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沁橘 朱莉(通訊作者)
(1 貴州醫科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4)
(2 貴陽市兒童醫院消化科 貴州 貴陽 550002)
腹痛(abdominal pain)是兒科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也是許多兒童就診的原因。一般情況下,腹痛主要是由腹部的臟器受到損傷所致。根據病程,可將腹痛分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而根據發病部位,腹痛可分為由腹腔內部臟器的疾病(如胃腸道破裂穿孔、扭轉等)所導致的腹痛和由胸腔器官的病變(如心肌損傷、肺損傷)和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癥)也導致的腹痛。慢性腹痛的原因則主要包括腫瘤或者相應器官的腫大(包膜被壓迫)、慢性炎癥和消化不良等所產生[1]。
目前,對腹痛病因的診斷主要依賴于基于腹痛具體癥狀的鑒別診斷、化驗、B超、CT、胃鏡和胃鏡活檢等。在兒科,其鑒別診斷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偏差,而B超、CT等盡管能夠較為方便的探查腹內器官的狀況,但是所傳輸的并不是腹內的直接鏡像。因此胃鏡和胃鏡活檢在兒科腹痛病因的確定中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20世紀70年代早期胃鏡管道直徑的減小,一些兒科醫生將胃鏡用于兒科,以檢查兒童的上消化道[2]。胃腸道內窺鏡的管徑持續減小,分辨率逐步提高,探頭愈加靈活,其不僅僅是一種觀察的工具,它還是活檢取材的重要手段。
兒童的腹痛常常是由腹腔內器官病變引起的,最常見的包括急性消化道炎癥、急性消化道潰瘍和破裂、消化道病原體感染。某些非消化道器官病變也可能導致腹痛。下文將對常見的腹痛原因急性介紹,并對其導致腹痛的機制進行闡述。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Zhao C等人以動物實驗為載體,探討了哺乳動物胃部炎癥的分子機制,最終的實驗結果表明,胃炎的產生與NF-κB和MAPK的炎癥途徑的過度激活和胃上皮中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和合成的增加有關胃腸道微生物也和消化道急性炎癥密切相關[3]。有學者探究了口服乳糖菌株BB12對小鼠右旋糖酐硫酸鈉誘導的結腸炎的影響,觀察發現口服BB12顯著改善了DSS誘導的結腸炎,同時降低了腫瘤壞死因子-α介導的IEC凋亡。這些發現表明益生菌菌株BB12可以緩解DSS誘導的結腸炎并且提示益生菌微生物和腸上皮細胞之間可以通過調節促凋亡細胞因子表達使得腸上皮細胞生存率上升。此外,IFN-λ3和JNK信號通路也是胃腸道炎癥的重要機制[4-5],對這些通路抑制劑的研究已成為臨床胃腸道炎癥抑制臨床研究的熱點。
消化道潰瘍/破裂也能導致腹部劇痛。導致消化道潰瘍的原因眾多,包括前文中的消化道炎癥、癌癥、機械損傷和后文要介紹的消化道病原體感染均可導致消化道的潰瘍/破裂,非甾體抗炎藥和阿司匹林和應激等因素也可誘導消化性潰瘍[18]。目前關于消化道潰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潰瘍后的恢復以及潰瘍的逆轉。Zhang L等人發現,褪黑素對噪聲應激誘導的胃應激性潰瘍具有逆轉作用,其可能機制逆轉作用,其可能機制涉及氧化應激和胃腸激素[6]。胃腸道中的一氧化氮(NO)和硫化氫(H2S)可作為第一信使,保護胃腸道上皮的完整性,促進胃腸道潰瘍的愈合。其中,NO能夠擴張血管,其參與調節胃血流量(GBF)和維持健康胃粘膜中的胃粘膜屏障完整性,避免其被被強刺激物損壞。哺乳動物中H2S的生物合成取決于兩種酶胱硫醚-β-合酶和胱硫醚γ-裂解酶。H2S與NO和一氧化碳類似,參與神經調節,血管收縮性和抗炎活性。已知H2S抑制細胞色素c氧化酶并減少細胞能量產生。如今,通常認為通過血管平滑肌ATP依賴性K +通道起作用,與細胞內轉錄因子相互作用并促進細胞內蛋白質半胱氨酸部分的硫化,但是硫化氫的潛在胃保護和潰瘍愈合特性的機制尚未得到充分解釋[7]。
消化道病原體感染可以導致消化道炎癥和消化道潰瘍或穿孔,引起腹部疼痛。腸球菌和幽門螺桿菌是導致兒童消化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種全球性的感染,通常在兒童時期獲得,其在兒科人群中的患病率各不相同,發達國家的發病率低于發展中國家。目前,可以使用基于內窺鏡的方法和非侵入性診斷測試(例如尿素呼氣測試和糞便抗原)對幽門螺桿菌進行診斷。目前的臨床指南建議對年輕患者進行內鏡評估,以確定腹痛的根本原因[8]。大多數人的胃中都有幽門螺桿菌,然而由幽門螺桿菌導致的胃潰瘍只在部分群體中發生,這種現象至今不能完全被解釋[9]。此外,胃部的幽門螺桿菌與前文所述的胃潰瘍發生密切相關。在一項關于兒童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發病率的研究中,Kalach等發現10.6%的病例發生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26.7%[10]。在內窺鏡檢查中,454名兒童患有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64名兒童患有潰瘍(12.3%)[11]。這些統計學數據表明幽門螺桿菌與胃潰瘍發生有關,但是其具體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兒童和青少年慢性腹痛的最常見原因是功能性腹痛病(又稱為腹痛相關的功能性胃腸病),大約10%~20%的兒童有功能性腹痛病。對于長期腹痛(≥2個月)、無警示癥狀、體格檢查正常且糞便樣本隱血檢查呈陰性的兒童,可診斷為功能性腹痛。功能性腹痛有時候也被稱為“非器質性腹痛”、“精神性腹痛”或“復發性腹痛”。
