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霞
(青海省中醫院檢驗科 青海 西寧 810000)
乙肝五項檢測主要檢測(HBV-M)乙肝病毒血清學標志物,對乙肝患者的病情診斷、病情分析、治療等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判斷是否具有傳染性,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及傳播。以往臨床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乙肝五項進行定性檢測,臨床應用過程中,操作復雜,具有較低的靈敏度,不利于臨床更好的應用。當前,檢測技術不斷發展,臨床廣泛應用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檢測法(CMIA),具有重復性好、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等特點。下文將主要探究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檢測法的應用,從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選取我院2018年1月-12月接收的78例體檢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男46例,女32例;年齡28~82歲,平均年齡(53.46±1.53)歲;采集血樣前,保證患者空腹,采取靜脈血樣5ml,3000r/min對血清進行分離,保持離心10min,將血清冷藏在4°C環境下進行保存。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并無顯著差異(P>0.05),各項數據可以進行對比。
本次檢測使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配合乙肝病毒試劑盒,將臨界值設置為0.05U/ml,對乙肝五項標志物進行定量檢測。本院對78例患者采集的血清進行檢測,根據儀器的各項操作要求以及試劑盒的各項說明, 嚴格按照各項事宜進行檢測,確保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檢測順利進行。相關人員對每天的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匯總,使其可以得到正確的指標。指標包括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b(乙型肝炎病毒e抗體)、HBc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陽性率[1]。
觀察乙肝五項指標陽性率。
觀察乙肝五項陽性模式分比率。
GMIA對乙肝五項指標進行檢測,陽性率分別為HBsAg12例(15.38%)、HBsAb31例(39.74%)、HBeAg6例(7.69%)、HBeAb21例(26.92%)、HBcAb28例(35.89%)。根據數據顯示,HBsAb呈陽性率最高,HBeAg呈陰性率最低。
78例患者乙肝主要表現模式有9種常見模式,以及少見模式,常見模式主要以五項全陰、一四五、一三五、二四五、二五、五、二為主,主要占總比例97.43%(76/78);少見模式為三四五、一二四五、一二三五,主要占總比例2.56%(2/78)。本次五項全陰者占總比例15.38%(12/78),五項血清標志物呈陽性者占總比例82.05%(64/78)。
當前,CMIA檢測法不斷發展,以封閉式及全自動化等操作,配合相應試劑,可以有效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該檢測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準確性高、特異性強,可以對乙型肝炎五項進行快速檢測。CMIA檢測法可以利用電化學發光技術,生物親和素技術以及磁性微粒包被技術,有效降低假陰性,提高靈敏度,可以確保臨床用血的準確性與安全性。
乙肝重病毒感染體在各個不同時期會出現不同的血清標志物模式,通過CMIA檢測法,主要表現為18種模式,主要包括9種常見模式以及9種少見模式,這和以往臨床常用的ELISA法報道的結果模式相比較,明顯減少,究其原因,可能是ELISA法靈敏度偏低,在具體應用實踐中需數次手工加樣和洗板,故而檢測結果的精確度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針對處于臨界值的低濃度樣本重復性更差,增加了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的出現率,以致出現了臨床上不熟知的模式。而CMIA在應用過程中能實現智能化,在穩定性、重復性與變異性等諸多方面均占據優勢。在乙肝病毒感染中,HBsAg為主要的直接證據。因此,臨床在檢測乙肝五項過程中,廣泛應用CMIA檢測法,可以有效提升臨床診斷準確性,減少疾病的發生[2]。
在本次研究中,9個常見模式中以五項全陰、一四五、一三五、二四五、二五、五、二為主,其中“全陰”模式占15.38%,經調查分析后,發現該部分群體未感染過HBV,也未曾注射過乙型肝炎疫苗,屬于乙肝易感人群,更應加強預防“二”模式中的人群有保護性中和抗體,可能和接種乙肝疫苗存在相關性,可以結合CMIA的定量檢測結果及時予以加強免疫;“五”模式是HBV感染后的主要標識,容易檢出而不具有保護性,可以維持數年“二四五”和“二五”模式均被認為是恢復期模式。“一四五”模式實質上就是“小三陽”,該類患者體中HBV復制及傳染性均有不斷弱化的趨勢,這提示病情好轉或是病毒攜帶者。少見模式為三四五、一二四五、一二三五。在以上模式中,HBsAg與HBsAb同時出現,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HBsAg形成的抗體親和性差,或存有乙型肝炎病毒變異情況,進而形成了亞型存在差異性的感染。
綜上所述,CMIA檢測法可以快速檢測乙肝五項,具有重復性好、靈敏度高、準確性強,有效降低少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漏檢率,為當前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