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周向麗 孫潔
(1 保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0)
(2 保定市蓮池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0)
預防接種工作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國家免疫規劃最基本的工作。通過疫苗接種可以提高人群的健康免疫水平,從而阻斷傳染病的發生與發展,達到控制和消除相應的傳染病[1]。為了更好地做好我市城區預防接種工作,結合我市現狀,針對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一探討。
我市城區現設有54個預防接種門診,承擔城區約120萬人的預防接種工作。區級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市衛計委文件要求對城區接種單位進行了區域的劃分。市直16家公立醫院及3家民營具有產科資格的醫院設立了預防接種門診,但只負責在本院出生兒童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接種。
國家衛計委將預防接種工作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項目管理,所有負責預防接種工作的人員和機構都需要衛生行政部門考核驗收合格后方能從事上述工作。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預防接種工作質量,以便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按國家“便民惠民”政策打造城區“十五分鐘就醫圈”。我市城區共有3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了預防接種門診合格驗收開展預防接種工作,具備預防接種工作資質。同時按照《規范》的標準都設置了兒童保健門診,能滿足居民最基本的服務需求。
各區均成立了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專家組,由流行病學、臨床醫學、藥學等專業共64人組成負責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同時,各區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定期進行社區級預防接種工作督導檢查,如每年4次常規運轉、查漏補種及省市要求開展的強化或補充免疫工作等。
我市在確保區級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配置專職免疫規劃人員同時,還對專業人員進行了培訓,以提高業務水平,穩固隊伍。
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區級免疫規劃科均按要求配備電腦及網絡,以內部網絡通道登陸中國免疫規劃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填報常規接種率報表、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個案等工作,“寶貝計劃信息管理系統”記錄預防接種工作的相關數據和資料。各區均建有完整的AFP病例主動監測記錄和旬報報表。根據現場查閱轄區醫院及婦幼保健院內科、兒科的門診日志和住院病例,均未發現漏報現象。
目前,許多預防接種人員身兼數職,崗位職責模糊,且大部分業務水平較低。有數據顯示,我市區級預防接種人員227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者所占百分比為94.71%(非專業或兼職人員較多),中專學歷者占5.29%;初級職稱者達59.03%,中級職稱者32.1 6%,高級職稱者僅占8.81%;還有128人是兼職人員占56.39%。大部分預防接種人員基本是一些不熟悉業務的兼職人員,這使得預防接種人員流動性很強,業務能力普遍較差;同時人員不足制約了接種宣傳與調查、適齡接種兒童摸底等外勤工作的展開,免疫工作難以真正落到實處。
接種單位責任區域的劃分存在跨區、交叉現象。如:一條馬路的兩邊分屬不同的接種單位或是不同的區,由于兒童家長并不知曉接種單位責任區域的劃分到不屬于的接種單位接種疫苗。特別是在兒童入托入學查驗接種證及查漏補種工作中,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往往收效甚微。更有些學校及托幼機構存在不配合和推諉的現象。不僅影響了預防接種工作,而其它基本公共衛生服工作的開展也受到牽制[2]。
在日常接種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這種現象:有些預防接種單位存在對不是本轄區的兒童優先接種二類疫苗而不予以接種一類疫苗現象,因此對預防接種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一類疫苗近效期供應造成疫苗浪費的問題,疫苗事件的出現影響了接種,致使部分疫苗接種率有所降低。
有的接種單位相距太近,致使兒童家長自主選擇認為相距較近服務較好的接種單位,接種單位又無法拒絕給予其預防接種服務,造成接種覆蓋區域重疊,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屬地化管理,預防接種服務可及性低,以至于對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受到影響。
為保證預防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國家衛生部在2005年印發了《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對預防接種服務進行規范化管理。但至今仍有少數預防接種單位因資金或管理等方面原因,使預防接種門診分區不規范、流程不標準等現象存在。城市預防接種單位肩負多種任務的情況下,很難落實規范化預防接種門診[3]。
流動兒童的管理一直是免疫規劃工作需要攻關的難點。大部分流動人口的經濟條件、文化素質、衛生狀況和防病意識較差,給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和管理工作造成極大的困難,成為潛在的傳染病發生隱患地帶。如何切實落實流動兒童預防接種管理和服務,確保流動兒童享有和戶籍兒童同等的預防接種服務,提高流動兒童疫苗接種率和健康水平,成為當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盡管各區設有兒童出生及流動情況月報制度,但流動兒童居無定所,接種地點時常變化,家庭主動接種意識薄弱,加之建卡建證、預約、通知等措施開展困難,管理不到位、協調不合理等情況,使得流動兒童漏卡、漏證、漏種、接種不及時等情況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了疫苗接種率[4]。
