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華 黃珊珊 鄧葉青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護理教研室 廣東 廣州 510663)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質量,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工作所涉及到的領域也發生了縱深變化。同時,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服務產業已成為朝陽產業,對護理專業的人才亦提出了新的挑戰,既包括數量上需求的增加,亦包括對服務質量的要求提高。如何培養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高等護理人才已成為高職院校研究新的課題,因此深化高職護理特色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我校在專業建設之初即在對多種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和對比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自身的特色及優勢,初步確立了以崗位人才需求為導向,以“重人文、強技能”為專業特色,構建“一貫穿、兩對接、三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基于美國學歷資格輪廓(DQP)的課程體系,打造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護理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目標。經過三年的人才培養實踐,現已摸索出一套特色鮮明、結構完整、內容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具體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貫穿”即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全程;“兩對接”即教學過程與護理崗位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護理職業標準對接;“三階段”即第一學年學習人文素質模塊及職業基礎知識模塊,以激發學生產生職業感悟,獲得基本技能;第二學年學習職業核心能力模塊,以培養學生職業認同感,熟練掌握職業技能,也為頂崗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學年進行頂崗實習,以增強崗位意識和崗位責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經過三年學習,學生成為職業素質高、職業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
此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為培養德技雙馨的專業人才,因此人文教育、博雅教育一直是被放在首位,在育人的過程中強調強調百年樹木、十年樹人的傳統教育理念,堅持樹立技高德更高的自我追求。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組織教師深入學習DQP(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美國學歷學位框架,即美國副學士人才的培養標準。根據崗位需求,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課程與崗位任務的對接。針對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確定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實踐性、有效性。
(2)撰寫符合美國學歷框架結構的護理專業規范。五大學習領域的雷達圖學分值的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護理專業五大學習領域必修課程學分值分布圖
(3)根據護理專業規范撰寫基于DQP(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護理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規范。
(4)調整課程結構。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注重護理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避免課程之間的重復或遺漏,將課程內容有機整合。
(5)開展“雙說”工作,即專業主任“說專業”、專業教師“說課程”。
在推動學分制改革中,深入貫徹DQP“以學習成果來衡量質量目標”、“調優(Tuning,即不斷診斷改進)”的核心思想,結合我院多年以來推動ISO9000質量認證的全面質量管理經驗,初步建立了基于成果導向DQP框架的學分制教學質量診斷改進體系。融“學、教、輔、督、企”五方聯動,包含“質量標準——組織運行——監控反饋——反思診斷——持續改進”五個環節,“教學循環——課程循環——專業循環”三級循環的“1553”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
與集團內部的健康養老產業如老年大學、養老院、護理院、中醫院以及康復醫院合作,形成了校院員工互兼互聘的機制,帶動產業發展的同時,凝聚專業特色,形成“院中?!?、“校中院”校院合作格局,增加學生的見習崗位及見習的便利性。
以崗位能力為依據,以護理技能為核心,以仿真的實踐環境為要求,加大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力度,擴建專業實驗室面積達1980m2,設備總值達1299.495萬元,建設了一個設備先進、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化護理能力訓練中心。同時建設了50余家三級甲等以上的校外實習基地,充分滿足學生的頂崗實習。建成了融“教學、實訓、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五位一體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基于以上幾大方面的著力建設,我校護理專業已形成了獨具自身特色專業建設體系,在課程體系建設、課程改革、學生成長、實訓室建設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希望可以為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