對急性腹痛患兒的治療方法應首先對兒童的臨床表現、進食狀況、排泄排遺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在對相應的臨床癥狀和病史進行分析之后,可采取體格檢查、實驗室常規檢查、腹部影像學技術檢查等技術進行排除和確定。然而,對于某些疾病,胃鏡和胃鏡活檢在其確診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急性腹痛兒童,應該進行全面體格檢查。除了腹部體格檢查之外,還應該留意注意咽部紅斑或滲出液和局灶性病變。全面的腹部體格檢查對于某些腹痛劇烈的兒童而言進行較為困難,因此應當詢問兒童腹部疼痛的區域,在檢查時避開。在腹部體格檢查中,腸鳴音的聽診可以幫助臨床醫生了解腹部疼痛的位置。若未聞及腸鳴音,則可指示腸梗阻或腹膜炎;若腸鳴音過于活躍,則可指示腸道阻塞。在腹霞區的髂嵴上方觸診將有助于識別肝臟,脾臟或其他腹部腫塊。此外,接近青春期的女童需要進行盆腔檢查,以評估妊娠并發癥和性傳播感染;而該時期的男童則有必要進行陰囊檢查[12]。
腹痛兒童的常規實驗室檢測應該包括全血細胞計數、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妊娠試驗和尿液分析[13]。其它的實驗室檢測還可能包括肝功能檢查、胰島素、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檢測、性傳播感染病原體檢測(沙眼衣原體,淋病奈瑟菌)以及和糞便微生物檢測(如大腸桿菌和彎曲桿菌,隱孢子蟲,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這些檢測往往需要以患者的病史為依據,選擇性的進行。幽門螺桿菌實驗包括碳13呼氣實驗、血清Hp抗體檢測、糞便Hp抗體檢測等方法。具有快速、準確、無創、相對經濟等優點。
在對兒童進行影像學檢查之前,必須要考慮兒童所能接受的輻射劑量。兒童的輻射劑量取決于其體型,且一次成像過程中的累積效應也應該加以考慮。腹部和骨盆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使兒童暴露于相當大的輻射劑量之下,這可能極大的增加由輻射誘發的實體癌的風險。
盡管目前的成像技術和各種實驗室檢驗已經較為成熟,但內窺鏡檢查技術的地位仍然是無可替代的,在兒科檢查中亦是如此。兒科胃鏡檢查中的技術主要與成人領域中的技術基本相同,但需要特別考慮輕微的解剖學變化。新生兒的食道長約10厘米,直徑約0.5厘米,位于其前面的氣管在胃鏡檢查期間很容易壓縮。胃竇和近端十二指腸的角度也有所變化,在插入直徑為1cm的空十二指腸之前需要更大程度的偏轉。內窺鏡在腹部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都發揮重要作用。胃腸道內窺鏡可用于消化道止血、異物取出、病理活檢取材、治療胃食管反流、胃造口術治療腹腔內器官疾病(如胰腺炎)等。
慢性上消化道炎和或消化性潰瘍在兒童的發病不可忽視,是兒童上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胃鏡檢查可作出較可靠的診斷。胃鏡不僅能直視胃黏膜病變、直接觀察有無膽汁反流、胃蠕動情況等,還可同時行病理檢查,在臨床上常作為慢性腹痛病因診斷的首選手段。胃鏡檢查會給患兒帶來一定的痛苦,因此臨床醫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能夠給患兒帶來一定的痛苦,要求臨床醫師嚴格掌握適應證。凡有長期不規則上腹痛的患兒,應提倡胃鏡檢查及早明確診斷,且該檢查直觀、安全,小兒可以耐受。
兒童腹痛的發生率在急診科所有就診的5~10%之間。急性腹部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闌尾炎,膽絞痛,膽囊炎,憩室炎,腸梗阻,內臟穿孔,胰腺炎,腹膜炎,輸卵管炎,腸系膜腺炎和腎絞痛。內鏡治療,放射介入治療,并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是治療兒童腹痛的重要方法。
兒童腹痛常見原因可分為腹腔內器官病變和非腹腔內器官病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消化道相關疾病。無論是消化道感染引起的消化道炎癥、消化道潰瘍,還是腫塊、局部腫脹、充血導致的消化器官包膜壓迫,都能夠引起腹痛。目前,盡管臨床上治療兒童腹痛的方法日益增多,檢測手段也逐漸豐富,但胃腸道內窺鏡在其中的作用無法替代。內窺鏡能夠直接將局部的狀況通過光纖傳輸至接收器,清晰明顯的觀察到局部病變。然而,胃腸道內窺鏡也有其缺陷,即只能對局部進行觀察,腹腔內的全景還有賴于與CT或者超聲的配合進行觀察。除此之外,胃腸道內窺鏡取材時,手術操作和鏡頭調整必須由兩人操作,這也帶來了一些不便。今后胃鏡的發展仍然有賴于信息傳導技術的發展以及內鏡手術所需器械相關的進一步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