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張瑞
(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藥學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作為目前外科預防手術感染的一種普遍性措施,抗生素預防手術感染不僅使圍術期需應用大量的抗生素,而且也促使臨床對抗生素應用的檔次也越來越高,從而也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的的治療經濟負擔。針對上述研究議題,本文以我院在2018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46例行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以臨床預防性與常規性的抗生素應用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在2018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46例行骨科手術患者,采用單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3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7例,年齡為25~58歲、平均為(41.25±2.79)歲,包括:7例手或前臂肌腱手術、9例腰椎間盤摘除術與7例人工關節置換術;而觀察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9例,年齡為24~60歲、平均為(42.23±3.01)歲,包括:6例手或前臂肌腱手術、12例腰椎間盤摘除術與5例人工關節置換術。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給予對照組患者以常規方式應用抗生素。而對于需進行諸多內植物重建手術的患者,若手術時間超過1.5h,則應在術前麻醉后可應用選取二代或三代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1];對于手術時間超過4h的患者則在上述基礎上再重復使用一次,對于術后抗生素的應用則應在36h內完成。而研究組則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通常情況下以術中應用1次抗生素,而對于需放置內固定術或者時間較長的摘除術等較大的手術,則應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并在術前1d進行1次抗生素的治療,其術后應在36h內甚至3~5d期間完成,以及患者體溫降至37.5℃以下時予以抗生素的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切口感染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19.0軟件予以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以χ2檢驗。比較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例(8.70%)略低于對照組的4例(17.39%),比較結果無顯著差異(χ2=2.607,P>0.05)。
對于在臨床骨科手術中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其術后感染現行的預防雖未有明顯的降低,但其應用的效果卻無疑是值得臨床肯定的。由此次研究獲知,對于臨床如需植入內固定的手術,以及手術時間長或者無菌操作等手術,在預防性抗生素使用方面可獲得明顯的抗感染效果。同時應注意,在臨床進行感染性手術前需使用足量與有效的抗生素,在對其感染得以有效控制后方可進行手術,并且要充分依據受感染細菌的種類以選擇合適的抗菌譜抗生素。另外,若在術前予以1次抗生素的應用,則對于大型的手術則選擇在術前1d另外使用1次抗生素,而對于需長時間的手術則可在術中加用1次,并在術后持續進行3d的使用。對于特殊情況則可依據患者臨床實際的情況適當延長抗生素的使用時間。
而曾文叢[2]文獻資料顯示,并非任何骨科手術均適合進行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其結果顯示,由于大部分小型或中等類型手術在不應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其切口紅腫的消退與切口愈合等級在與使用抗生素患者術后情況比較并無明顯差異。在此種狀況下同樣常見于大型手術的治療。由此可知,對于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應準確依據患者手術的性質與種類而確定,并對部分小型或中等類型的手術,通常不建議進行抗生素的應用。而在高檔抗生素應用方面,窮抗感染的效果未見明顯優于普通抗生素的應用。單弱在術前予以患者各種干預措施提升其體質機能,可明顯增強患者抗感染的能力;同時在術后予以嚴格無菌的操作,以及術后營養攝入的增強,均可有助于患者盡早實現切口的愈合康復。因此相較于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上述的手術治療干預在抗感染方面其作用更為明顯。
作為諸多造成術后感染的一種因素,對于細菌感染的現行若盲目的進行抗生素的使用、或者手術前后隨意進行不同抗生素的變更等諸多不合理的用藥現象,以及術中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的原則。不僅不會獲得理想的抗感染效果,同時還會致使感染細菌形成一定的耐藥性,從而造成臨床手術具有較高的感染率。對此應合理依據受污染的細菌來選擇相應的抗菌藥物,并以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的原則即可有效抑制各種感染現象的發生[3]。而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為8.70%略低于對照組的17.39%。
綜上所述,給予臨床行骨科手術應用預防性抗生素的治療,其抗感染效果由于受到不同種類或大小的手術以及感染細菌等因素的影響,對于抗感染的作用并不明顯。
因此,患者圍術期的機體調理與嚴格標準的無菌操作才是骨科術中抗感染的應用關鍵。但因觀察例數較少,仍有待繼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