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峰,張 野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河北 承德 0675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1]。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目前學術界圍繞鄉村振興發展路徑開展了相關研討,形成了一定的共識。陳文勝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從城鄉統籌向城鄉融合轉變,從“四化”同步發展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轉變,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轉變來理解鄉村振興戰略[2]。羅必良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體制機制是保障,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是路徑,城鄉分工體系和新型農業體系是核心,協調平衡發展是目標[3]。其他學者的研究也聚焦到體制機制、產業要素、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
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我國部分鄉村的主導產業,已對解決三農問題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也必將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關于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也成為學術研究的新熱點。王佳琪認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要從振興鄉村旅游文化入手,形成特殊產業,發展具有鄉村特色的旅游文化和旅游優勢,在帶動鄉村旅游文化的基礎上帶動鄉村經濟發展[4]。高源認為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應把握“四性”:旅游市場的可進入性、旅游開發的可差異性、當地社會的可受益性、生態保護的可持續性[5]。眾多學者進行了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的個案研究。朱建江以上海為例,認為上海發展鄉村旅游需要進一步推進九方面綜合策略,包括鎮村建設、旅游規劃,景點策劃、建設用地配置、市場經營機制、品牌推介、行業標準建設、行業協會建設、政府部門分工和政府統計等[6]。方美芳以婺源為例,認為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應當項目生態化、產業專業化、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實施旅游+戰略等。以上研究成果對開展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研究給予了很好的啟示,體現了學術界對新時期鄉村旅游發展的一般規律認識,為系統化研究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描繪了新時期我國鄉村發展的美好藍圖,同時也是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綱領、總部署。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的驅動源與行動軌道,在發揮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要緊扣這“5句話,20字”總要求,明確發展方向、明晰發展路徑、明白核心要點。為此,本文建構了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五項目標、三區一體、四項保障”的框架模式。
精準對應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提出鄉村旅游發展五項具體目標。
1.旅游產業提檔升級。在原有“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的鄉村旅游初級業態的基礎上,完善、豐富、培育、創新鄉村旅游業態。使鄉村生態資源本底轉化成為生態旅游產業實體,使鄉村文化資源發揮旅游產業靈魂作用,塑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一是發展鄉村民宿業態,適應旅居時代實現需要,引導農家院產業升級,發展鄉村藝術包裝下的具有濃郁鄉村風情的特色民宿。二是發展鄉村莊園業態,引導農業園區產業升級,發展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現代休閑農園業態。三是發展鄉村旅游景區,在有條件的旅游鄉村,規劃建設游客中心、旅游標識、游憩設施,創建鄉村旅游景區。
2.旅游鄉村宜居宜游。鄉村旅游發展中,旅游鄉村緊密結合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美麗鄉村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把美麗鄉村旅游重點村、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重點村、少數民族村寨作為推進鄉村旅游整村開發的優選。不斷加強旅游鄉村道路交通、供水供電、供氣供暖、園林綠化、環衛設施、網絡通訊、文教設施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與游客中心、旅游標識、旅游廁所、旅游安全設施等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建立、健全主客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
3.旅游文化鄉情濃郁。鄉村文化不但為鄉村傳統文化,而且也指新時新孕育的新文化、新文明。鄉村文化是發展鄉村旅游的精神源泉,也是鄉村旅游的獨特競爭力所在。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可以讓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民間工藝的傳統文化復活起來,同時賦予鄉村旅游文化內涵,增強鄉村旅游的產品體驗價值與游客旅游感受價值。通過移風易俗、破除陋規陋習,塑造鄉村文化新典型,宣傳、弘揚鄉村文化新風尚,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向縱深發展,可以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接受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洗禮,讓游客深切感受到我國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
