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邦
中共酒泉市肅州區委黨校,甘肅 酒泉 735000
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少雨,是全國生態建設的前沿陣地。甘肅省貧困人口基數大,分布廣,脫貧攻堅任務繁重。我省廣大農村地區既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在實現脫貧的同時,如何在農村實現大農業觀,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綠水青山,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生態宜居,農村綠色和諧可持續發展。
從2015年7月開始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行動是肅州區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實現農村綠色和諧發展的一次重要行動。作為環境衛生整治的主戰場,該區廣大農村地區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制約環境衛生整治的效果,影響綠色脫貧的進程。本文旨在總結探討肅州區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成果做法,推動生態綠色大農業觀發展,為走出一條綠色和諧脫貧的路子做出貢獻。
通過大規模農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農民房前屋后、院內院外、田間地頭環境衛生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觀,柴草打包整齊碼放,糞堆、沙土堆、雜物堆等“三堆”問題初步解決,基本根除了雜物亂放、垃圾亂丟、污水亂潑、墻面亂貼等“四亂”現象。
通過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對村組道路進行徹底清理,堵塞道路的各類土堆、砂堆、糞堆、柴草堆被徹底清理,道路通行更加順暢。農民宅基地之間原本預留的消防隔離帶多年來逐步被堆放的各類柴草堵塞,通過環境衛生整治,重新疏通了消防通道。對農田灌溉水渠內的各類垃圾進行了徹底清理,保證了各類農田灌溉水渠的通暢。
原來部分農民認為鄉下不比城里,臟一些亂一些才正常,已經習慣了臟亂差,通過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加大宣傳引導教育的力度,農民的生活習慣和衛生觀念逐步發生了變化。
此次環境衛生集中整治,采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鄉村主抓、村民主體、單位幫扶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積極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參與到環境綜合整治中來,形成了最大的工作合力。
堅持建管并重,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推行村內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做法,健全完善集鎮、村莊、道路、景區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做到有設施、有隊伍、有經費、有制度、有督查、有評比、有獎懲,實現環境衛生保潔工作制度化、常態化,不斷鞏固提升整治成果。
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業廢棄物循環化利用,加快治理各種廢棄物、農作物秸稈和尾菜等污染源,大力推進秸稈還田和能源化、飼料化等綜合利用技術,減少化肥、地膜、農藥的使用量,對農業廢棄物實行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治理。集中開展廢棄地膜、塑料、農作物秸稈和尾菜等污染源整治行動,確保田間地頭清潔干凈。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科學規劃布局畜禽養殖業,合理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嚴格落實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措施,實現養殖小區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全覆蓋。防止城市垃圾、工業廢水廢渣下鄉,有效控制了農業面源污染。
農村公共工程規劃建設嚴重滯后,缺少配套的垃圾(污水)收集儲存轉運處理設施設備,村民居住相對分散,通過農村衛生集中整治,往往出現收集的垃圾無法集中處理,只能清理堆放到閑灘空地,僅僅是完成了垃圾的搬家,污染問題依然存在。
農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缺乏成熟的經驗做法,現在還處在探索完善階段,如何建立科研合理的制度機制,如何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過程中的資金問題如何解決,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現在所有財政資金全部納入預算,農村各項經費都以專項資金的形式下撥,農村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所需資金不像城市通過納入環衛預算來保障。以肅州區為例,2017年為做好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區財政按照平均每個村10萬元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用于農村環境衛生保潔、垃圾收集清運等方面,但10萬元對整個自然村的環境衛生整治資金要求相差甚遠。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是一個長期不斷持續的過程,不可能通過一次投入資金解決問題,在地方財政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如何保障資金的持續投入,對地方財政部門的壓力相當之大。現在部分鄉村垃圾清運依靠農民自家的拖拉機免費進行,短時間內靠熱情和覺悟,但長期清理清運得有制度機制做保障。
