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松 梁巖
[摘? ? ? ? ? ?要]? 眾所周知,“教”與“學”是教學的兩個基本面,二者是彼此聯系、相輔相成的。然而,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的效率,有必要將“教”和“學”分離開來。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學科教學,深入淺出地探究教學中“教”與“學”分離的問題。
[關? ? 鍵? ?詞]? “教”與“學”;分離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010-02
“教”與“學”是教學工作的兩個基本面,二者是彼此聯系、相輔相成的。不可否認,為了持續不斷地提升教學的效益,我們必須把“教”與“學”兩個方面恰如其分、適時適度地結合起來。然而,在某些時候,為了能夠將“教”與“學”的效益最大化,我們有必要將“教”與“學”的界限清晰地分離開來。
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群孩子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他們成為學困生。這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一窮二白”,學習能力不盡如人意,實際學情“參差不齊”。而這些又成為提升中職學科教學效益的絆腳石。
實踐證明,為了有效提升中職學生的學習效益,我們可以將“教”與“學”適時適度地分離開來。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我們課題組成員的一些教學實際,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教”與“學”的問題展開深入淺出的研究。
一、改進前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凸顯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教”與“學”分離的顯著效果,我們極有必要詳細了解一些改進前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一)教師教得太主動,學生學得太被動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授課,教師自顧自地講課,學生自始至終被動聽課。教師教得太過于主動,而學生學得太過于被動。學生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始終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而只要學生的注意力稍不集中,學生的學習之舟就會被“擱淺”。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因為自己教得太過于主動,所以就會“越俎代庖”,即“幫助”學生解決許多本應該由學生自己解決的問題。從短期來看,在教師的善意“幫助”下,學生就能夠順利達成學習目標,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波瀾不驚、順水推舟。但是,從長遠來看,正是因為教師“越俎代庖”的善意“幫助”在無形之中“剝奪”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機會,堵住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之路。
(二)教師教得太費勁,學生學得太差勁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多的“包辦”,貌似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實則不然。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得“氣喘吁吁”,太費勁,而學生學得“無動于衷”,太差勁。教師之所以教得費勁,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擺正自身的位置,喧賓奪主。在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絕對不能撼動的。如果將課堂比作是一方絢麗舞臺的話,那么,教師只是這方絢麗舞臺上的配角,而學生才是這方絢麗舞臺上真正的主角。教師切不可本末倒置,將自己變成課堂的主角,而將學生邊緣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配角。
歸因于傳統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本末倒置,教師在課堂中設計的各種教學活動都是以自身為中心,都是為自己量身定制的,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不是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參考,不是為學生量身定制的。
(三)教師教得有慣性,學生學得無個性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班級中同樣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在基礎知識、理解能力、學習態度以及智力水平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如果教師無視學生的這些差異,而進行一視同仁的教育的話,那么,教師必定就會教得有慣性,學生必然也會學得無個性。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是對學生之間的差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是委實沒有更好的辦法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而教師這種慣性的教學方式自然也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學習效益自然也就會大打折扣。
二、改進后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做法及效果
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僅課堂教學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學理念同樣也發生了空前絕后的變化。因此,相比于改進前的教學而言,改進后的教學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良好效果。
(一)點燃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激情
教師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后的教學瞬間點燃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激情。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都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被動學習。而在改進后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總是會借助信息技術平臺激情滿懷、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激情滿懷、積極主動地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借助平臺自主學習相關知識、突破各種學習難點、擺脫各種學習困境,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以教學“PC機及系統組裝與維護實操”這部分內容為例,課題組的一位教師課前布置了一項預習作業,即讓學生登錄“院校信息化系統教學端”自主進行實操。具體如下,首先,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或錄屏軟件全程錄制自己的整個實操過程,并利用視頻編輯軟件對實操視頻進行適當編輯。然后,學生就可以將自己的實操視屏提交到“院校信息化系統教學端”。緊接著,教師就可以隨時隨地登錄“院校信息化系統教學端”對每一位學生提交的作業進行及時批閱。
