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芮嘉
(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解放軍926醫院 云南 開遠 661699)
心房顫動是我國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患者的常見癥狀主要有心悸、氣短、乏力、頭暈、惡心、出汗以及胸痛等,同時嚴重的患者也會出現心力衰竭、栓塞以及心絞痛等并發癥,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針對心房顫動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臨床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1]。本文對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進行治療的30例心房顫動患者的一般資料和臨床治療過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進行治療的心房顫動患者共30例,所有患者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均符合《實用內科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同時排除有藥物過敏癥狀或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30例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齡在45~85歲,平均(59.5±4.9)歲;病因為冠心病的患者有7例,為心肌炎的患者有3例,為風濕性心臟病的患者有9例,為其他疾病的患者有11例;陣發性房顫患者有7例,持續性房顫患者有5例,永久性房顫患者有18例。
患者入院后先根據病因對其進行抗感染、降血壓、抗心力衰竭、抗心肌缺血以及平衡電解質等基礎治療,而后指導患者口服華法林片進行抗凝治療并進行相應后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對永久性房顫患者采用長期口服華法林片方式進行抗凝治療并將INR控制在2~3的范圍內,對快速房顫患者則聯合采用地高辛片進行治療,對新發房顫患者在入院時先給予華法林片進行抗凝治療,3天后再采用口服胺碘酮片方式進行藥物復律治療,待患者心電圖結果顯示轉復為竇性心律后,指導患者繼續口服華法林片3~4周后停藥,同時每周檢查一次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②臨床上年齡小的一般為新發房顫患者,年齡大的一般為永久性房顫患者,疾病無法轉復,則采用美托洛爾片進行治療以對患者的心室率進行控制,同時由于75歲以上的年老患者有較大的出血風險,因此對其不采用口服華法林方式進行治療,而是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方式進行抗血小板治療。
觀察評估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效表示治療1天內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經心電圖檢測轉復為竇性心律,有效表示治療1~2d內患者的平均心室率降低了20%以上,無效表示治療3天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均無顯著改善,總體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患者例數×100%。
30例患者經治療后治療效果顯效的有21例,有效的7例,無效的2例,總治療有效率為93.33%。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心房顫動在我國成年人群體中的發病率為0.3%~0.4%,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發病率則高達8%~10%,對我國的社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響[2]。心房顫動疾病的病因較為復雜,多是由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所引發,但少部分正常人在飲酒過量或情緒激動時也會有疾病發作現象。目前臨床上治療心房顫動疾病主要遵循控制心室率、心率轉復與竇律維持以及預防栓塞共三個基本原則,本次研究中的地高辛藥物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心室率,胺碘酮藥物本身有較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促進患者的轉復并降低患者的復發風險,華法林藥物可以將患者出現栓塞的概率減少68%,阿司匹林腸溶片藥物則可以減少36%。同時對于心房顫動發作過于頻繁、心室率較快且經藥物治療后無明顯療效的患者,則要及時采用射頻消融術、房室結阻斷消融術等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從而避免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在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為93.33%,這說明通過病因治療和后續根據患者癥狀的針對性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心房顫動狀況,使不同類型的患者逐步恢復健康。這一結果與國內其他專家的研究也是一致的[3]。
綜上所述,通過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轉復為竇性心律并減輕其疾病與治療痛苦,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