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川
甘肅省臨洮縣教育局,甘肅 臨洮 730500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對我們炎黃子孫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區別與另一個國家的本質符號,帶有中國元素的一些標志產物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評價。從思想來看,仁、義、禮、智、信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做人的準則;文化來看,方塊字的構成、經史子集的龐雜、書法藝術的演變無不可圈可點;還有戲曲評彈、服飾演變等等。然而當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狀況又如何呢?筆者通過走訪及問卷調查等形式做了一些淺顯的分析。
通過走訪及問卷調查結果來看,一個令人無法回避的現狀是:有些外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興趣和造詣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甚至超過我們大部分國人。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在國內早已無人問津,反而是在日、韓還有一些西方國家中掀起熱潮。外國人熱衷于漢語的學習與研究,他們不僅學習漢語的日常交流用語,更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比如日本,他們對中國茶道文化的研究、對插花藝術的鉆研,對中國經典國學篇目的學習與繼承,甚至遠遠超過了中國人自身對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在一些娛樂性節目中,外國人以“曬”中國口技、說相聲、戲曲表演作為特長。外國人的這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反過來也極大刺激了我們許多中國人,使大家回過頭來重新認識、審視、發掘被我們遺棄的中華傳統文化。
為了呼吁廣大民眾關注、挽救傳統文化,國家發布了一系列保護傳統文化的措施,如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列為國家法定假日,注重調整節假日等。在這些傳統節日中,地方政府大力弘揚這些節日特有的傳統民俗活動,如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活動,清明節祭掃活動,中秋節拜月活動,重陽節敬老及登高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得我們中國后輩子孫更加敬畏自然、敬畏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瑰寶。根據近期筆者所作的“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狀況調查及逐漸流失原因”調查問卷,雖然顯示出我國民眾在傳統文化知識方面欠缺,但人們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正在逐漸增強。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財富流失,造成了我們中國公民精神上的暫時“缺氧”,筆者研究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因素:
從1919年新文化運動的掀起,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等革命先驅打起了“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大旗,這在當時是有非常積極的時代意義的。但是對于傳統文化的過度摒棄與反對卻對二十世紀四十至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們產生了一定負面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人們,在思想上獨立意識崛起、個人思想占了本位,傳統思想被拋之腦后。當時學校課程的開設也是非常單一、教材的選擇也嚴重有局限,何況時代使然,多數人也由于經濟落后的原因,沒有接受到學校正規的教育。我們現在的老年一代,曾經受苦受窮,教育條件也是十分有限,因此,精神上的貧瘠才是影響下一代素質提升的重要瓶頸。當年朱自清、郁達夫、徐志摩、林徽因等無數作家、詩人博覽群書,并以他們深情的筆觸謳歌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林徽因、梁思成夫婦為了保護中國傳統建筑不被文革破壞更是嘔心瀝血。遺憾的是人民大眾缺失了這種文化傳承意識,這種傳統文化繼承上的斷層對整個社會的負面影響是必然的,它造成了至少兩代人在文化素養及精神上悲哀的缺失。
近幾十年來,全球化深入發展,大量80后、90后直接、間接地接觸外來文化,這就在無形之中淡化了他們所接觸到的中華傳統文化。甚至部分年輕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已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就更談不上對其實行保護。長期以來,很大一部分人仍沉浸在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喜愛之中,如喜歡外國飲食、盲目效仿國外一些做法、崇尚過“洋節”等,對本民族文化持漠視態度,沒有中華文化危機感,這種認知現狀就更談不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時代發展到今天,已為人父母的80后及部分90后,才逐漸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價值,才發現并愿意承認其博大精深,同時,也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去積極學習、鉆研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子女的培養上,也開始注意孩子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在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大潮中,中國國民普遍出現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奮斗目標”,為了提高生活的物質質量,片面追求金錢及物質的收益,在這過程顯然就缺失了一份傳統民族精神,比如愛國、勤儉節約、助人為樂、艱苦奮斗等傳統民族精神。這種片面追求物質改變的現狀,忽視了自身精神思想的缺失、價值觀的扭曲,并導致傳統禮儀、傳統文化精髓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復存在。筆者強烈呼吁,我們在經濟建設的道路上,保持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追求、遵守中華幾千年來人們約定俗成的基本習俗,才是對古人智慧的尊重,也是人類前進道路上最好的愿景。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催生了學校教育的功利性。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一個漫長而持之以恒的過程。對絕大多數以升學為目標的學校而言,追求高成績、追求高升學率是他們既得而現實的目標。因此,傳統文化進校園對部分中小學學校來說,僅僅是空喊口號,徒有虛名。中國當代的教育,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而非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中小學學生素質的提升、能力的更新必須要引起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作為教育人的一線陣地——學校,必須要承擔起這個歷史重任,我們的學校要將提升學生素質、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為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要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這就要靠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文化養分,去熏陶、去浸潤。只有學校高度重視,并且去倡導、實踐了,作為培養人才的專業機構,才完成了提升新一代接班人的光榮使命。
雖然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形勢嚴峻,但筆者認為前景可喜。尤其是在教育部的引導及決策下,中小學學校語文課本加大了古詩文的閱讀及背誦量,部分學校已經開始通過形式不一的活動來宣傳、挽救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甚至全人類的精神瑰寶。除了學校,社會更應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各部門也應該大力開展民風、民俗活動,國家還要注重媒體的宣傳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使得人人都為傳承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