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明
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甘肅 蘭州 73003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當前最緊迫、最艱巨的政治任務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內在要求和具體行動。脫貧攻堅目標,主要是到2020年深度貧困地區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就我省來講,是相對資源匱乏、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信息相對閉塞的深度貧困地區,只有牢牢抓住產業發展這個根本,才能確保農民穩定增收,才能為按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打牢堅實基礎。
毛井鎮位于環縣西北部,距縣城76km,距慶陽市西峰區229km,是全省確定的40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轄13個行政村75個村民小組,4 638戶1.66萬人。總土地面積632km2,實有耕地面積28.1萬畝,其中梯田9.2萬畝,人均5.5畝。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540元,其中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3 784元。全鎮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 093戶8 964人,截至2018年底,下剩貧困戶825戶3 366人,貧困發生率為20.35%。全鎮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屬純山區半農半牧區,農民素有“勤稼穡、廣畜牧”的經營傳統。地形主要由長梁和梁間平坦而寬闊的掌地組成,境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平均海拔1 800m,年均氣溫6.3~8.2℃,無霜期130d左右,年均降雨量300mm左右。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石灰巖儲存量達1 000多萬t,年產600萬t的錢陽山煤礦正在報批中,華電毛井一期40萬kW風電場已建成并網發電,二期20萬kW風電場計劃于2019年開工建設。
毛井鎮發展富民產業的“短板”突出的有以下四個方面。
毛井鎮位于環縣西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海拔高,降雨量少,氣候高寒干旱,晝夜溫差大,土壤沙化嚴重,災害性天氣頻繁。環固公路(環縣至固原)雖穿境而過,但設計標準低、年久失修、路基損壞嚴重,已不能支撐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目前全鎮還有50個村民小組不通硬化路、36個村民小組不通砂礫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交通不便,群眾出行難。
地理位置偏安一隅,境內山大溝深,有11個村民小組不通3G網絡,群眾了解外界渠道不暢,信息閉塞。群眾居住分散,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少,同一村民小組有的戶與戶之間距離達10km之遠,群眾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2年,文盲、半文盲群眾較多,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受惡劣自然條件影響,大部分群眾養成了“家有存糧萬石、從不賣錢變現”的習慣,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較強,缺乏商品經濟意識,參與市場經營的觀念淡薄。
毛井鎮人均耕地17畝。長期以來,群眾習慣“樣樣種一些、收成碰運氣”,種得多、種得雜,經常是“種了一撂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生產方式相對落后,家庭分散經營的方式占主體地位,缺乏有優勢、有規模的主導產業。截至2017年底,全鎮沒有引進一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起步晚、發育程度低,已成立的21家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絕大多數為“空殼社”,沒有發揮橋梁紐帶、組織群眾的作用,全鎮缺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種養殖結構的引領力量。
不少群眾把脫貧和發展的希望寄托于國家政策傾斜一點、項目資金給上一些、發達地區幫上一把,“蹲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吃偏飯”脫貧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普遍心理預期。人人哭窮,人人爭當貧困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主動脫貧奔小康意識不強。村干部整體能力素質不高,全鎮13個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平均年齡48.5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1人,致富帶頭人僅有5人。視野不夠開闊,干事創業勁頭不足,小富即安、小成即滿,帶領群眾發展富民產業的思路不寬、點子不多、能力不夠,大多守攤子、混日子,得過且過。
