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菊
(江西科技學院,江西南昌 330098)
隨著中國外向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加大的同時,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立足于自身的利益,更愿意聘用通用型、一專多能型人才,這種潮流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學好日語二外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也越來越重要。而由于二外日語存在零基礎,課時量有限,學生專業課壓力大等原因,較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為了提高二外日語的教學效果,很多專家學者就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其中石玉芳在《關于高校二外日語教學現狀與改革的思考》中,例舉了一些二外日語教育中普遍出現的問題:教學大綱設置不合理,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機等),教師的因素(教學方法和觀念的轉變等)。宋慧芳在《關于高校二外日語教育的幾點思考》一文中闡述到:“學校、教師、學生這三者被認為是束縛大學的第二外語日語教學的質的障礙物。”竇林娟在《考試周刊》上發表《高校二外日語教學方法探索》一文。分析了二外日語的現狀,并提出應因材施教,選取合適的教材,積極引導學生實踐等。還有一些專家學者從教材對比等入手進行研究。本文聚焦民辦高校的二外日語,分析其特殊辦學條件下的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其學情的特殊性,以及在教師培養方面的不足。實事求是提出較合情合理的對策,以期解決目前存在的各項問題。
以前民辦高校中二外日語的課程設置一般在大三或大二的一個學年,每周4個學時。目標是完成日語初級階段的知識,達到初級水平。但是近年來由于民辦高校強調自身的特色,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大幅的調整。加大了提高應用能力的實踐課程,二外日語作為基礎理論課程,其課時遭到大幅減少,從每周4學時減少到每周2學時,而課程目標沒有變化。這顯然不太合理,目標也較難達成。老師為了完成任務也不得不減少提問,討論,情景模擬等多種多樣的教學環節。馬不停蹄的趕進度,最終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漸漸失去興趣。
民辦高校所錄取的學生分數較一本、二本高校的低,所以大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另外不夠勤奮,學習目標不夠清晰,對學習意義的認識也不夠深刻,大部分學生學習是為了應付提問和考試。自制能力不強,并且較難約束。但是思維比較活躍,個性突出,興趣廣泛。
由于學校對二外日語課程不夠重視,也由于經費問題,所以基本不會組織或支持教師外出學習進修。從事二外日語教學的老師數量較少,容易被忽視。老師們自身也不夠重視,一是由于覺得二外內容簡單,很多時候不備課就去上課;二是覺得老師少,組不成科研團隊,有些放棄自身能力提升;三是由于學校一些繁雜事情或者教學督導體制的限制,所以喪失了積極性。
2.1 調整開課時間與教學目標。為了響應學校大發展的方針政策,課時不足的問題可能無法解決,但是可以對開課時間和教學目標做適當的調整。例如將原本開設在大三階段的二外日語調整到大二階段。首先,大二階段學習積極性和紀律性都較大三較好;其次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再大三階段繼續自學或通過其他方式繼續學習日語,這樣畢業時日語也能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教學目標也可以做適當的調整為掌握初級入門階段的日語,另外增加一些實用日語句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日語應用能力,與學校發展的大方向相吻合。這就需要選擇合適的教材,或者老師根據學生情況和學校實情自編教材或講義。
2.2 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學生情況,根據教學內容選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例如:在外來語時,對比英語單詞;在學習敬語時,導入日本人的交際心理與文化;在學習會話時,模擬會話情景;在涉及日本傳統風俗文化時,使用多媒體等方法進行介紹。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課程結束后繼續關注學生后續的日語學習情況。
2.3 學校應加大對二外日語的重視力度,多給二外日語老師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學校應加大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而學好二外日語無疑給英語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競爭力。所以學校對二外日語應予以重視,首先可以支持二外日語老師外出學習交流,另外科研政策應有所照顧。因為二外日語老師的科研業績和水平相對較為薄弱,所以在課題項目審批上予以傾斜,可以提高老師科研工作的積極性,逐步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另外,老師自身應不斷提升自我,積極主動的研究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民辦高校辦學的特殊條件和學情,給二外日語教學帶來了不少的困難,但是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不斷摸索不斷改進,一定能夠使二外日語的教學越來越成熟完善,一定能夠使二外日語的學習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