相比傳統的現場實操,學生對信息化背景下的這種實操方式更感興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現場的實操過程中,學生會比較緊張、著急,并且現場操作的時間也相對比較短。在緊張、著急的心理狀態下,學生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實操任務,自然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久而久之,學生對實操就會失去興趣。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學生或在宿舍、或在圖書館,在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下進行實操,所以學生實操的效率會更高,而學生對實操的興趣也會更濃厚。
威廉·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在傳統課堂中,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就宛如是教師注滿一桶水。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學生的發展被束縛。而在改進后的課堂中,教師就好比是點燃了一把火,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產生,學生素養的發展不斷加劇。
(二)滿足學生求知若渴的學習需求
歸因于學生不同的學習實情,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大不相同。傳統教學中教師一概而論地講解很難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而在我們改進后的教學中,平臺中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學習能滿足學生個性化、求知若渴的學習需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信息化平臺中幾乎囊括了教材中的各種教學內容,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如視頻、文字、圖片、實驗等應有盡有。毫不夸張地說,不同學情的學生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平臺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找到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
比如,在課題組的某教師布置了一些實操作業之后,部分學生可能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這個時候,學生可以登錄“院校信息化系統教學端”查看一些優秀學生的作業。這種方式貌似是在抄襲作業,實則不然,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過程。這部分不會實操的學生通過認真觀看教師已經批閱過的一些優秀作業,就可以自主學習實操方法。與傳統教學中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解相比,這樣的學習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實效,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還比如,學生對某些知識一知半解或一無所知的話,他們也可以登錄“院校信息化系統教學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自主學習相關知識。而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對自身的知識盲區,學生找不到科學、合理、有效的解決途徑,知識盲區就會越來越多,學生的學習效益自然也會每況愈下。
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能夠在信息化的學習平臺中得到及時的、不斷的滿足。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實效性自然也會得到大幅提升。
(三)提升學生的各種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差勁。而在我們改進后的教學中,教師會越教越省勁,學生會越學越得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課余時間、碎片時間等進行個性化學習。和以前相比,雖然整天抱著智能手機的學生有增無減,但是,大部分學生是在抱著智能手機學習、提升,而不是刷微信、玩游戲。當然,之所以如此,還因為學生從改進后的這種學習方式中能夠獲得極大的學習樂趣。因此,學生也由以前的被動學習變成現在的主動學習。
舉例來說,如果因為學生能力的問題,而無法完成教師布置的實操作業時,學生可以登錄“院校信息化系統教學端”進入“知識庫”菜單目錄,找到與實操作業相關的知識點或知識鏈。然后,學生就可以自主學習這些知識。而當學生能夠準確透徹地理解相關知識點或知識鏈時,學生的實操能力就會得到顯著提升。學生根據這些知識點或知識鏈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相關實操作業。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逐步培養。
還比如,課題組的教師還經常鼓勵與引導學生利用“院校信息化系統教學端”中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通過課前預習,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還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不難發現,改進后的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以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無形推手,學生的學習實效性也就會得到顯著提升。
三、結語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步入教育新時代,每一位教育人肩負著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之新使命,踏上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學科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能夠助力計算機學科徹底擺脫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得太主動、學生學得太被動,教師教得太費勁、學生學得太差勁,教師教得有慣性、學生學得無個性”等舊怪象,而且能夠開創“點燃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熱情、滿足學生求知若渴的學習需求以及提升學生各種自主學習的能力”等新局面。如此一來,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學科教學的“教”與“學”也就適時適度地分開了,并且“教”與“學”的效益也會得到同步提升。
古語有云:“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教學之事也是如此,“教”與“學”的分離也應該是暫時的。隨著“教”與“學”效益的同步提升,“教”與“學”又會合二為一,教學的效果就會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吳洪倉.談教學中教與學的分離、沖突[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1):14.
[2]蔡旻君.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分離現象透視和成因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3(2):93-99.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