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平,李林芳
(湖北工程學院建筑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小城鎮景觀是20世紀中葉之后興起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的Kevin Lynch提出來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小城鎮建設開始呈現出大規模、高速度的發展趨勢,旅游市場帶來的豐厚回報使得上至政府下至平民百姓等各層次的投資主體都來開發建設旅游區、風景區等[1]。在各種急功近利的誘惑下,富含人文情趣的傳統街區被無情推平,民俗的風情被經濟浪潮沖散,歷史痕跡也在歲月流逝間被悄悄抹去,傳統逐漸走向失落。缺乏地域性、民族性,追逐時代的潮流,失去自己的特色,成了現代小城鎮建設的通病。只有重新審視傳統、尋求特色、創造具有特色的小城鎮景觀環境,發掘其核心競爭力,才能吸引人們到小城鎮安居置業,實現旅游型小城鎮長遠發展。
雙橋古鎮位于湖北省大悟縣,距離大悟縣城約7 km,距離孝感市區約90 km,京珠高速和京廣線擦境而過。古鎮西依界山,峻嶺層巒,東臨澴水,沃野良田。古鎮南北原本各有一橋,故得名“雙橋”。
雙橋古鎮位于北進中原南入楚的古道上,在南北朝時已經形成村落,清朝光緒年間,古街基本定型。古鎮東側的澴河恰好能夠行船,憑借水陸交通優勢,雙橋古鎮很早就形成市集,河邊碼頭多達4個,并有雙日為集的習俗[2]。1931年,紅四方面軍曾在此與國民黨軍隊激戰,取得雙橋鎮大捷。
因驛而生、因水而興、因街而古,是雙橋古鎮留給后人的基本面貌。古鎮現存古街道長約350 m,保留了青石板街面,向東延伸了三條小巷通向河邊。街道兩側房屋林立,包括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排門店面和一座西洋風格的基督教堂,建筑兼顧商貿、居住、聚會等功能,保存較為完整。2017年雙橋古鎮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分析道路布局是了解場地形成原因、現狀特點、景觀特色的重要一環。從外部、內部、細部對道路布局進行分析,可以對場地的區位優勢、發展機遇、空間格局、節點特色進行通盤把握,能夠快速獲取場地的區域差異性特征。
2.1.1 驛道優勢 自古北進中原南入楚有三條古道,分別經過武勝關、平靖關、九里關(合稱“義陽三關”,信陽古稱“義陽”),而雙橋古鎮恰在通過九里關的古道上。根據記載,孫武伐楚的柏舉之戰、忽必烈南下荊襄都曾經過此地。古驛道帶來的人流,給沿途的小河溪(今孝昌縣小河鎮)、二郎店(今大悟縣城)、雙橋鎮、三里城(今大悟縣三里城鎮)等地帶來巨大的發展優勢,為其逐漸發展成集鎮奠定了基礎。
2.1.2 水運機遇 古鎮旁邊的澴河與古驛道走勢大略相同,水量充沛,適合行船,下游更與長江相連。由于水運便捷,為大量的貨物流通提供了機遇,到了清朝中后期,雙橋已經發展為一個大集鎮。本地的木材、染布、米糧通過澴河輸送到長江兩岸,換回更多的貨物,基督教也在此時傳入雙橋古鎮。驛道北經九里關入河南,水路南經孝感市下漢口,雙橋古鎮位于溝通南北的動脈上,與處于東西邊大山隔絕的其他村落相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2.1.3 街道格局 古鎮內部道路由驛道主街道和三條小巷構成。主街道與驛道平行,長約350 m,寬約5 m,由青石板鋪成,沿用至今,光亮如鏡,還能依稀辨認出車轍軋過的痕跡,古樸自然,頗有意趣。街道兩側是緊湊的連山脊建筑,靠街一側是店鋪,店鋪后面是居住的房屋。街道南北端原本各有一個大門,夜晚可以關閉,以防止盜賊。南北大門外各有一橋連接對岸,現已不存,只在北端新建了一座多孔橋。
2.1.4 巷道特色 街道向河邊延伸出三條巷道,與街道形成“E”字形骨架[2]。 巷道較窄,也設置了門,可以關閉。巷道由石板鋪成,靠岸處鋪成臺階,通常會有拐彎。巷道利用有限地段,聯系不同道路空間,達到便捷交通的目的。巷道兩側不同的墻體質地、腳下各色的拼接石塊、頭頂四節變化的植物景觀、巷道轉折帶來的遐想,以及溝通未知空間帶來的神秘感,往往能給人意外之喜,使得特有的狹窄小巷空間成為最有意思的空間形式之一。巷道與河邊相接的地方還保留有青石階,撲面而來的歲月風雨消磨之氣令人印象深刻,兩側變化的墻體高度、材質,往往會給經過的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山水骨架是宏觀層面的景觀特色,能體現出場地的自然風貌。雙橋古鎮西北方向是巍峨的界山,東南方向是澴河,古鎮選址于凸岸。這種背山面水的格局,屬于風水中常見的“金帶環抱”[3]。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澴河流經雙橋古鎮處拐了一個彎,根據彎道動力學原理,在洪澇之時,湍急的水流會沖擊東岸,而西岸碼頭則相對安全,這為商貿航運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而西北高東南低的山水骨架,則讓古鎮有了充足的光照,更利于人們的生活和貨物的保存。
雙橋古鎮的選址充分考慮了自然地貌,將山體、水體、光照等因素都最大程度利用,為集鎮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前提,體現了古人卓絕的智慧。
建筑構筑是文化基因的外在體現,是古街景觀特色的核心。雙橋古鎮以街道為主干,除了一幢西洋風格的基督教堂外,其他的建筑以徽派風格為主,在街道兩邊依次排開,大多數建筑由馬頭墻、排門、挑檐和天井等構成,能很好地結合商貿和居住兩大功能。
2.3.1 馬頭墻 也稱“防火墻”,徽派(贛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常見樣式有“金印式”和“朝天式”,寓意“讀書拜官”,受人喜愛。由于建筑密集,在一家發生火災時,可以有效阻隔火勢,防止其他商鋪被燒毀。馬頭墻青磚黑瓦,起伏錯落,當其大量出現時,富有層次感和韻律美,極具氣勢。