對毛井鎮而言,發展富民產業有以下四個比較優勢。
毛井鎮總面積632km2,屬于半農半牧區,荒山(草場)面積63.55萬畝,牧草存量4.4萬畝,發展畜牧養殖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全鎮羊只存欄量5.9萬只,全省聞名的環縣羊羔肉尤以毛井鎮的羊肉品質好、口感佳而受周邊市場歡迎。這幾年,隨著退耕還林(草)項目實施,草山面積穩步擴大,加之小流域環境改善,降雨量較往年有所增加,飼草長勢越來越好。同時,縣鄉政府大力推廣種植大燕麥草、苜蓿等人工飼草,為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奠定了基礎。
毛井鎮距縣城76km,西北與寧夏固原市和吳忠市接壤,是環縣西北部的“旱碼頭”。在環縣西北5個鄉鎮中商貿流通相對較為發達,是環固公路上的重要補給點,歷來是周邊回族商販販賣羊只的重要集散地,毛井鎮羊畜交易市場年成交量4萬余只,歷史上黃寨柯、大戶掌兩村就是往來客商休息、物資補給的驛站。街道常住人口0.59萬人,僅以經營羊肉為主的小餐館就有29家,住宿旅社9家。中國華電集團10萬千瓦風電生產基地和341國道項目部生活基地都在毛井鎮,客觀上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因地處陜甘寧革命老區,中央、省委都出臺了一系列傾斜優惠政策,政策疊加優勢明顯。比如,中辦國辦《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優先安排貧困老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任務”“推進老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等等。省委省政府出臺的《甘肅省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意見》,明確重點發展六大特色產業,在隴東布局優先發展壯大牛羊產業。省里每年為深度貧困鄉鎮安排1 00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支持發展富民產業,這些都為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帶來了堅實的政策和資金項目支撐。
根據中央統一安排,天津市南開區、中國化工集團對口幫扶環縣,在項目資金、勞務輸轉、干部教育培訓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省里安排省委組織部、省畜牧獸醫局等4家省直單位對毛井鎮13個村實現幫扶全覆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1月,省直各幫扶單位累計協調幫扶項目90個,幫扶資金2 700多萬元,幫辦實事110多件,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 159多人次。圍繞壯大羊、草、糧特色富民產業,協調引進中國農科院和正大集團、慶陽偉赫乳業公司、德華公司等大型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產業培育,推動了毛井鎮富民產業向市場化、規模化、集約化轉變。
大力發展特色富民產業,著力構建完整產業鏈,堅持推進精準脫貧與轉變貧困鄉村農業發展方式深度融合,是促進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實現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的必然途徑。為推動毛井鎮富民產業真正上層次上水平,可探索實施“主攻三產(養羊、種草、小雜糧)、扶持三企(正大集團、慶陽偉赫乳業公司、德華公司)、實現三化(規模化、商品化、市場化)”的“333”產業發展路子。
借助自身區位優勢,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帶、產業片。羊產業要堅持引進優質奶山羊、發展舍飼湖羊、擴大本土灘羊規模的“點線面”發展思路。即:點上示范,依托慶陽偉赫乳業公司,引進澳大利亞優質奶山羊,早日建成萬只奶山羊養殖、繁育基地;線線串聯,依托新成立11家養殖專業合作社,按照環縣湖羊養殖“331+”發展模式,帶動群眾擴大舍飼養殖規模;面上開花,引導散戶繼續養殖本地灘羊,力爭每戶存欄量達到30—50只。草產業主要保持和穩定大燕麥草種植面積,引導群眾精細化種植紫花苜蓿,積極穩定推動青貯玉米飼料,保持科學合理的肉飼比。糧產業主要發展小雜糧、馬鈴薯等農作物,小雜糧重點推廣市場認可度高的蕎麥、胡麻、小米等經濟作物,抓好品種改良、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等,馬鈴薯主要引進適合本地的隴薯9號等新品種,指導群眾推廣起壟覆膜和機械化耕作,提高畝均產量。
