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靜 馬曉斐
(1 德州市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3014)
(2 德州市立醫院 山東 德州 253012)
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以及化療藥物的普遍應用,導致真菌及條件致病菌的感染逐漸增多[1]。因此,亟待新型抗菌藥物的研制。眾所周知,臨床應用的抗菌化學藥物大部分存在一定的毒性,并容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從天然藥物中尋找高效低毒的抗菌活性成分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總結了鳳仙透骨草提取液對不同種類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及目前已分離鑒定出的化學成分,以期為進一步探尋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提供理論基礎。
鳳仙透骨草為鳳仙花科鳳仙花屬植物鳳仙花的干燥莖,是一種傳統的中草藥。鳳仙透骨草含有多種化學成分,迄今為止,發現其含有豐富的山奈酚、槲皮素、萘醌及其衍生物、甾醇、多肽化合物等活性成分[2-3],這也決定了其具有多方面的藥理活性。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鳳仙透骨草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方面,但有關其抗菌作用的報道尚不多見。本文就其抗菌活性及其成分進行綜述。
在研究鳳仙透骨草提取物的抑菌試驗中,王芳等[4]分別以水和乙醇為溶劑進行提取,然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傷寒桿菌等8種細菌進行抑菌試驗,結果顯示兩種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此外,秦海宏等的研究,亦證實其水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5]。95% 的乙醇提取液,對供試的霉菌、革蘭氏陰性菌及革蘭氏陽性菌均有抑制作用[6]。
關鍵等[7]發現濃度為1g?mL-1的正丁醇層對大腸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表現出了良好的抑制效果。
顧媛媛等[8]以不同極性的萃取液作用于最常見的幾種由真菌感染的皮膚癬菌,結果發現,石油醚和二氯甲烷部位對皮膚癬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卞曉霞等發現其總黃酮提取液對犬小孢子菌和白色念珠菌有良好抑制作用[9]。
綜上,鳳仙透骨草提取液抑菌譜廣,對各種真菌及細菌均有較好的抑制作用。但由于提取溶劑、提取方法不同,其對菌譜的選擇性亦存在差異,為進一步了解其抗菌的活性成分,我們對近年來已分離純化出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總結。
黃酮類化合物為鳳仙花中主要的化合物之一,早在1958年Clevenger從鳳仙花的花瓣中分離得到黃酮醇、山奈酚、槲皮素、楊梅素等黃酮類物質。該類成分經研究,顯示具有多種功效,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真菌活性等。
2001 年,Lin等分離出山奈酚及其衍生物:山奈酚-3-葡萄糖苷,山奈酚-3-葡萄糖鼠李糖苷,山奈酚-3-(p-香豆酰)葡萄糖苷。2003年,胡蘭喜從新疆鳳仙花乙醇提取物中分離鑒定出4 種化合物,分別為豆甾醇、山奈酚、山奈酚-3-葡萄糖苷,山奈酚-3-葡萄糖鼠李糖苷[10]。實驗發現:山奈酚、豆甾醇等具有抗菌、消炎、抗癌等生物活性。
醌類化合物是許多天然植物的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止血等作用。
Wang Y C 等從鳳仙花莢果和根莖葉的提取物中,分離得到2-甲氧基-1,4-萘醌和豆甾醇-7,22-二烯-3β-醇,該成分對抑制和殺滅幽門螺桿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蘇卜利等研究發現:2-甲氧基-1,4-萘醌對實驗所選用的10種常見病原微生物有顯著抑制作用,特別是其抗真菌作用[11]。
20世紀70年代末有學者從鳳仙花中分離出一種名為Lacoumarin 的香豆素,后又有學者分離出4,4-雙香豆素、莨菪亭(7-羥基-6-甲氧基香豆素)、七葉亭(6,7-二羥基香豆素)、白蠟樹亭[12]。
中藥有效成分是中藥研究的物質基礎,鳳仙透骨草作為傳統中藥中的一種,其全草均可入藥?,F代研究表明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是抗菌消炎、抗過敏和抗氧化等。迄今為止,從鳳仙透骨草的花、果皮、種子、莖、根中分離得到多類化合物,而部分化合物顯示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進一步分離純化該類化合物將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