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預防接種工作存在很大的優勢。如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十一個項目工作中,第一項就是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在入戶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的同時,我們對0~6歲兒童的預防接種情況也進行了摸底登記,完善了檔案資料。在對慢病人群的管理工作中,我們也可以開展適齡兒童的主動搜索工作。在這一點上,我們填補了社會及綜合性醫院無法完成的上門摸底主動搜索工作的空白,同時也減少了相應的人力與物力資源。在社區衛生服務家庭訪視工作中可以多項合一,也增進了與居民之間的情感溝通,有助于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職能來協助開展工作,激發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服務熱情。結合“家庭醫生進萬家”活動,大力開展上門建檔及摸底活動,可以幫助完善預防接種信息資料,做好預防接種健康教育,提高居民防病意識。幾年來,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因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全面開展,曾與街道及多部門溝通與協作,也建立了一定的紐帶關系,因而更加便利了預防接種工作中上門摸底[5-6]與主動搜索的隨意性,能大大提高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接種率、及時率,從而降低或消除疫苗針對性疾病的發生,為轄區居民的健康做出了努力。
因此,對當前我市城區預防接種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人員匱乏是目前城區預防接種工作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不管是接種宣傳、通知預約、登記體檢、疫苗運輸與保存、信息網絡管理、接種門診的規范化還是人員培訓等工作的開展,都需要人力保障[7]。只有擁有足夠的人員編制,才能避免一人多用,職責模糊的現象,外勤工作也才能真正落實。針對基層防保人員整體素質偏低,人員流動性較大,是直接影響預防接種服務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要設法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培訓力度,以提高防保人員的整體業務能力及素質[8]。主要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①引進。爭取引進一批高學歷、技術精湛、責任心強的專業人員加入到城區防保隊伍中,從而提高現有隊伍的專業水平;②培訓。對優秀職工給予交流深造的機會,以進一步提高其業務水平,培養出高端人才,同時對所有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嚴格持證上崗,并定期開展培訓交流活動。所有職工要調崗,必須征得區衛生行政部門的同意,確保預防接種人員相對穩定;③分流。為保證隊伍的整體質量,將一些基礎差、經培訓水平長時間無明顯上升的人員調離防保崗位[9]。
依據《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及《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規定,按照各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區域,結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實行預防接種屬地化管理原則,簡化程序,消除弊端。設置便利、規范的預防接種門診,建立系統的兒童保健管理體系,使得兒童家長真正做到“保健進社區,大病去醫院”的良好新局面。
第一類疫苗由國家免費供給,公民按照國家規定接種。第二類疫苗尚未納入政府免費供應疫苗品種,由受種者在知情、自愿情況下,自費接種。對前來接種的兒童考慮季節性疾病的危害,要優先接種免費疫苗。接種人員在接種前要爭得家長同意后方能接種二類疫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多是開展免費服務。對疫苗針對性疾病的發生都必須完成完整的入戶個案調查,每年每個季度都是以完成目標任務及質量來考核績效,避免利益驅使的壞風氣滋長。疫苗的運輸和儲存是保證疫苗質量的關鍵環節,應按省→市→區逐級供應。疫苗運輸過程確保冷藏,門診接種操作臺設有小冰箱用于疫苗儲存。定期或不定期對預防接種單位及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及現場考核,并將考核重點落在預防接種工作的薄弱環節,及時糾正不規范行為,從而優化服務質量[10-11]。
加強門診建設。預防接種門診設置,以方便兒童預防接種為原則,合理布局。隨著接種疫苗種類越來越多,以往的標準已經不再適用于目前的情況,建議進行合理化分室、分區,開設規范化接種門診,將優良的人力、財力、物力集中起來,以盡可能地服務更多的群眾,確保區級預防接種工作實現形式標準化、技術規范化、管理科學化[12]。對部分經濟較好地區,可開展數字化接種門診服務體系,為兒童家長提供體檢登記、取號、等候接種、接種、以及留觀一條龍服務。
強化管理,確保流動兒童的預防接種工作。依據《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完善相關制度,加強對預防接種人員的培訓輪次,以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服務意識,增加預防接種工作的責任感,來促進預防接種工作的健康發展。流動兒童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們主動與公安、勞動部門及居委會溝通協調,及時掌握流動兒童的變遷,全面提高流動兒童的預防接種率,為消除免疫空白而努力。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健康教育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健康教育更是對流動人口特別是流動兒童促進健康行為、增強保健意識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加強流動兒童的健康教育,是一項持久的社會工程,以社區為基礎的多部門配合才能強化健康促進此項工程。同時,應針對流動人員特點,在流動兒童集散地利用宣傳單、宣傳欄、短會、專題講座以及電視、電臺、手機短信等向流動人口提供兒童免疫預防接種等方面的宣傳和咨詢,使之能夠及時掌握相關知識,轉變健康觀念,主動而自覺地接受兒童免疫接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