把引進龍頭企業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改善種養殖結構、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通過雙管齊下,實現產業扶貧“彎道超車”。一方面,千方百計引進龍頭企業,用好外部資源。已經引進正大集團、偉赫乳業、德華公司等大型企業,發展方向主要是奶山羊、生豬、湖羊,代表著產業發展的不同方面,要堅持“放水養魚”,重點在政策、技術、人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促其盡快建成投產。另一方面,依托鄉土能人,推廣合作社經營。通過政策引導,堅持能人帶動,群眾參與,把省里分配給貧困農戶2萬元的產業資金整合起來,以貧困戶入股分紅的形式投入合作社,把七零八散的土地、人力、技術等生產要素聚合起來,做到群眾入社入股全覆蓋,發揮“虹吸”效應,把群眾牢牢聚集在產業鏈上,不斷提高群眾組織化程度。
農業生產供求關系受市場運行規律支配,必須遵循和順應規律,實現種養殖生產效益最大化。一是堅持市場化導向。緊盯消費市場需求,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精細化程度,堅持“把草當糧種、把羊當人養”。在種植業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來確定種類和規模,合理選擇高產創收的品種,適度集中連片耕種,在擴大種植規模和改善雜糧品質上形成優勢。養殖業要綜合考慮養殖成本、技術保障、疫情防治、銷售效益等方面的因素,通過市場引導和行情預判,適度控制經營規模,防止一哄而起、一“災”而損。二是做好全產業鏈經營。緊盯生產和銷售兩個終端,確保各個環節經營暢通,保證農民有收入,企業有效益。小雜糧生產依托環縣引進的特色小雜糧加工廠進行訂單種植,馬鈴薯種植立足向寧夏固原、中衛等周邊粉條加工企業供貨,灘羊養殖面向周邊民族地區肉羊需求量大的餐飲企業供貨,湖羊養殖向環縣中盛肉羊屠宰加工生產線定點供貨,奶山羊鮮奶為新建的環縣偉赫18萬t乳制品加工廠提供奶源,生豬養殖按照正大集團品牌連鎖店要求按需生產,通過完善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使農產品就地就近商品化,無障礙銷售。三是樹立品牌意識。準確把握消費群體對高品質、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需求心理,迎合中高端市場對營養健康特色農產品的個性化需要,引導群眾合理選擇種養殖品種,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讓毛井羊羔肉、小雜糧等農副產品通過電商、眾籌等渠道走出去,提高商品附加值。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綠色食品認證等工作,讓貧困山區的優質農產品貼上商標認證的標簽。
一是引導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堅持良種良法并重,在良種方面,改變過去“自留老種、代代相傳”的習慣,引進投放優質小雜糧、馬鈴薯、飼草、玉米等籽種,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在良法方面,對耕地土壤進行測土配方,科學適量施肥,推廣機械化耕作,引導每戶群眾每年集中種植3—5類農作物,實行分年分區休耕輪作。二是引導增加養殖科技含量。對本地已成規模的奶山羊、灘羊、生豬等養殖種類,按照各自行業標準要求,實施標準化喂養,同步委托社會技術服務機構開展防疫服務,實現防疫基礎保障全覆蓋。同時,由政府部門牽頭建立風險防控基金,為羊只、豬仔購買保險,降低農戶養殖風險。三是引導科技服務有效覆蓋。組建一支流動的科技服務隊伍,不定期邀請農業技術人員舉辦講座,柔性引進高級農業研究專家擔任技術顧問,定時進行面上宏觀指導,輸送科學高效的田間種植和科學養殖理念。以鎮農技服務中心和畜牧獸醫站人員為主體、以各村“土專家、田秀才”為補充,組建一支農業技術服務隊,在春種夏護秋收的關鍵節點輪流到各村開展技術指導,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黨建強則產業興,人心聚則要素活,脫貧攻堅需要一戶一戶開展“點滴式”扶貧,更需要通過黨組織推動形成產業強村的“源泉式”脫貧。一是鎮村黨組織做好先行謀劃。基層黨組織要切實發揮好在脫貧攻堅、引領發展、凝聚人心等方面的核心作用,承擔起推動“三變”改革、動員組織群眾、產業富民強村的職責,帶頭謀劃好羊怎么養、草怎么種、糧怎么賣,分村連片做好產業區塊規劃,分類確定貧困戶脫貧增收措施,確保“一村一業”有方向,“一戶一策”落得實。二是堅持黨建和產業相融互促。主動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優化黨組織設置,拓寬黨組織覆蓋面,以同一產業為紐帶,在龍頭企業選派黨建指導員、在新型經營主體組建功能型黨組織,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發展優勢;創新黨員教育管理途徑,注重將產業致富帶頭人發展為黨員,將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培養成致富帶頭人,在產業鏈上落實黨建標準化的各項要求,按照從事產業性質分類組織開展致富技能培訓;鼓勵支持村黨組織領辦專業合作社,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資源,以作價入股、整體租賃、資金合作、統籌提留等方式增加集體經濟積累。三是充分發揮黨組織凝心聚力作用。黨組織要在落實惠農政策、帶動群眾增收、解決實際困難等方面主動擔當作為,當好群眾的主心骨和貼心人;運用好村組廣播站、村民理事會、農民夜校等,加強產業扶貧政策宣傳和村組事務有效治理,引導群眾轉變觀念,不斷增強自我脫貧的內生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