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琴秀
(江蘇省東南大學附屬江陰市人民醫院城中觀察室 江蘇 江陰 214400)
從概念上說,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發展的智能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表現出良好個性、良好處事能力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特質結構。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當然,心理健康的研究分為許多方面,但多半與課題研究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差異,此處不再贅述。
前文提到,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如何去培養幼兒的心理成長向健康的方向,教育者們又如何引導和督促,如何與幼兒身邊的人們面對同樣的一個問題,這樣的過程就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
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
(1)環境適應教育。隨著幼兒的成長,逐漸走出家庭,生活環境越來越遼闊。外面的環境與家庭里的環境還是非常大的差別的,因此,必須對幼兒進行環境適應教育,讓他們逐漸適應幼兒園、青少年宮、公園、商場、圖書室等完全不同于家庭的公共環境。
(2)人際關系教育。隨著幼兒生活環境的擴大,他們面臨的人際關系也就越來越復雜。相應地要對幼兒進行人際關系教育,包括:親子關系教育、師幼關系教育、同伴關系教育等等。
(3)學習困難教育。幼兒自入園之后,學習也就成為了幼兒的一大任務。有些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或者沒有掌握合適的方法,而產生了學習困難,因此,教育者必須立即加強針對性教育。
(4)情緒情感教育。3~6歲的幼兒,情緒情感正處于迅速發展之中,如何發展積極情感,避免消極情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說過:“早期的心理健全,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很重要。”許多臨床經驗證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均可追溯至幼年。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具有積累性,幼兒的心理健康顯得格外重要。同時有專家認為,幼兒教育目標的全面實現以心理健康前期實現為前提條件,所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的目標和必然要求。
(1)可塑性巨大。3~6歲的學前兒童還處在心理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可塑性,但是由于他們在心理上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較低,極易因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認識、情感、個性、道德的發展和社會適應等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2)教育者的類型不同。幼兒心理的教育者,和其他階段的教育者非常不同。可以發現,在幼兒的教育中,充當教育者角色的不一定只是幼兒教師,還有父母,甚至是鄰居、幼兒周圍的朋友。所以,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為教育者,無論幼兒的教師或是家長都必須承擔起幼兒教育的重任。
(3)理論的依據不同。我國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并沒有能夠創造出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相比之下,對其他年齡階段的心理研究成果就顯得豐碩許多。
(1)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目前幼兒園教師和兒童的家長由于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焦慮等心理問題。而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
(2)滲透在一日生活中。兒童心理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并且具有連續性,因此要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保持要求的一致性。
(3)及時發現問題,適時疏導。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漸漸會將情緒隱藏,甚至受了委屈不敢表現出來,但又由于情緒調節能力不足而強自壓抑。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善于觀察,熟悉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和表達方式,及時發現幼兒的反常情緒,適時幫助其疏導情緒,以愛心來呵護幼兒的心靈。
(4)尊重幼兒人格、不要妄下結論。教育者應當尊重每個幼兒,保護他們健康成長,不要隨便下結論,如指責某幼兒有“多動癥”,或是其他行為異常。這會對幼兒的心靈造成嚴重傷害,而且影響其社會性的發展。
當今的社會發展十分迅速,也對幼兒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層次的挑戰。就針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而言,本文的研究遠遠不夠。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受到了足夠重視,發展的前景看似一片大好,可是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對理論、實踐的彌補,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本文聯系實際情況,多有不足之處,對于如何科學進行開展幼兒健康教育等問題尚未作深入探究。同時,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也是需要家庭、幼兒園、社會環境等多方支持合作,因此要盡可能將教育工作一致化,保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續性和有效發展,共同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