4.旅游市場規范有序。2018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中國旅游將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優質發展階段。優質旅游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的旅游。優質旅游是更加安全的旅游、更加文明的旅游、更加便利的旅游、更加快樂的旅游。在優質旅游時代對鄉村旅游市場秩序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鄉村旅游普遍存在的從業者自身素質差,服務水平低,管理混亂的局面已經不能滿足游客的服務要求。建立全面系統的服務質量的管理體系才能為鄉村旅游健康有序發展保駕護航。
5.旅游收益惠民富民。把鄉村旅游發展與旅游扶貧、鄉村就業深度結合;發揮旅游業帶動作用,保障農村富余勞動力離土不離鄉,通過直接、間接參與旅游經營,走上富裕之路。同時在工商業資本涌入鄉村旅游產業開發的現實情況下,積極探索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土地經營權與房屋所有權的方式保障農民獲得資產收益,同時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經營、從事鄉村旅游服務工作獲得勞動性工資收入與經營性收入。
1.鄉村旅游度假區。從旅游到旅居,從游客到歸客尋找生活乃至生命的回歸,是鄉村旅游市場需求的新形態,鄉村旅游目的地也應從以往的提供單一活動與項目向提供完整的鄉村生活空間轉變。在國際上,鄉村旅游的典型形態是鄉村度假,以美國為例,每年四分之三的家庭前往鄉村度假。隨著我國鄉村旅游市場日趨成熟,鄉村休閑度假需求日益旺盛,我國旅游鄉村旅游目的地發展方向必然成為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區,并以休閑度假業態引領鄉村產業興旺。
2.鄉村文化體驗區。文旅融合已經成為體驗經濟時代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回歸鄉村既是回歸自然,也是回歸恬靜怡然的鄉村文化生活。為游客奉獻鄉村文化體驗大餐,要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鄉村文化體驗區工作除了鄉村民居、鄉村街道、鄉村標識等農村面貌文化提升,還要注入民俗演藝、民俗工藝參與體驗等活動內容,讓游客深入體味、感知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
3.特色農業示范區。農業是鄉村之本。發展鄉村旅游,要注意“一二三產業融合”,切實發揮發揮鄉村旅游三產帶一產的作用,并培育鄉村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大量鄉村旅游成功經驗表明,游客欣賞一處鄉村的環境、認同一處鄉村的文化,必然對這處鄉村的鄉土特產生購買需求。鄉村旅游地可以借此復興傳統農業或引種新興農業項目,形成特色農業示范區。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形成的村域品牌效應,暢通農產品市場銷售渠道。
1.規劃保障。鄉村旅游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鄉村旅游開發要加強規劃引領、研究制定政策標準、推行規范化建設。旅游鄉村應大膽嘗試鄉村旅游規劃引領美麗鄉村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通過專業的旅游規劃,形成科學的旅游項目與產品體系,培養鄉村旅游品牌、強化鄉村旅游公共體系建設,切實把鄉村旅游打造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增長極。
2.機制保障。推進市縣鄉三級鄉村旅游協會建設與鄉村旅游合作社建設工作。由鄉村旅游旅游行業組織制定管理服務標準,逐步健全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促進鄉村旅游服務規范化。同時加強鄉村旅游誠信體系建設,推動鄉村旅游經營戶與從業人員的誠信等級評定,組織評選表彰一批最美鄉村旅游示范點、最美民宿、最佳鄉村旅游從業者的先進典型。
3.人才保障。經營理念落后、管理落后、服務水平低下等問題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共性問題,也是著力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從根本上講是由于缺乏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特色型的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因此必須加強對鄉村旅游人才的培養。一是整合力量聯合培訓,整合旅游、扶貧、農牧、工會以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等各部門培訓資金,開展鄉村旅游相關培訓工作。二是組建鄉村旅游培訓師資庫,聯合各大旅游院校建立鄉村旅游培訓師資庫,做到培訓教師隊伍穩定化、培訓設施資金投入定向化、培訓教材與課件標準化。
4.資金保障。積極引導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聯社加大對鄉村旅游的信貸投入,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貸款門檻。市縣政府設立鄉村旅游發展專項扶持資金與專項基金,給予鄉村旅游經營企業稅務減免與財政補貼。從事鄉村旅游開發旅游項目可享受一定年限的免稅優惠;用于采摘、觀光的種植、養殖、飼養土地可免征使用稅;重大關鍵招商引資項目政府財政給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中小鄉村旅游企業可享受適當比例的財政補助。
探討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事關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具體化,也是新時期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定位。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入推進,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將日益體現。鄉村旅游要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助推作用,必須要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明確發展方向、明晰發展路徑、明白核心要點。本文只是對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淺嘗輒止的研究,下一步應著眼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實施戰略、實施措施、評價體系、績效測評等方面的研究,為鄉村旅游地區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系統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