農村道路橋梁、污水凈化、垃圾處理、資源回收、取暖做飯等配套設施不完善不健全,推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壓力很大。
目前廣大農村地區燒炕取暖做飯主要以燒草(糞)燒柴及燃煤為主,雖然每家每戶的污染排放量不大,但廣大農村地區總體污染問題觸目驚心。曾經裊裊炊煙是農村特有的美麗畫面,但今天農村尤其是冬季取暖燒炕后的漫天煙霧已經由單家單戶的點污染漫延為整個農村的面污染。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據2018年12月26日搜狐財經新聞公布的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從去年的67.4%,增長至72.3%。石油對外依存度的大幅提升,給國家的能源安全造成了重大挑戰,同時也導致大量國民財富外流。一方面是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一方面是大量的石油制品被丟棄浪費,廣大農村地區的白色污染觸目驚心。田間地頭、路旁溝渠、草木樹枝上到處都是廢舊地膜和塑料,造成極大的環境土壤污染和資源浪費。現在殘存地膜、塑料回收效果不佳,一方面是回收地膜塑料現在主要靠人工揀拾,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土地中存留量依然大。另一方面購買新地膜價格低,回收殘膜塑料價格更低,很難調動農民的興趣和熱情。另外農民房前屋后大量堆放的柴草雜物沒有深度開發挖掘其價值,只能長年累月堆放,任其發霉腐朽。大量的植物秸桿、尾菜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堆棄在田間地頭。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經過宣傳教育督促檢查,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習慣和衛生觀念,但很容易出現反彈復發,剛剛清理干凈的公共區域,很快又被農民傾倒了農業垃圾。還存在農民個人自掃門前雪的現象,農民對自家周邊的環境衛生進行清理的熱情較高,但對地頭、溝渠、路邊等公共區域衛生清理和保潔的熱情不高。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配套的垃圾桶、垃圾點、垃圾填埋場(處理場)、污水處理站等設施,政府應納入美麗鄉村建設整體規劃統籌考慮設計,杜絕垃圾搬家現象,避免垃圾處理不當引起的二次污染。
充分借鑒甘南全域無垃圾的經驗和做法,形成符合本地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機制,以制度機制保障整治工作持續推進。對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及后續維護過程中所需的資金,財政部門綜合考慮以專項經費的形式予以保障,積極爭取吸納社會資金投入其中。對垃圾集中清運填埋等工作,實行社會化服務,實行經費保障和補助,確保可持續性。
對農村道路橋梁、灌溉水渠、污水凈化、垃圾處理、資源回收、取暖做飯等配套設施逐步進行健全完善,尤其是集中性環保的垃圾處理場迫切需要配套。
甘肅目前風電光電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迅速,受限于外送通道不足,而就地消納能力又弱,導致出現棄風、棄光等問題。從能源政策層面上探討對農村居民用電進行節能環保補貼,農村取暖做飯逐步實行電能化,取代燒草(糞)燒柴的方式,減少排放。玉門市柳河鎮生物質氣化站項目也為解決農村清潔能源問題提供了一條思路。該項目利用農戶廢棄的植物秸稈、樹枝樹根等,通過先進的“生物質釜式干餾制碳氣油液聯產”新技術,通過生物質氣化爐,將秸稈、干樹木等原料加熱高溫干餾后,生產出生物質燃氣、高溫木炭、木焦油、木醋液等產品。該項目創新采取秸稈銀行的運行模式,農戶把拉來的秸稈及農林廢棄物進行入股,到年底分紅,每噸秸稈折價200元,年底的分紅不少于15%,同時也可以“以桿換氣”,一噸的秸稈可換100m3生物質氣。這種方式,既給農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又解決了秸稈及農林廢棄物無處堆放的問題。2018年柳河鎮已有150戶農戶用上了生物質氣。
將農作物秸桿莖葉直接深翻還田作為肥料或作為家禽家畜的飼料,禽畜糞便經腐熟發酵作為農家肥使用,既增加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結,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不對外產生垃圾。通過推廣使用新技術新設備,提高廢舊塑料回收價格,加大對殘膜、塑料加大回收的力度。慶陽市鎮原縣農民李社銀發明的廢舊地膜撿拾機一定程度解決了地膜回收的難題。對農民房前屋后堆放的柴草秸桿除了上述可以秸桿氣化外,還可以作為造紙的原料、加工各類建筑板材或食用菌培養料。尾菜及其他植物莖葉經發酵都可以成為優質肥料。
廣泛宣傳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的重大意義,擴大社會影響,努力使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由政府主導變為群眾自覺行動。加強典型培樹,督查評比,積極宣傳報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典型事跡和經驗做法,全面放大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宣傳效應。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和文明守則,規范居民行為,引導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新風,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提升鄉村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