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曉怡,張路遙,宮 霞,崔琳琳,唐立偉
(上海商學院酒店管理學院食品系,上海 200235)
隨著我國世界經濟貿易地位的迅速提高,社會亟需具備國際化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應擔負起培養全球一體化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課程國際化勢必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研究的焦點問題。
英語作為世界語言,是一種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全英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用英語順暢學習和交流專業知識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赴海外留學深造的適應性,高等教育對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英語語言交流能力、推動教育國際化進程有著重要的責任[1]。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已開設有全英課程[2],上海為建設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出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語課程建設的具體要求,在優秀原版教材使用、英語全程授課、制作英文課件、批閱英文作業等方面進行了相關規定。然而,相對于這種直接的英語教學要求,更深入研究海外課堂的教學內涵,領悟其中的教學思維模式,才能擺脫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簡單模擬。因此,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仍然任重而道遠,對全英教學的理解及方式方法還在摸索階段,仍需每一位專業教師身體力行地實踐探索和研究[3-4]。
學校確立“以商立校,應用為本”的建設方向,強調教育在學生應用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中的體現。以食品專業為例,通過剖析海外高校與學校食品專業教學在課程設置、課程教學理念、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差異,提出食品專業在全英課程建設方面的努力方向,為我國全英課程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基礎。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等院校使用外國教材的數量逐年增加,對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全英課程,所用的教材都是原版英文教材,教師課堂授課也采用全英文,僅在個別重點字句上會給出中文翻譯。原版英文教材使用對象原是英語為母語的大學生,因此,從我國實際教學過程的發現,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存在學習困難,而已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由于接觸大量專業詞匯,也一樣存在聽讀方面的困難[5-6]。如學校“食品工藝學”Food Technology課程為專業必修課,采用國內外高校普遍使用的費洛斯(P J Fellows,英國) 主編的《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Fourth Edition)》為教學教材,該教材內容豐富、知識面廣,除了大量食品原料和加工基本技術,還涉及到流變學與質地、柵欄技術、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神經網絡等食品機械、食品工程、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知識,要求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實現用英語互動是困難的。因此,不通過課前課后充分的自主學習,很難跟上課堂教學進度。
為了推動學生課外學習的主動性,并切實指導學生有效學習,課程采用布置課后作業、小論文、課堂專題演講、案例分析等方式,要求課前預習專業詞匯及內容,并多方面推薦供學生參考的英文網站和資料,包括歐美政府、行業協會相關網站,如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美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y(IFT),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歐洲委員會等。同時,為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開闊視野,推薦學生觀看Discovery頻道的節目How it's Made,加拿大Cineflix出品的節目Food Factory等紀錄片作為知識面的補充,提高學生專業英語聽讀能力。通過大量課外資料的補充,促進學生大量接觸和勤加練習專業英語,以適應課堂教學節奏。
國家和地方高度重視高校教師培養,承擔全英授課的教師或獲得海外高校學歷,或具備1年以上的海外學習經歷,教師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教學中只注重語言技巧,忽視語言文化,對西方文化了解甚微,也是很難實現真正全英文建設的。如在“Food Technology”課程中談到Raw Milk,這里指的是生牛奶——未經任何加工和熱處理的牛奶,可能帶有各種微生物。美國部分州允許或有條件允許出售生牛奶(如在紐約州出售生奶的奶場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25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出售未消毒鮮奶是被法律禁止的,而我國《乳與乳制品衛生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生牛奶不能直接上市。又如美國鮮雞蛋包裝盒上標有的生產日期信息以朱莉安日Julian Date表示,是按年計數,例如174表示從2018年1月1日開始計算,包裝日期為第174天。所以,在全英文教程建設過程中,教師應該提高的不僅僅是英語水平,更要不斷豐富教程內容,多方面了解各國的人文因素,帶領學生理解不同國家在專業上的發展特色。
全英文授課雖以優秀國外原版教材為基礎,但是由于國情不同,在技術、研發、管理、傳統制作工藝和專業知識等方面,是忽略中國現有的技術文化的。對于這種與中國科技發展現狀的不貼合之處,應做充分補充。例如,食品標準與法規Foo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課程涉及WTO/TBT協定、WTO/SPS協定、良好操作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衛生標準操作程序(SSOP)等,在闡述這些國際通用法規法典的同時,應強調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其特點。歐美國家較少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因此著重食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現階段必須強調政府監管,且涉及到我國的監管體制、職能定位等問題,無從借鑒外國模式。由此,課程應針對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問題進行充分補充,可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查閱各國監管機構設置及其職能,探討我國的解決途徑和長效監管模式。