2.3.2 排門 也稱“聯排木板門”,是商鋪的門面,一般由約5 cm厚的木板組裝而成,拆卸極為方便,白天打開可以做生意,晚上裝上能夠防盜。這種排門結構常為兩層,底層可以全部打開,擴大店面寬度,上層有設有窗戶通風,一般都有精美的雕花紋飾,里面可以儲藏貨物。排門結構與商貿需求是對應的[4]。
2.3.3 挑檐 靠街的店面一般都有挑檐,可以形成一條避雨廊,供來往商客行人避雨,體現出人性關懷。更重要的是,挑檐結構可以防止雨水直接淋在排門上,造成木質受潮腐壞,是人們延長建筑使用壽命的措施之一。
2.3.4 天井 天井結構普遍存在于古鎮多進院落內部,“四水歸堂”有聚財的寓意,符合商人們的美好祈愿。這是密集的連體建筑解決排水、采光、通風等問題的常見方法。
文化是景觀特色旅游小城鎮景觀特色的命脈。雙橋古鎮的文化具有明顯的多元性,農耕文化、宗族文化、宗教文化、集市文化、紅色文化等不同文化交相輝映,使這里的文化底蘊格外深厚。
2.4.1 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通過農業耕種創造和積累的、與農業社會有關的物質文化精神的總和[5]。雙橋古鎮隔河東望,是沃野良田,阡陌縱橫,西臨高大的界山,丘岡起伏,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地居民憑借勤勞的雙手,世代耕織樵采,獲得勞動果實。米糧、木材和染布等成為當地的盛產之物。此外,雙橋古鎮至今流傳著“燈首人”的習俗,即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由當地居民推舉“燈首人”,組織舉辦舞龍燈的活動,這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農耕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景觀風貌有著獨特的意義。
2.4.2 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是農村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層面,起源于血緣傳統、身份族群和社會綱常[6]。雙橋古鎮最早是劉氏人家定居,古街北門外原有劉氏祠堂,是劉氏族人聚會、議事之所,在文革時期被毀。古街中部還保存了劉氏族長屋,是古鎮進深最大的房子,對古鎮建筑布局有著重要作用。
2.4.3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以宗教信仰體系為核心的特殊的精神文化,是人類文化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7]。雙橋古鎮一度是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傳播地。據村里老人介紹,古街南端原有一座觀音廟,每到端午前后都會舉辦盛大的廟會,四方香客信徒云集,上香許愿,后來被毀。當地居民在舊址上新建了一座靈官小廟,供奉道教的護法尊神靈官。古街中部有一座西洋教堂,傳教士帶領信徒做禮拜。
2.4.4 集市文化 集市是舊時農村地區貿易、集會和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它發揮著重要的商業、娛樂、飲食、社交等功能,形成了非常豐富的民俗文化[8]。雙橋古鎮在鼎盛時期有4個碼頭,船只車輛往來不息,貨物流轉人聲鼎沸,形成了雙日為集的習俗。雙橋古鎮的主干道本就是一條商業街,至今能辨認出不少商業老字號的招牌。
2.4.5 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改革、建設過程中沉淀形成的先進文化[9]。雙橋古鎮舊時屬于鄂豫邊區,革命先烈在這里留下了英勇事跡。1931年,紅四方面軍全殲國民黨第34師俘獲官兵5 000余人,許繼慎曾率部直接攻入雙橋鎮,搗毀敵人指揮部,史稱“雙橋鎮大捷”。充分挖掘當地紅色文,對于塑造景觀特色、推動旅游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對植物的保留是古鎮最大的寬容,也是其特色所在。以鄉土植物為主,主要有巷院間的泡桐、苦楝、洋槐、烏桕,街口的英國梧桐和河邊的楓楊等。春天開花時,泡桐藍花映青瓦、苦楝紫花壓粉墻、洋槐白花掛烏檐,各占風情,素雅可愛,與古鎮氛圍很協調,體現出東方人所特有的審美。古鎮中植物種類不多,卻能與建筑結合,訴說著歲月的變遷。
一靜一動。建筑是靜態的,雪飛霜降,巋然不動,植物則是動態的,風起而動,雨落而鳴,能給人帶來更加豐富的感受。
一剛一柔。建筑往往是硬線條,剛直硬朗,而植物的輪廓則會更加柔和舒朗,二者交織形成的天際線更有變化的韻味。
一枯一榮。建筑的墻面呆板缺乏變化,而植物則會隨著季節更迭發芽、開花、結果、落葉,訴說著時令的變化,時光的流逝。一枯一榮,暗含禪機。
雙橋古鎮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多元的文化形式,這些內容對古鎮景觀特色的形成有著決定性作用。古鎮受孝感北部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影響,與山、水、田、林、路形成和諧的共生關系,與農耕、宗族、宗教、集市、紅色等文化融為一爐,這讓古鎮具備了獨特的景觀風貌,具有很高的辨識度,能在旅游型小城鎮中獨樹一幟。雙橋古鎮的發展很好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古鎮今日的景觀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