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夏文婷
(大理市第一人民醫院磁共振室 云南 大理 671000)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是指肩峰下關節由于解剖結構或動力學原因在肩的上舉、外展運動中,因肩峰下組織發生撞擊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它的癥狀最主要就是肩關節疼痛,常為慢性鈍痛;同時由于疼痛而使肩關節活動受限,患臂上舉時出現疼痛,即為撞擊實驗陽性;可感覺上肢無力,查體時有肌力減弱;在進行肩關節被動活動的時候,有可能會聽到異響。解剖結構原因指岡上肌出口部因骨或軟組織結構異常,造成出口部狹窄而發生撞擊征;動力學原因主要指肩關節穩定性結構破壞或動力裝置失衡而導致的肩峰下撞擊征。肩峰外側端形態異常骨贅形成、肱骨大結節的骨贅形成及肩鎖關節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導致肩峰-肱骨頭間距減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結構的擠壓與撞擊,反復的擠壓及撞擊滑囊肌腱發生損傷、退變,乃至發生肌腱斷裂。筆者分析了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經臨床診斷為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的MRI征象并評價其診斷價值。
24例患者中,男20例,女4例,年齡29~72歲,平均50.8歲。全部病例均無明顯外傷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和關節活動受限為主要癥狀,經臨床診斷與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癥狀吻合。
采用Siemens Essenza 1.5T磁共振機,肩關節專用線圈,行斜冠狀位T1WI、T2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斜矢狀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橫斷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對岡上肌出口,岡上肌肌腱,肩鎖關節情況及肩關節其他構成骨、關節、肌腱、韌帶、肌肉軟組織進行全面觀察。進行肩關節的MRI掃描時,首先去除患者的金屬異物,使用肩關節專業線圈,仰臥位,頭先進,患側上臂置于身體一側,選擇中立位。斜冠狀位定位時,以肱骨頭為FOV中心平行于岡上肌長軸并平行于肱骨長軸,在FOV內側添加飽和帶,用于屏蔽肺呼吸造成的生理性運動。斜矢狀位定位時,以肱骨頭為FOV中心,垂直于岡上肌長軸并平行于肱骨長軸,在FOV內側添加飽和帶,用于屏蔽肺呼吸造成的生理性運動。橫斷位定位時,掃描平面平行于岡上肌,從肩鎖關節水平向下,根據病變大小調節掃描范圍,可以旋轉角度,在FOV內側添加飽和帶,用于屏蔽肺呼吸造成的生理性運動。在各個掃描序列中,對有病變的部位根據情況進行薄層掃描。
其中岡上肌損傷24例,肩鎖關節膨大22例,肩鎖關節骨質水腫20例,肩鎖關節周緣積液4例,合并肱二頭肌肌腱損傷4例,肱骨頭骨質水腫2例。
骨骼肌肉系統的各種組織有不同的馳豫參數和質子密度,MRI圖像具有良好的天然對比,能很好的顯示骨、關節和軟組織的解剖形態,加之其各種方向的切面圖像,能顯示X線照片甚至CT不能顯示或顯示不佳的一些組織和結構如關節軟骨、關節囊內外韌帶、椎間盤和骨髓等[1]。肩關節造影由于是有創檢查,目前使用較少。本組病例中,X線及CT檢查雖然可以明確肩關節諸骨形態、岡上肌肌腱出口狹窄情況,但骨質水腫、肌腱損傷及軟組織損傷等情況只能依靠MRI檢查才能夠得到較準確的判斷。對于肩關節撞擊綜合征來說,肩鎖關節骨質增生及肱骨頭骨質增生情況依靠X線及CT能夠得到診斷,但骨質水腫情況、岡上肌肌腱及其他肌腱及韌帶損傷情況、肌肉軟組織損傷情況、積液多少則必須由MRI來進行診斷。
岡上肌肌腱是肩袖的主要組成部分,肩袖是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及肌腱共同構成。肩袖的受累肌腱不連續、收縮,撕裂處在T2WI上為高信號[2]。本組病例中,24例均出現岡上肌肌腱長T2信號改變,部分患者可見岡上肌肌腱不完全斷裂。22例患者可見肩鎖關節增生膨大、骨贅形成、關節面欠規整、關節間隙寬窄不一。MRI能清晰顯示骨質水腫,水腫區骨質呈長T2信號改變,脂肪抑制序列上表現為高信號,本組病例中,20例患者可見肩鎖關節骨質呈水腫表現。MRI能清晰顯示長T2信號積液,本組病例中,4例患者在肩鎖關節周緣可見片狀積液。此組病例中,4例合并有肱二頭肌損傷,2例伴肱骨頭骨質水腫。
磁共振成像檢查以其分辨率高、成像范圍全面等優點開始被大力應用于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成像診斷中[3]。經本組研究發現,對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進行磁共振檢查,可有效明確岡上肌損傷情況、肩鎖關節情況、積液及軟組織損傷情況等,為臨床提供更為精細的診斷。綜上所述,磁共振檢查在肩關節撞擊綜合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價值,臨床上X線及CT檢查均無明顯陽性發現的肩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患者,磁共振能夠提供更為有效的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