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恒
(四川宜賓長寧安寧醫院放射科 四川 宜賓 644300)
急性骨髓炎多發于長骨干骺端和髖關節,常造成嚴重骨質破壞,死骨形成,重者危及生命和致殘。隨著X射線電子計算機體層(CT)掃描技術的更新換代,尤其是多層CT技術的應用,CT掃描逐漸廣泛應用于骨髓炎患者的檢查中。筆者選擇2017年9月—2018年12月入住我院的骨髓炎患者70例,分析CT平掃和增強掃描對骨髓炎的診斷結果。全部病人最后經病理確診。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0例骨髓炎病人。心、肝、腎等嚴重器官疾病患者、顱內腫瘤和精神疾病的患者除外。在70例患者中,38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從10個月到62歲,平均年齡為31±1.8歲。其療程從8天到15天不等,平均為11±2.3個療程;有55例病人患處出現紅、腫、熱、痛,7例患者全身乏力。
由于X射線具有電離輻射,對人體會有一定損害,除非臨床必需,小兒一般不做X射線相關檢查,孕婦嚴禁X射線檢查。本次征得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檢查均嚴格按照GBZ130-2013防護標準,為受檢者及陪護者采取嚴格防護措施。孕婦被嚴格排除在外。
全部患者常規做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然后進行放射檢查。全部病人CT掃描技術。明峰醫療ScintCareCT16掃描裝置,執行平掃和增強掃描。KV120,mA 249,0.75s/r,ST1mm,Tilt0度,DFOV250。所有病人均需做碘過敏試驗。通過對比CT平掃和增強掃描,運用多層螺旋CT掃描技術,采用骨算法重建和軟組織重建算法,生成MPR圖像觀察,然后對掃描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骨髓炎患者經常出現局部骨痛,發熱和不適。白細胞計數及X線表現在早期可以是正常的。然而,ESR加快和C-反應蛋白常增加。典型 CT表現為骨質破壞、骨不規則增厚和硬化,死骨及竇道形成,骨髓腔變小或閉塞,關節間隙變窄,椎體變扁,椎間隙變窄等。
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70例患者中,27例患者的CT表現正常,占39%。43例病人的CT表現陽性,占61%。異常情況如下:骨質破壞40例,占57%;軟組織腫脹、軟組織及骨內積氣43例,占61%;關節間隙變窄,椎間隙變窄和骨質破壞伴椎體變扁12例,占17%;出現死骨者8例,占11%;椎旁及軟組織膿腫5例,占7%;骨質硬化、骨干增粗、變形4例,占6%;出現竇道4例,占6%。
在7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都呈陽性表現,其中27例患者有骨膜強化,占39%;觀察到30例患者(占比43%)出現骨髓強化;5例患者(7%)軟組織膿腫增強。出現死骨8例,占11%。
在70名患者中,CT平掃43例患者結果呈陽性表現,陽性率61%,CT增強掃描所有患者均呈陽性表現,陽性率100%,CT增強掃描陽性率明顯高于CT平掃。
骨髓炎是骨質的感染和破壞,多發生于長骨。小兒多發于血供豐富的長骨,如脛骨或股骨的干骺端,成人多為免疫力下降和嚴重開放式外傷部位。骨髓炎以血源性骨髓炎為最多。急性骨髓炎多發生于兒童,其全身癥狀較重,一般在發病10天以內其X線表現為陰性,典型表現出現于發病后3-4W。亞急性骨髓炎沒有典型臨床癥狀,其X線表現見骨質破壞和軟組織腫脹。慢性骨髓炎表現不典型,一般多次發作骨髓炎,X表現多以骨質硬化為主,軟組織腫脹輕微。骨髓炎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畸形,關節強直,癌變等[1]。因此,研究骨髓炎的檢查措施具有重要意義。骨髓炎是臨床上十分嚴重的骨質疾病,目前最常采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包括:穿刺吸引術,開窗引流術,死骨取出術,帶蒂肌肉瓣充填術,截肢術,大塊病骨切除術等。血源性骨髓炎是最嚴重的骨髓炎癥,如果血源性骨髓炎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很容易造成各種嚴重并發癥,病人生命質量嚴重下降,并有可能危及病人生命。骨髓炎的臨床癥狀及表現十分復雜,隨著CT掃描技術在骨髓炎診斷中的應用,特別是CT增強掃描技術的應用,骨髓炎的檢出率明顯提高。
