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廣峰
[摘? ? ? ? ? 要]? ?德國雙元制作為一種域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經過本土化過程才能適應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的土壤。德國雙元制的移植必須經過從理論到方法、從理論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層分析,建立在本土化基礎上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才可能有成效。
[關? ? 鍵? ?詞]? 雙元制;本土化;理論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044-02
德國雙元制作為一種域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經過本土化才能適應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的土壤,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創新、吸納、重構,通過有效的方法、手段,創設有利于域外思想、觀念、方法、模式在本土生長的環境,促進理論在本土的有效實施,成為促進社會實踐的積極因素。
一、從理論到理論的分析
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不是教師“教”的過程,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在建構主義看來,“同化”和“順應”是兩個重要的心理過程,通過同化,學生把外在環境提供的信息納入已有的心理結構之中;通過順應,利用外在因素改造與重組學生的認知結構;同樣,學生的學習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實現的,從而促進學生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知識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在解決問題時需要對原有知識進行加工創造或再創造,對知識的學習或理解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學習者的重新建構。這種知識觀就決定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不是教師簡單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由學生通過“順應與同化”兩種方式自己建構的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幫助者、引導者和積極的建構者,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支架式”和“拋錨式”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五個基本環節體現了“知識準備、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探索、小組協作學習和學習評價”的基本教學思路;拋錨式”教學模式同樣也由五個環節組成,即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無論是“支架式”或“拋錨式”教學模式,其教學的核心理念就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強調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這種理論實質恰恰與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理念不謀而合。
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重視實踐操作而不是知識目標的達成,這對職業教育課堂教學具有深刻意義,職業教育是技能學習,是創新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活動,這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把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應用到職業教育中最突出、最有效的形式是以任務驅動下的項目教學,這是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最有效的方法。
二、從理論到方法的分析
一定的理論產生都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這種背景包括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社會需求、政治基礎等,這些要素是本土化過程中必須考慮的。本土化形式包括理論的移植和理論的嫁接兩種基本形式。所謂理論的移植,就是以原生態的方式把域外基本理論、理念、模式與方法進行照抄照搬,直接移植到新的土壤中進行培植,使其成活與生長。所謂理論的嫁接,就是通過改變條件,創設環境,使本來不能在新環境生存的觀念、理論、模式與方法能夠在別的地域環境中存活。但是在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本土化的過程中,我們認為理論架構、觀念重組和條件再造是實施本土化的基本方法。
(一)理論架構
在社會工作理論之中,社會工作評估是實施本土化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一種理論的移植和嫁接,首先要進行社會工作理論建構。社會工作理論建構狀況最終決定理論本土化的實施狀況。有人從理論、實踐和政策三個維度對社會工作理論進行建構,并認為理論建構是推進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基礎,注重用本土化的視角對國外理論進行分析改造,使之適應我國的國情;實踐是推進本土化的職業活動基礎,中國的實踐環境是社會工作本土化的載體,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的目的就是改造我們的實踐;國家政策是推進社會工作實施的大環境,國家制度不同,社會工作理論實施就會受到國家意志的影響。所以理論架構是實現本土化的基礎,沒有理論建構,社會工作理論的實施便成了空中樓閣。
理論架構涉及多方面的要素,一般包括政治體制、地域要素、文化背景、經濟基礎等方面,這些因素是社會理論本土化理論架構的基礎要素(如下圖)。同時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他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結構復雜、觸角交錯、互為制約的有機整體。每個要素包括許多子要素,如政治體制就包括社會制度、政治形式、社會管理機制等。就雙元制實施的政治體制來看,中德兩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有很大區別,對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本土化實施就需要了解政治體制的影響。
(二)觀念重組
在理解觀念重組之前必須了解組織變革,組織變革是觀念重組的上位要素,也就是說,沒有組織變革就沒有觀念重組。組織變革是在實踐需要的基礎上對組織的內在各種要素進行創新的過程,組織要素包括組織結構、組織運行、權利義務、內在關系、建設機制以及組織內部的個體特征、觀念行為、合作溝通等各要素。隨著實踐活動的需要,這些要素都需要變革。
而觀念重組就是對組織的各種要素按照實施本土化的要求,對構成組織的各種要素進行重組的過程。觀念重組涉及很多要素的重新組合與建構,如運行策略、實施方法、利益分配、責任重新劃分、理念重新建構等。這些組織要素或觀念本來在原組織中就存在,但是這些要素不適應新的實踐要求,不符合觀念實施的要求,就需要對原有要素重新組合,打破原來的組織結構,以生命力的表現形式進行組合,改進實踐活動,構建新的實踐模式和實施規則。
(三)條件再造
由于先天條件的差異,外域理論、觀念或實踐模式等在本土的實施總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甚至不能生存,但是外域理論的先進性和對實踐活動的促進作用促使我們必須強化研究工作、進行創新活動,創造條件,推進理論實踐本土化的實施。在本土實施的過程中,注定因實施條件的缺失而受阻,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本土化就需要創造條件,架設理論本土化的基本要素,促進外域理論在本土的實施。這里的條件與再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觀念再造:配置實施與域外理論相一致的思想觀念;方法再造:為促進外域理論本土化的實施,按照理論要求,結合本土工作與學習特點,創新工作方法和實施策略;環境再造:一定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對環境具有很大的依存作用。這里的環境主要指的是實踐環境,包括人際關系、實施環境等,通過環境的創設,促進實施環境與理論生存環境的求同。
三、從理論到實踐的分析
我們對建構主義進行表征和操作程序具體化,體現出實踐層面的操作模式和基本規范,對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本土化的思考最主要體現在操作層面上的規范建設,在本土化建設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注意實施的環境
宏觀層面要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建構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增強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責任,創新企業人才培養模式及管理機制;微觀層面,學校要積極主動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按照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創新教學環境,力爭教學環境符合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環境條件要求。
(二)重視實踐操作模式構建
加強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本著能力本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思想,重視實踐操作,追求教、學、做合一,實施適應能力培養的場景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法。當前,建立在“任務驅動+項目教學”基礎上的理實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受到職業教育課堂教學的推崇。作為一種理論,這種教學方法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為基礎,以任務解決為主要形式,以完成任務的質量為評判標準。這種方式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一種學生技能的形成模式,重視課堂實踐操作的作用,強化操作練習和實踐探索對學生技能和職業能力形成的作用。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對接工作崗位,突出工作導向,營造與企業生產相似的工作情景;其次,對照工作標準設計工作任務,讓學生養成標準意識和規范意識;再次,重視問題解決和小組協作學習,突出團隊合作意識;最后重視成果評價。
參考文獻:
[1]余存龍.組織變革與觀念重組的實現途徑:兼論組織成員與組織變革的關系[J].商業時代,2010(27).
[2]趙學瑤,盧雙盈.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在我國職業教育中心用的再思考(下)[J].職業技術教育,2015(10).
[3]吳海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本土化設計[J].時代教育,2014(23).
[4]溫盛妮.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點與借鑒[J].中國城市經濟,2010(8).
◎編輯 馮永霞