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開 洪麗云 陳永權(通訊作者)
(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麻醉科 安徽 蕪湖 241000)
慢性疼痛指的是在常規治愈(通常3個月~6個月)以上依然伴有疼痛的一類疼痛。在心理、社會及生理的因素作用下,使得每位患者臨床表現存在顯著差異,截止到目前為止,依舊無特效治療方法,所以,需要從整體上準確評估慢性疼痛,并實施個體化治療方法,以此獲取理想治療效果。
在急性與慢性疼痛治療中,侵入性治療作用相對突出。現階段,射頻治療、痛點注射、神經阻滯、關節腔內注射及硬膜外麻醉等均屬于現階段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是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需要根據每位患者病癥實施相應的治療方案,并嚴格按照操作步驟進行才可獲取理想治療效果。
目前,該方法在臨床上使用范圍越來越廣,但是有效治療效果一般,有關研究人員認為其是由于未合理掌握該方法適用癥狀造成的,認為ESI適用范圍如下:采取手術治療不理想的椎間盤突出癥、存在感覺障礙的神經根性疼痛、神經根性體位性背痛與慢性疼痛急性發作等。但是,也就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其是由于未合理操作導致的,操作期間,盲法穿刺在穿至硬膜外間隙者低于70%,也就是藥物只滲入到硬膜外間隙,并未達到硬膜外間隙腹側,所以,ESI治療效果的提高,則需要進行準確穿刺[1]。
椎間盤內RF屬于椎間盤侵入性治療對策,其具有較小的創傷性,雖然其治療效果需要不斷探討,但是其為椎間盤熱療奠定了基礎。據有關資料顯示,采用該方法對由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疼痛進行治療,可取得顯著成效,而且無毒副作用,作用原理如下:凝固并改變椎間盤纖維環后部,使得存在傷害性的感受功能的椎間盤纖維環受損,內生血管產生凝固現象,加快了撕裂環愈合速度,適用癥如下:長時間背痛且時間超過半年、經神經系統檢查提示正常者、經MRI檢查提示未見壓迫性變化及經非手術綜合治療疼痛未緩解者。此外,相比于其他技術治療,RF創傷小,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合理控制切除病灶體積,所以,無論從技術還是理論上來看,RF均被視為治療疼痛的主要方法。
關節腔內注射被視為治療骨關節炎的主要方法之一,經大量實踐研究顯示,關節腔內注射術可合理控制骨關節炎患者疼痛,增強其功能,改善生活質量,而且上述效果均經過醫學研究證實。現階段,糖皮質激素2類與透明質酸被視為關節腔主要藥物。透明質酸屬于線性多糖物質,骨關節疾病誘發期間,顯著減少了透明質酸分子數與濃度,并降低了滑膜液粘性,最終導致骨負荷增加。在關節腔中注入透明質酸,有助于軟骨負重減輕,從而實現疼痛控制的目標。據有關資料顯示[2],在治療效果方面,非甾體類藥物與關節腔內注射術無顯著差異,而且同糖皮質激素關節腔內注射無明顯差異。適用證:環氧化酶-2特異性受到抑制、非選擇性NSAIDs者。膝骨關節炎疾病治療期間,在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使用范圍越來越廣,特別是骨關節炎患者關節腔伴有積液者,由于抽吸治療可在短時間減輕患者臨床病癥,但是由于該方法極易損壞軟骨,因此對于穩定型及慢性骨關節炎患者無法采用單一的治療方法。
現階段,急性與慢性疼痛治療藥物是非甾體類藥物,該類藥物治療效果明顯,但是由于該方法具有一定毒副作用使得該類藥物使用范圍受限。據有關資料顯示,非甾體類藥物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包括腎功能損害、上消化道出血等,上述癥狀誘發因素以前列腺素通路非選擇性受限為主[3]。花生四烯酸催化期間,以前列腺素轉化酶同工酶亞型呈現出來的是Cox,對于穩定環境中的Cox-1能夠對腎臟前列腺素的合成與腸粘膜進行保護;Cox-2源于炎癥及疼痛,所以抑制特異性Cox-2在非甾體類藥物治療急性與慢性疼痛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是,相關研究資料顯示,Cox-2抑制劑使得合成前列腺素收到抑制,所以對于合并心血管疾病及老年人群小心使用。
阿片類制劑具有鎮痛效果明顯、起效快等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根據不同受體將阿片類制劑分為多種,其中,作用效果最為突出的是μ受體激動劑,常見藥物如下:嗎啡、可待因及芬太尼等。據有關資料顯示,無論是長效阿片類制劑還是短效阿片類制劑均不會嚴重損傷器官,而且也不會影響共濟運動及認知功能,但是極易造成支氣管哮喘、呼吸受阻及過敏反應等。對于使用初期患者來講,較為常見的副作用即為嗜睡、惡心,治療時,僅按照對癥處理即可,相對突出的副作用即為便秘,所以需要提前預防,預防藥物以潤滑劑、保護劑與倡導動力劑等為主,如果未取得顯著成效,則需要采取強化對策。相關研究表明,對于惡性疼痛者,醫學人員不采取阿片類制劑治療,因為該列藥物可能無法取得顯著成效,而且可能加重病情。但是有關資料顯示,其可以減輕慢性非惡性疼痛。所以,在其他鎮痛方式無效后,可考慮阿片類藥物制劑。
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疼痛是由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導致的疼痛,在減輕肌肉痙攣方面,肉毒毒素與巴氯芬作用效果明顯,其疼痛減輕明顯。而加巴噴丁屬于抗驚厥類藥物,在神經疼痛治療方面,效果相對突出[4]。
現階段,慢性疼痛治療輔助藥物包括氨基酸、維生素、中草藥及微量元素等。對于由骨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多用硫酸軟骨素與葡萄糖胺治療;偏頭痛治療及預防以龍牙草為主;對于伴有焦慮及抑郁的疼痛患者來講,多用拔地麻及約翰草進行治療,其可有效減輕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從而達到疼痛減輕的目的。雖然該類藥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是如果過量應用,則會導致潛在毒性。
在醫學研究不斷深入的同時,醫學研究人員越來越關注慢性疼痛干預,而且深入了干預方法,深受研究人員及患者的接受。臨床治療方法,不僅包括手術、藥物與微創方式,同時也有許多方法被熟知。例如針灸,其可以有效減輕急性及慢性疼痛,在針灸治療原理研究不斷深入的同時,其已經發展成為慢性疼痛綜合治療方法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老年人慢性腰背疼痛治療方面,針灸治療效果相對突出。
總而言之,慢性疼痛疾病治療期間,根據具體疼痛類型,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有助于患者臨床疼痛的減輕及治療效果的提高,確保患者身體健康,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