目前,臨床上對骨髓炎的檢查方法主要有:X線平片、CT掃描和磁共振掃描。根據相關研究報道,CT掃描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平片,而且CT掃描在檢查時間上更占優勢。多層CT掃描技術更加縮短了掃描時間,降低了輻射劑量,安全性得到進一步提高。多數情況下,發病3-4W內骨髓炎X線平片表現為陰性,而且X線平片對骨髓炎死骨顯示欠佳。CT掃描能夠較早的顯示骨髓炎骨質破壞,由于CT三維重建技術及CT3D技術的應用,可以明確死骨形成及范圍,為制定手術方案提供重要參考[2]。磁共振檢查由于其成像原理的特殊性,骨質中H離子含量較少,致其對骨質顯示欠佳,對死骨顯示不如CT檢查,磁共振檢查對軟組織及關節腔積液較為敏感。由于骨髓炎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CT掃描顯得尤為重要。
本次對70例患者的CT平掃結果顯示,在70例患者中,27例患者的CT表現正常,占39%。43例患者的CT表現異常,占61%。異常情況如下:骨質破壞40例,占57%;軟組織腫脹、軟組織及骨內積氣43例,占61%;關節間隙變窄,椎間隙變窄和骨質破壞伴椎體變扁12例,占17%;出現死骨者8例,占11%;椎旁及軟組織膿腫5例,占7%;骨質硬化、骨干增粗、變形4例,占6%;出現竇道4例,占6%。CT增強顯示在7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都呈陽性表現,其中27例患者有骨膜強化,占39%;觀察到30例患者(占比43%)出現骨髓強化;5例患者(6%)軟組織膿腫增強。出現死骨8例,占1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CT增強掃描對骨髓炎癥病變的敏感性高于CT平掃。因此,對于疑似骨髓炎患者,應選擇CT增強掃描。在70例疑似骨髓炎患者中,39%的患者骨膜強化異常,43%的患者骨髓強化。CT顯示骨髓未見異常強化的患者可能為骨髓炎或死骨形成。因此,需要對此類患者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可見X射線電子計算機體層(CT)掃描對骨髓病變具有良好的檢測能力,可用于骨髓炎的臨床診斷。筆者總結了骨髓炎患者的CT表現。主要表現為:(1)骨質破壞,為骨髓炎患者典型骨質改變,急性發病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骨質破壞;(2)死骨形成,為骨髓炎嚴重表現之一,常有大小不一死骨形成;(3)椎間隙變窄,椎體變扁;發生于關節者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骨質硬化,后期發展為關節纖維強直和骨性強直;(4)軟組織腫脹,急性發病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軟組織腫脹,甚至形成膿腫;(5)骨質硬化,慢性遷延不愈,表現為不同程度骨質硬化,骨干增粗、變形。掃描結束,由于是平臥位檢查,并且大部分患者已經空腹10多小時,工作人員應要求患者掃描后留觀至少30分鐘再行離開。許多研究表明,CT掃描具有以下優點:(1)密度分辨率高,能夠用準確的CT值測量骨質、積液、軟組織及骨質破壞等;(2)三維重建及3D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任意方位重建圖像,多方位、多角度觀察病灶,明確其范圍,及與臨近結構的關系等,為臨床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3D技術成像可以顯示立體骨質結構,為臨床提供直觀圖像。(3)CT增強掃描可以明確病灶血供情況,對骨質破壞、死骨及軟組織病變能夠明確診斷,幫助定性。
綜上所述,CT掃描應用于骨髓炎的診斷時,增強掃描能清晰顯示其病理變化,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為骨髓炎的診斷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