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益 戴樹人(通訊作者)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心血管內科 重慶 402160)
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病率的逐漸提高,經皮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用于恢復患者冠狀動脈血流再灌注,是目前恢復心肌血供、改善預后的最有效手段??鼓委熢诮浧す跔顒用}介入治療中起關鍵作用,但抗凝方案的選擇以及出血、血栓風險的權衡,會嚴重影響介入治療的效果。肝素或比伐蘆定的抗凝方案的選擇爭議仍較多,本文擬對近年的相關研究做一綜述。
ACUITY、HORIZONS-AMI、ISAR-REACT4等3個研究對行PCI的患者進行報道,單用比伐蘆定、肝素+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體拮抗劑(GPI)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比伐蘆定組的明顯降低了出血率,改善了臨床終點事件。但HORIZONS-AMI研究發現,比伐盧定組24小時內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的風險增加[1-3]。這三組研究中均未排除GPI對出血率的影響,且術前抗血小板治療均采用氯吡格雷,而未使用高效P2Y12抑制劑。
EUROMAX研究為了減少比伐蘆定組急性支架血栓事件,在術后低劑量延時注射比伐蘆定(0.25mg/kg/h)4h。結果顯示:在轉運過程中開始使用比伐蘆定,確實改善了30天的臨床結局,減少了嚴重出血,但術后繼續低劑量延時注射比伐蘆定并不能減少急性血栓風險[4]。EUROMAX研究中急性血栓事件再次分析,比伐蘆定組急性血栓事件發生時間都很短,在術后2.3 h左右。采用術后低劑量延時注射比伐蘆定并不能減少血栓風險,而采用高劑量(1.75mg/kg/h)延時注射時,減少了急性血栓事件發生率(與肝素組相近),且并沒有增加出血等風險[5]。這為比伐蘆定的延時注射提供了有利證據。而Tamez H于2017年對HORIZONSAMI中血栓事件再次分析時,指出比伐蘆定組手術時間越短,急性血栓風險越大,而肝素+GPI組卻無這個現象。這可能是因為快速撤銷比伐蘆定后,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的抗血小板功能有限所致[6]。
此后,HEAT-PPCI研究為排除GPI對出血風險的干擾,嚴格控制GPI的使用率(比伐蘆定組:13%,肝素組:15%)。且實驗結果表明:比伐蘆定組并沒有降低出血風險,反而增加了血栓風險,這與既往研究結果截然不同[7]。血小板亞組研究表明肝素和比伐蘆定的抗血小板作用無顯著差異,比伐蘆定延長了血栓形成時間,但增強了最大血栓強度,這可能會導致急性支架內血栓產生[8]。
為解決比伐蘆定的高血栓風險,BRIGHT、MATRIX研究均采用比伐蘆定術后高劑量(1.75mg/kg/h)延時注射。均觀察到更低的出血風險,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再次證實了比伐蘆定術后高劑量延時注射的有效性。并建議橈動脈手術通路較股動脈相比,也能減少出血發生,改善預后[9-11]。
D.Erlinge,E于2017年發布VALIDATE-SWEDEHEART研究結果。入組了6006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肝素組、比伐蘆定組。隨訪180天,發現在病死率、重復心肌梗死或嚴重出血事件方面,比伐蘆定治療和肝素治療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與既往的ACUITY、HORIZONS-AMI、ISAR-REACT研究進行對比,采用高效P2Y12抑制劑后,明顯降低了支架血栓事件的發生,這些還可能與藥物洗脫支架的使用率增加相關,并不能完全歸功于比伐蘆定的效果。而對于出血風險的評估,在選擇動脈通路、減少GPI的使用上已經發生更改,比伐蘆定相比于肝素的優勢也明顯減弱了[12]。
伐蘆定的抗凝作為劑量依賴性,因此凝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活酶時間、凝酶時間和凝時間等凝功能指標隨著劑量的增加呈線性增加。在采PCI的患者中,靜脈推注或者靜脈輸注時,伐蘆定的藥物濃度仍處于較低平;在體外實驗中表明,更濃度的伐蘆定,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膠原誘導的促凝活性和凝酶的產生。這為冠狀動脈內注射比伐蘆定提供了理論基礎[13]。
Alessandro Lupi 等發布系列研究表明,STEMI 患者在PCI術中,冠狀動脈內注射伐盧定并不會增加出血風險,是安全可的。相較于靜脈注射比伐蘆定組或肝素組,降低了術后ST段回落率、肌鈣蛋白及CK-MB峰值、降低了再次PCI的風險,而對于病死率、出血及缺血風險等評估仍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證據[14]。但至少為急診介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抗栓方案選擇提供了新的思路。
PCI技術和圍手術期管理質量不斷提高,但對于抗凝方案的選擇仍存在較大爭議,并不能單純評估肝素與比伐蘆定的優劣性,高效P2Y12抑制劑的出現、新型支架的更新等均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冠狀動脈內注射比伐蘆定可能會是更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