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謙益
(內蒙古包頭市核工業208大隊外科 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皮脂腺囊腫為臨床皮膚科多發性良性疾病類型,由皮脂腺導管出現阻礙現象后,腺體內分布的皮脂大量聚積,促囊腫形成所致。全身各部位均可發生,其中又以頭面頸部最為多見,可隨病程進展而逐漸增大,影響美觀,且易引發感染事件。手術為現階段有效對皮脂腺囊腫治療的方案之一,以往多應用梭形切口術式治療,以達到將囊腫完整摘除的目的,但此術式切口選取較長,術后瘢痕遺留明顯,嚴重影響到面頸部美觀程度[1-2]。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口內切口切除術漸在部分適用病例中應用,可有效對上述不足予以規避,發揮理想治療作用,現將結果總結回顧如下。
選擇面頰部皮脂腺囊腫患者40例,均為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4~52歲,平均(38.1±3.2)歲。囊腫直徑介于0.6~3.4cm之間,平均(1.7±0.5)cm。其中面頰部23例,口唇周圍27例。患者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頰部皮脂腺囊腫符合下列口內術條件:囊壁厚、質韌,顆粒感強,膚質較厚,活動度好,無感染,與周圍組織黏連少,位置避開重要神經、血管、腺體。常規超聲檢查,結合超聲診斷意見進行手術適用評估。
協助病例取仰臥位,應用碘伏完成口腔、面部消毒工作,取無菌巾鋪墊,自頰粘膜處起,至皮膚層,應用0.5%利多卡因實施逐層浸潤麻醉,各步驟均需精細化操作,以免局麻藥出現誤注入囊腫的情況。成功麻醉后,由助理醫師用手指將腫塊自外向口內頂住,并保持為牢靠固定的狀態,在頰粘膜對應區域,采用長軸形式作切開操作,將肌層鈍性分離劈開,并同時用小拉鉤作拉開處理,在脂肪層下充分對包膜顯露,將囊腫沿包膜作細致的分離,并完整剝除。若患者囊腫呈較大顯示時,可在對切口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先將囊壁切開,待部分或全部囊內容物排出后,再用止血鉗對囊壁切口夾持,針對囊壁作完整剝離。因位于開口處區域的皮膚粘連較緊或較薄,在作牽拉分離操作時,需注意避免為銳角。同時,應采用環繞囊壁外側的方式開展,若僅在一側實施,易將皮膚穿破。對創傷作止血處理后,應用可吸收線予以逐層縫合,注意避免遺留死腔,若患者囊腫較大,有創腔形成,且有較高的出血征象,需在局部作加壓包扎處理,依據需要,可取引流條放置,于術后1d作拔除操作。手術結束后,囑患者攝入流質食物,常規防范感染,1周后拆線或自行脫落。
本次所收治的面頰部皮脂腺囊腫患者,經口內切口,均將囊腫完整切除,達一期愈合標準,平均行1年隨訪,2例復發,再經口內切口切除術方案治療后痊愈。
皮脂腺囊腫在皮膚科較為常見,好發于面頸部,可長期存在,但無明顯自覺癥狀,常因引發繼發感染事件,局部疼痛,或因對面容美觀度構成影響而到院就診。
以往采用手術對本病治療時,是經皮紋切口,以發揮對腫塊及囊壁完整切除的作用,此法操作相對簡便,也較為徹底,但在術后有較明顯的瘢痕遺留,隨著公眾對外觀美觀度的要求日趨增高,此手術開展受到一定限制。針對于面頰部及口周分布的皮脂腺囊腫,本次研究采取口內切口的手術方式予以處理,上述區域的易經口腔入路途徑,抵至囊腫處,將囊腫切除后,面部無瘢痕遺留,可有效滿足美容需求。針對與頰面部靠近的囊腫,所選取的手術路徑也呈相對較長顯示,暴露存在一定難度,需由手術助手將腫塊自皮面擠壓至口腔內,通過將囊腫更為充分的顯露,達有效剝除目的。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需對表情肌和黏膜下組織仔細分離,有效止血,使術野保持干凈清潔,以便于醫師對腮腺、頰神經等重要結構和具體的分布走向辨別,防范引發損傷事件[3]。
為進一步保障手術成效,在對口內入路選擇時,也需對其適應癥進行把握,于口周面頰部分布的囊腫,因與口腔距離較近,有充分的術野暴露,故各項操作相對簡便。另外,皮脂腺囊腫所生長位置需為皮下深層,患者皮膚條件較好,在開展手術時,無需將病變處皮膚予以切除。針對其它區域分布的囊腫,如頸、顳、額部,則無法經口內切口術式治療,多采取外切法處理。而對于囊腫表面皮膚較薄,與周圍存在嚴重粘連,或繼發感染破潰者,手術開展過程中,層次不清,易構成囊壁破裂者,因存在復發風險,建議將炎癥控制后,應用常規梭形切除的術式予以處理[4]。本次研究所選取的40例患者,經口內切口,均將囊腫完整切除,達一期愈合標準,平均行1年隨訪,2例復發,再經口內切口切除術方案治療后痊愈。復發的患者與囊壁在術中因擠壓破裂相關。總體預后理想。
綜上,面頰部皮脂腺囊腫采用口內切口切除方案治療,可達愈合標準,防范復發事件,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