就課程設置而言,以食品專業為例,除了較相似的專業課,美國康奈爾大學提供了更多的相關課程,如“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創業精神”(3學分)、“食品品牌探討”(6學分)、“食物商品學”(3學分)、“乳制品市場和政策”(3學分),另有商科類課程以供選修,如“財務會計”“財務決策”“營銷管理”“消費者行為”“組織機構的管理和領導”“人力資源管理”“管理操作”(均為3學分)。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如果要選修“Food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課程,則要求已修完的前置課程為“市場學”“技術經濟學”“食品工藝學”“食品技術原理”。
依托學校強大的商科背景,食品專業開設有“食品物流學”“商品學”“財務管理”等課程,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食品專業學生在商科類知識方面的不足,為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提供了較好的知識儲備,因此學生多年來屢次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國家級項目。但對比海外高校,我國高校的人文和商科類課程的開設還不夠充分、選擇度低,應參考海外高校的成熟經驗,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拓展專業以外的通識知識。
以賓夕法尼亞大學“食品產品開發(Food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課程為例,其授課計劃中提出“創造環境,啟勵學習”,即創造產品開發的虛擬——真實環境,自主學習產品開發的理論和方法,培養創新和創業意識。通過學習課程,學生將有能力圍繞一個實際的產品撰寫產品設計計劃書,并以此作為評定成績的依據,學校為其學生產品設計建設有中試基地或車間。
專業緊跟最新教育理念,在課程建設中落實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通過上海地方本科院校“085”內涵建設及央財建設項目建設“創新性休閑食品研發及商業運營校內實踐中心”項目,為Food Technology課程配備專項烘焙操作間和餐廳,可支持食品專業學生以全仿真商業模式建設及運營管理。硬件水平的提高大大拓展了授課深度和廣大,滿足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的需求。
注重學生素養,加強通向成功的基本技巧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是各國貫穿在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根本。在美國IFT,其評判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就是學生獲得的能力,“通向成功的基本技巧”是重要能力之一,包括交流技巧(包括口語、寫作、交流、傾聽、面試等)、批判性思維/問題的解決技巧(包括創造力、智謀、科學、推理、分析、思考等)、職業化的技巧(包括道德、誠信、對多樣性的尊重)、終身學習的技巧、互動技巧(包括團隊工作、指導、領導、人際網、人際交往技巧等)、信息獲取技巧(包括書面和電子檢索、數據庫、網絡等)、組織技巧(包括時間管理、項目管理等)。這些基本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相關課程的開設和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上述技巧的訓練。
以美國佐治亞大學New Food Product Development課程為例,學生組建的產品開發團隊由以下成員組建:項目負責人兼任會計師、市場營銷師、產品技術工程師、信息與產權工程師。教師提示學生在團隊合作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以下問題:對項目計劃意見不一致,缺乏責任感、互相依賴,專業技巧過時或缺少專業技巧,獎勵和激勵手段不充分,對于工作缺乏挑戰精神,缺少始終如一的努力,小組內外交流不充分,害怕失敗,潛在的懲罰,害怕評審,不信任,保護主義,過多依賴指導,主動爭取指導不夠,抱怨資源不充分,抵制變化。要求學生在團隊中出現這些問題時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這些做法將上述“通向成功的基本技巧”的訓練在課程中充分展開,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學生通過相互學習和溝通,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其中獲得的感受讓人受益匪淺。
食品專業Food Technology課程中也開展學生團隊合作項目,并以此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比賽,但我國學生成長過程一直習慣于聽從教師指導,如何讓團隊接受個人意見和分工協作等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作為教師往往不得不參與協調和指揮學生團隊,學生更多的是執行指導教師的要求,聽從安排,學生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個人成功技巧并沒有獲得充分鍛煉,如何學習海外高校“淡化導師制”的教學理念,改變這種教師為主導現狀,值得思考。
全英文教程建設對于提高我國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交流能力至關重要,為國家技術進步提供了保障。采用原版英語教材是與全球先進技術、知識理念接軌共融的有效途徑。但實現全英授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系列問題[7-8]。教學不應由于全英授課而變得更加艱深晦澀,通過不斷的經驗總結,正確全面地領悟全英教學的精髓,以期達到打開闊視野、兼學并蓄的效果。
雖然在國家的大力培育下,我國高校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英文授課能力較之前有大幅提升,但專業知識豐富的同時,也需要了解世界的人文精神,以帶給學生不同風格的知識和理念。同時也要把握中國特色,依托英文原版教材但不能照章宣讀而脫離國情,應及時補充我國社會和行業亟需的專業知識。其次,要充分理解學生的全英課程學習難度,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學生的課外練習,提高學生課余自主學習興趣,督促學生勤學多練。
此外,深刻剖析海外高校的授課模式,領會其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方式方法,加強專業課程以外的人文和商科類課程的開設,更多地以學生項目團隊的形式推動其創新創業的參與度,并為實踐搭建服務性平臺,將學生的熱情和想法落到實處,這些舉措將有效實現創新創業啟蒙和推動。
然而,在課程中逐步訓練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終身學習、互動等通向成功的基本技巧,是被當下教學評價體系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改善我國學生對教師知識傳授及專業研究指導的過分依賴,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的團隊合作精神亟待探討。
總之,通過分析海外高校課堂教學的創新教育理念,提出我國全英教學在教學內容上應依托優質原版教材;注重不同國家人文風格解讀,并補充特定知識點,以貼合我國國情;加強學生課外英文練習,以提高全英授課效果。同時提出增加人文商科類創業基礎課程,推進學生項目團隊以加強創新創業素質培養,建立以學生能力取得為評判標準的教育價值觀。這些教學改革措施,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專業全英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