨時調整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和判斷療效。對患者進行便攜式血糖儀的操作培訓,協助制訂家庭血糖測定記錄表,定時監測血糖并做好記錄,根據監測血糖來評估飲食、用藥、運動情況以及是否需要調整。最好保持空腹血糖<6.1~7.8mmol/L,餐后血糖<8.0~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是<7%。
糖尿病的急、慢性并發癥包括低血糖、非酮癥性高滲性昏迷、酮癥酸中毒的防治;心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糖尿病足的防治。指導社區糖尿病患者當出現并發癥時應立即就診,及時進行治療。
社區對于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次數越多,時間越長,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就越強,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延緩了糖尿病的病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社區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工作必須長期堅持下去,為更多的患者謀福利。
糖尿病患者經過健康教育進行自我管理,使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病情減輕了,用于控制血糖的藥物就會減少,患者所需要支出的醫療費用也會減少。通過情緒的管理,飲食的管理,可以外出旅游等,使家庭和睦,大大地提高了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3],自我管理是應對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管理癥狀、治療、生理和心理社會變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變的能力。定期系統地進行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重視教育的技巧,利用一些寓教于樂的教育載體,讓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多樣化、個體化,提高患者的興趣,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對控制疾病進展、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在實施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制定科學全面的健康教育方案,并且要不斷更新教育內容,以達到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達到控制疾病發展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